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核能釋疑--華爾街日報點名危險核電廠釋疑(4/22)
2013/04/22 20:44:14瀏覽670|回應0|推薦1

 

 

 

問題:

2011年3美國「華爾街日報」點名全球有14座危險核電廠,台灣4座核電廠全部上榜,其中更有15個爐同時面臨地震和海嘯的雙重風險,台灣核一及核二的4爐全都上榜,此消息被許多反核團體引用造成民眾誤解。

蕭何答復:

1.此篇原文翻譯如下:

地震帶的許多反應器

日本及台灣是地震高活動區域主要核電廠所在,美國電廠則有較大的安全餘裕。華爾街日報一位分析家指出世界上約有100座反應器位於易生地震區域,其中至少34座位於高危險區。這些核電廠的大部分位於日本及台灣兩個地方,兩個天然資源有限的島國選擇冒核災風險以避免完全依賴進口能源。

陸上及海上的威脅。世界上成打的核電廠運轉在易發生地震的區域,其中至少34座位於高危險區。看地圖及數據,日本福島事故後被迫重新評估,日本9級地震引發海嘯發生事故後3天,台灣舉辦民意調查顯示55%受訪者對核能缺乏信心。華爾街日報檢視了世界上400多座反應器及興建中或計畫中的100座反應器,使用以倫敦為基地的組織世界核能協會(WNA) 及美國地質探勘及瑞士地震服務1999年所作全球地震危害計畫的數據決定每個電廠的地震風險。依據此分析,世界90座運轉中的反應器或20%處在至少中度地震活動區,其中包括位於日本核災中心的福島一廠反應器,34座反應器或8%處於高地震活動區域,其中17座位於海岸1公里內,使他們處於地震及海嘯雙重風險內。日本及台灣合計佔34座中的30座,但是美國有2座反應器在高地震區,史洛伐尼亞及亞美尼亞各有一座反應器在高地震區而 亞美尼亞還有一座計畫中。核工業界說世界上的核反應器建造都有考慮最強地震並加上安全餘裕以防設計誤差,福島一廠在上週最強地震下存活未損,只是成為後來海嘯的犧牲者,美國NEI核能工業界發言人Tom Kauffman "美國核電廠有很大的地震安全餘裕" 上星期五美國核管會發出一個通知代表第一個官方試圖向美國104座核電機組解釋福島事故。此通知也包括詳述美國法規要採取的步驟以確保反應器對自然災害及其他額外事件的準備,這是讓美國民眾對美國核管會及核工業確保信心,核管會說準備包括發展對反應器壓力槽及用過燃料池冷卻水的恢復,這兩樣措施在日本都失敗,在美國的100多座反應器中,只有位在加州中部海岸的 Diablo Canyon電廠的兩部機處於高震帶,加州北部的 Humboldt Bay電廠在1976年因恐懼地震關閉但廠內仍保有一些用過燃料。太平洋氣電公司Diablo Canyon 發言人Kory Raftery說電廠設計上可耐來自聖安瑞亞斷層的7.5級地震,其它幾個不知名的斷層更靠近電廠,包括一條2008年發現的距離小於1英浬的斷層,但是科學家有時候低估地震的威力,此次侵襲日本的地震較福島一廠以往測試要強10倍。在2007年世界最大的柏崎核電廠遭受到比設計基準強的地震襲擊,日本反核團體長久以來就警告該國的反應器對地震耐受力較政府管制單位認知的脆弱,上週以東京為基地的反核組織人民核能資訊中心說支持核能者認為不會發生的核災正在進行。

    台灣對核能亦有爭論,6 座運轉中的反應器接近主斷層,另兩座興建中的反應器亦接近人口密集的台北及新北市。台灣的核管單位原能會說所有核電廠可耐震7級以上及防範12~15公尺高的海嘯,核管單位及國營台電公司保證若有需要將儘快採取安全餘裕增加的行動。能源專家說對於日本和台灣而言廢核很困難,台裔的全球能源咨詢公司HIS CERA管理處長Jone-Lin Wang"發展核能是減少依賴進口石油、天然氣及煤並實施能源多元化的一種方法,確信的是大部分國家已試圖將核電廠蓋在地震帶外。密西根大學地質學家Ben van der Pluijm"並不是有許多地方將反應器蓋在主要斷層帶,"日本或許是海報小孩"

2.早先「華爾街日報」點名全球有14座危險核電廠,原作者已更正為34座核反應器非14座,日本及台灣合計佔34座中的30座,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自1990年以來,全球每年發生7~7.9級地震18次,8級以上的地震1次。世界上90%以上的地震和81%的大型地震都發生在4萬公里長的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這是受到地球板塊的擠壓結果(圖1)板塊邊界是地震與火山活動的多發地帶。環太平洋地震帶上除美國加州外較發達的國家只有日本和台灣有能力發展核電,國家的地理位置無法自由選擇,但可藉其他科技改善先天問題。

圖1. 環太平洋地震帶(方塊大小代表地震規模)

2.由美國地質調查局UGSG提供1900至目前台灣地震分布圖可知地震很少發生在核電廠廠址。台灣地震主要在東部太平洋海域及中央山脈南投區域。

 

圖2.美國地質調查局UGSG提供1900至目前台灣地震分布圖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753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