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11 15:55:38瀏覽1006|回應5|推薦29 | |
話說格友Dr. Composting主講了一場南灣及洛杉磯美食地圖讀書會,會中也以不同酒款來增益陪襯美食,一時興起也以紅酒表抒參與之意。 品嚐葡萄酒雅事在台灣也已有二、三十年的歷史,我接觸葡萄酒不過四年的光景,無法評議富有豐富靈魂的葡萄酒,但四年的酒齡卻也讓我對葡萄酒中的紅酒有些依戀與沉醉,紅酒並對自我行走生命也發揮了啟示之效。當年入門時總是「按書索驥」,尋酒行前必參閱素有葡萄酒教父之稱的Robert M. Parker Jr Wine Spectator雜誌及 Wine Advocate,並隨身翻閱英國酒評家Hugh Johnson的購酒Bible,記得2006年Hugh Johnson在其出版的自傳 A life uncorked(拔出瓶塞的人生)就寫出Imperial hegemony lives in Washington, dictator of taste in Baltimore(帝國霸權在華盛頓特區,品位獨裁者則在巴爾的摩),而Robert Parker 正是居住在巴爾的摩,整個紅酒市場確實因Robert Parker的百分制評分而飆升且他的分數影響一款酒的價格會達20%。 按書索驥的結果就容易在入門階段「喝」了所謂評分較好的酒,但卻欠缺「品」與「搭」的奧妙,或許這就是學費,繳了一年學費漸漸的發現,「品」不只是品酒,而是在品酒過程與共飲者的共同分享品味人生的機鋒與智慧,而「搭」也不只是光、杯、肉、酪類的搭配而已,酒伴家庭間的品味搭配更是絕學,隨著酒齡跨越一年,慢慢的發現不按書索驥更能發現尋酒就如探尋桃花源一般,經常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而且也更符合本益比(以合理價格買到好酒),並且在開瓶之際更能擁有自我的期待與評價。 一瓶好的Old world(New world的紅酒通常較不適合如中國女兒紅般久藏,因其釀造過程不同於old world,但new world的紅酒開瓶後較不須所謂醒酒)紅酒就如孔子在論語所言「少之時也,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我的個人經驗裡特別對Margaux和 Pauillac產地的紅酒有此起承轉合變化多所讚嘆,從讚嘆中對自我行走生命也發揮了啟示之效。另外曾經看過一本書作者實際到法國好友家受邀擔任「開酒」,那是主人在酒窖的隱密牆角所發現的「立放著」的 1.5公升大瓶裝1959 Chateau Beychevelle 四級酒莊紅酒,軟木塞依然濕潤膨脹,所以酒的品質應無虞,但近五十年的酒應該已錯過巔峰期,但主人考量因酒瓶容量較大且是立著放,因此為每位客人準備兩杯酒杯,以利品嚐一瓶酒「上層酒」與「下層酒」的不同內涵,作者品過後描述確實發現上層與下層各散發出不同的韻味,我提及這個案例是表達我對那位主人的「用心及品味」讚賞,當然所謂品酒過程中大家所發抒對酒的「繁複、厚重、深刻………等」就當做彷若中國魏晉南北朝的「清談」一般有點風花雪月及不著邊際,因為那就是品的意境。 每週總會抽騰一天晚上帶瓶紅酒與Jenny共饗義式料理(Dr. Compositing, 對不起你曾在過往文中提及自己帶酒是不禮貌的,這點我認同,但希望你諒解台灣的餐廳常以料理為主而非賣酒,所以店中紅酒選擇性較少),一瓶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