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09 13:20:53瀏覽1350|回應4|推薦29 | |
前幾天好友C甫結束在美國西雅圖的離修年(Sabbatical leave)返台,回台後與之交換這一年彼此家庭的變化與孩子的成長歷程,討論到美國與台灣的教育體制差異當然深深影響子女的成長與歷程,而C返國後就必需經常當空中飛人來填補家的完整性,或許這是對子女教育選擇但工作因素產生家庭完整的遺憾,但環伺周圍卻發現這現象普遍存在。 C以他小孩同學為例(他小孩與我女兒是國小與國中同班同學)提到在美國小孩子在高中階段普遍就知道將來的志向,而在台灣子女似乎就受困於升學競爭而專注於課業,或許這種現象是大環境的宿命所致,當家庭有能力為子女選擇成長的大環境似乎是較幸運的,但其實子女如何面對全球的競爭力是難以定論的,通常亞裔父母對子女的安排都較遵循傳統的所謂成功模式,但C也提到他兒子班上一位美裔電腦奇才卻極認真的想當清潔人員,而他父母也不反對他如此的志向,這案例裏面其實深蘊人對生命的自我尊重與認定的價值觀,傳統世俗的功成名就或許對探尋自我生命的人而言是尊重但不茍同吧,而這又給我們什麼樣的思考呢? 幾年來也對自己女兒的人生多所思考,嚴格而言我也算是傳統的亞裔父母,在她成長過程總希望她能扮演好自己學生的角色,過程中父女也曾上演劍拔弩張的緊張情節,但似如倒吃甘蔗,隨著歲月也看到她的成長,特別是近半年她的改變是令人欣慰的,體驗上其實教育子女沒有一定可茲遵循的良方,曾經是直昇機父母的我們發現父母必須觀察出何時將為子女架設的多向雷達拆除,而為子女購置一只陀螺儀,讓子女能為自己的陀螺儀設定目標參數,最終不管陀螺儀是否有達成命中目標的使命,但這過程的操控者才能發現過程的演繹而不虛此生。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