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28 17:54:47瀏覽608|回應0|推薦1 | |
文/增田愛子 東京國立博物館日前展出了奈良縣明日香村的キトラ( KITORA ) 古墳壁畫,關於1300年前的人類對於他們的長眠之地懷抱著怎樣的情感,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於某日閉館後走進了展覽室,讓思緒穿越時空、進行一場生與死的哲學巡禮。 茂木神情嚴肅地注視著玻璃櫃中的壁畫,腦海裡不斷想像著他們的生死觀。「在死者踏上黃泉路時, 這些壁畫又發揮了什麼作用呢?」他喃喃地拋出了這樣的疑問。建於西元7世紀末至8 世紀初的キトラ古墳以一座石室為中心,其內部的天花板上畫著包含日、月在內的天文圖,四面石壁由北順時鐘方向則為玄武、青龍、朱雀及白虎的四神圖。此外,石壁下方也畫著獸面人身的十二生肖圖。 古時候的中國人相信星宿反映著現實世界的狀況,因此也可以將キトラ古墳看成是一個以棺槨為中心的宇宙、並有世間萬物之氣於其間循環不息。當天為我們導覽的建石徹簡單地總結到,古墳基本上是以中國的陰陽五行思想為基礎建成的。儘管當時在唐朝的影響下、佛教藝術已經滲入日本,然而這裡卻澄淨得不見絲毫佛教的氣息。 展場內擺著一座約20分之一比例大小的古墳模型,茂木雙眼盯著模型內部的石室剖面、讚歎地說道:「整體結構簡潔,有種留白的美感,這讓人聯想到安土桃山時代長谷川等伯所畫的《松林圖屏風》。可以說,日本人的審美觀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呢。只是若讓中國人、或朝鮮半島的人來看,可能會覺得有所不足吧。」建石聽了補充說到,中國和朝鮮的四神圖像不僅在設計上更加繁複、尺寸上一般也都比真人還要大。茂木隨即點頭說道:「原以為キトラ的壁畫會再素樸一些,卻意外發現它的線條和筆觸都非常細膩。不知道畫師是不是海外來的呢?」根據建石的回答,畫師若不是曾在唐朝留學、便是定居日本的移民第二代。儘管在660至690年間、日本與唐朝的外交曾一度中斷, 然而當時的中國文化仍經由朝鮮半島不斷地傳進日本。 茂木將目光投向展場內的星宿圖,那是一幅以陶板製作的精巧複製品、紅線連接起了由金箔貼成的星群。建石向看得忘我的茂木解釋說道:「全亞洲現存最古老的這幅天文圖,其星群連接的方式雖然來自中國思想,畫作本身卻被保留在日本的キトラ古墳中。」茂木聽了,不禁對於早自那個時代日本便已被納入亞洲圈體系嘖嘖稱奇。他說道: 「所謂的日本歷史,便是一個不時確認自己相對於中國及朝鮮半島定位問題的過程。」儘管如此,日本在後來不僅迅速完成日本化、並發展至今,也讓茂木深有所感。キトラ古墳壁畫中,那汲取自大陸的靈感不僅顯示了早期日本與亞洲各國的交流狀態、簡化之後萃取其中菁華的審美觀也表現出日本自己的獨特性。若像這樣從日本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 同時具備了以上兩種要素的キトラ古墳壁畫, 其存在本身便擁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茂木最後表示,腦科學的世界也是如此。人類必須藉由與其他人的正面交流才能真正開始認識自我。因此在對「外」的時候, 不應莫名地抱有敵意、而是從中了解自己的獨特性。這一次的展覽,在反思日本人的自我認同這件事上,為我們上了寶貴的一堂課。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