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7/25 17:10:20瀏覽823|回應0|推薦1 | |
文/岡田匠 隨著裝飾華麗的山鉾緩緩前行,祇園祭典的音樂迴盪在京都的街道上。祇園祭為古都的夏天增添了幾分色彩,而這場超過千年歷史的慶典也終於在今年找回了傳統的記憶。 祇園祭是位於京都市東山區八坂神社的主要祭典,不僅是日本三大祭典之一、祇園祭的山鉾巡禮更在2009年成功登錄為世界無形文化遺產。 若回顧祇園祭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平安時代的869年、祈求消除瘟疫的「御靈會」。當時人們認為帶來瘟疫的瘟神會被火光吸引,因而在宮中一處名為「神泉苑」的庭園中、立了與全國小國數目相同的66根鉾來召集瘟神, 最後再用神轎將祂們請出去。其後約莫從鐮倉晚期到室町時代早期,便發展出了像今天的山鉾巡禮。 祇園祭期間幾乎長達1個月,而整個祭典在「前祭」時達到最高潮。3 座神轎將會被抬出神社,朝被稱為「御旅所」的旅社方向前進。此時,也會同時進行山鉾巡禮。神轎將在「御旅所」停留1個禮拜,然後再回到神社。山鉾巡禮在神轎回到神社的那一天也會舉行,即為所謂的「後祭」。 傳統的山鉾巡禮,一般都會舉行兩次。然而, 為了吸引更多的觀光客前來, 主辦方在19 6 6 年的時候決定同時舉行前祭及後祭,也因此在7月17日一天之內、有30幾根的山鉾繞行了整個京都。其場面之壯觀,雖然順利地吸引了10多萬名觀光客前來,卻也讓會場變得加倍混亂。在市民們希望能找回祇園祭原本面貌的強烈期盼之下,後祭終於在時隔49年之後、於今年重現世人眼前。今年的山鉾巡禮分成兩次舉行,而對海內外的觀光客們而言,能親眼見識山鉾巡禮的機會多了一天,也無非不是好事。 今年的祇園祭上,另一個重頭戲便是時隔15 0年、重新修復而成的「大船鉾」。大船鉾於18 6 4年、江戶末期的禁門之變時被燒毀,其主神為神功皇后、是代表神話世界中從朝鮮半島凱旋歸來的戰船。重達十幾噸的大船鉾之所以能夠重見天日,完全有賴於京都的經濟業界在幾年之前所捐贈的一筆重建經費。重建後的大船鉾就跟過去一樣,成為後祭的壓軸。 不僅是大船鉾,就連山鉾也在毀損與重建之間不斷地循環。例如在14 67 至147 7年間發生的應仁之亂、178 8 年的天明大火、及禁門之變時,都曾經進行了山鉾的修復作業。僅從戰後來看, 這一次修復的大船鉾已經是第5座。然而,即使山鉾受到損傷、也堅持重建的理由,則在於祇園祭為「町眾之祭典」的驕傲。 室町時代之後,在山鉾上競逞豪華之能事的町眾們,特地從中國及歐洲輸入貴重的染織品進行裝飾,因此山鉾也被稱為「移動的美術館」。儘管一度因為室町幕府的自肅命令而中止祭神的儀式,町眾們仍堅持舉行山鉾巡禮。 最大超過10 噸重的山鉾,可以分成「山」與「鉾」兩個部份。 據佛教大學的民俗學教授八木透表示, 「鉾」主要指的是在高超過20公尺的木板片上、裝飾著閃亮長刀及三日月等的「真木」立在屋頂上的部份。相對於此,「山」則是立著帶有枝枒松木的部份,也有移動舞台的感覺。過去會將「山」的上面視為舞台進行演出,熱鬧地迎接祭神。到了室町時代之後則改用人偶,至今在多數的「山」上面仍可以看到人偶。 點亮掛在山鉾上的駒形提燈為宵山,一般會在山鉾巡禮的前一個晚上舉行,並伴隨著以笛或鉦演奏的祇園祭典音樂。每當這個時候, 京町家便會拿出珍藏的屏風進行裝飾,因此宵山又被稱為屏風祭。而今年的宵山儀式,也會分成兩次舉行。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