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溝口敦--黑社會的真實之眼
2014/05/28 18:03:29瀏覽1229|回應0|推薦2

採訪、記錄/多田敏男

溝口敦,生於1942年。為追蹤日本黑社會的知名記者,著有多部涉及社會陰暗面的作品。採訪內容涵蓋新興宗教、及食品安全問題,他本人及長子也曾因此遭遇襲擊事件。本文將以對話方式,帶您了解這一段不尋常的記者人生。

記者:您40多年來一直都很關心黑社會的議題?

溝口:我在1965年大學畢業後,就進入德間書店工作。當時,被安排在月刊雜誌的創刊準備室,並擔任一位主要採訪黑社會山口組作家的專欄編輯,因此常常都必須陪同在側。然而,因為總編輯對作家提交的文章不滿意,便轉而要求我執筆。無奈之下只好在飯店裡待了整整8天、足不出戶,沒想到完成的報導居然獲得了好評。也是因為那次的機緣巧合,才讓我走上了這條路,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想要去做這一類報導。

記者:那麼您多年採訪下來,有沒有覺得比較習慣了呢?

溝口:我雖然也會看描寫黑社會故事的電影,卻一直都不怎麼喜歡。當然,也有觀眾會因為這些電影而受到鼓勵、覺得自己好像變得更勇敢了,但是那只不過是故事,與黑社會內部的真實情況完全是兩個世界。

話雖如此,你要說採訪的過程毫無故事可言,那倒也不是。黑社會如何運作? 一個組織的老大要如何去籠絡內部成員的心?這些都很有意思。有仇視的敵人、有警員、還有心懷鬼胎的部下,隨著地位與角色的不同、每個人其實都有各自的煩惱。有時候甚至會讓我有在看一部人生大戲的錯覺,把這些記錄下來,除了有警惕作用,也回應了讀者一定程度的好奇心。

難忘的遇襲經驗

記者:您對於這樣的採訪工作不害怕嗎?聽說在1990年時曾有不明人士想要刺殺您、2006年的時候長子又遇襲。

溝口:活在世上沒有絕對的安全,就算是雇保鏢、還是找警察24 小時保護你都無法保證絕對的安全。更何況身為平民百姓, 也無法做到如此地步。山口組以前的老大曾說過「一切都是命中註定」這句話,我也是這樣想的。這是我自己選擇的行業, 所以即使危險我也心甘情願。

記者:我想很少人可以用這麼達觀的態度來面對。

溝口:發生了那件事之後,那段時間我只要聽到身後響起腳步聲就會嚇得發抖、然後頻頻回頭張望。不過,黑社會說到底也就是一個「利」字,他們加害我也沒什麼好處。我兒子只是淡淡說了一句「既然老爸的工作,也沒辦法」,我妻子對這件事也很坦然,既不慌張、也毫無怨言。

記者:在您工作的背後,有為了社會正義而追求真相這樣的使命感存在嗎?

溝口:老實說,並沒有。我想看看黑社會最真實的面貌,而讀者也希望能更了解那個世界。對我而言,這份工作的意義就在於記錄社會一角的同時,還能夠滿足他人的好奇心。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理想,我只不過忠實地跟著自己的想法走。

記者: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黑社會的存在呢?

溝口:活在陽光下的我們,與黑社會是生存在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在這一點上,首先應該要有所認識。若是不知分寸跨越該有的分際,不管是侵入對方的領地、還是把對方拉入我們這邊,便是禍患的開始。如果身邊沒有黑社會的一點影子當然很好, 最好從一開始就不要有任何牽扯。可是, 有時候也會有自己的同屆畢業生裡有人進去黑社會之類的棘手情況。根據《暴力團對策法》,黑社會組織的存在本身並不違法。國際上有許多國家都對在法律禁止這樣的組織,我認為日本也應該這樣做。

曖昧的地下關係

記者:於最近新聞上報導的、黑社會和瑞穗銀行之間的地下關係,您怎麼看呢?

溝口:過去,與黑社會組織間的商業關係並沒有嚴格被禁止,與黑社會有關係的企業也不少。如今因為在所有的都道府縣都實施了《暴力團排除條例》,各企業商家也因此必須面臨與黑社會斷絕往來的窘境。在這種情況下,各銀行企業的管理階層在落實條例這件事上就要有所覺悟。在執行的時候,勢必得面臨來自黑社會的施壓。而這件事的關鍵,就在於要一刀兩斷、還是要維持曖昧關係。實際上,企業商家的管理階層也跟公務員一樣,希望在自己任內可以四平八穩。有了這樣的想法,兩者間的關係就只能這麼溫吞地維持下去。

(: 在上述條例中, 明言禁止銀行對黑社會進行投融資行為。然而, 早在瑞穗銀行前身、即原來的第一勸業銀行時代便曾提供黑社會融資,後來接手的負責人又採取放任不管、維持現狀的態度, 終於爆發了這次的事件。)

記者:面對許多不正當的行為,身處第一線相當勞心勞力呢。

溝口:有時候,就算相關專案的負責人想要中止這種不正當行為,但上面的領導人卻擺出消極的態度,在這樣的情況下又能說誰是誰非呢?當然,像電視劇裡的半澤直樹那樣,可以有所反擊的話是很好,然而我想大多數的人若能追隨自己的信念邁步向前便很了不起了。

【更多內容請見《新鮮日本》0528新鮮日本電子雜誌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Pasahi&aid=1370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