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不重視科技如何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
2016/01/25 22:33:39瀏覽870|回應1|推薦19

台灣不重視科技如何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

 

一、前言

    台灣熱衷政治及選舉,偏偏選出的多缺乏科技背景,台灣長期充斥學法律的政治人物,造成台灣科技落後,製造業大幅衰退,若不迎頭趕上,當面臨第四次工業革命時,台灣將徹底被邊緣化,低薪失業將成普遍現象。12023日,主題為“掌控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世界經濟論壇2016年年會在瑞士小鎮達沃斯舉行。論壇討論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如何改變人類生產、分配和消費模式,以及如何應對由此帶來的挑戰等問題。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說:“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速度、規模和系統性足以顛覆全球各個產業。”

    被視為全球經濟風向球的「世界經濟論壇」(WEF)達沃斯年會,兩千多位各國政要、菁英、富豪與銀行家把脈時局,對話交鋒。 今年大會有一項被稱為下一件大事的主題:「第四次工業革命」。從無所不在的行動網路,體積更小、價格更低、功能更強大的感測器,到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各種新科技不斷演進、突破和融合,正在形成新一波的工業革命像海嘯般撲面而來。它的速度、範疇和系統性衝擊,足以顛覆全球各個產業,機器人等技術創新,將導致大量工作消失,最直接受衝擊的,就是中產階級。不僅是產業和工作,從社會到每個人的生活,也將無一不受影響。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降臨,各式各樣的新科技突破接踵而來,即將為人類社會帶來各層面的衝擊。所以今年的達沃斯年會就是探討這波新革命對於政府、企業到個人的影響。什麼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它跟之前的幾次工業革命有何不同?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自十八世紀後半,蒸汽動力、棉紡織和鐵路的問世,為人類帶來機械生產。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組裝生產線和電力普及,帶來了大量生產。第三次工業革命,就是一九六○年代開始的電腦革命,讓我們有了早期的主機、個人電腦和現在的網際網路。新革命快速、全方位又系統性今天,我們正在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它即將深遠地影響全球各地的政府、經濟和企業,我們絕不該低估未來會發生的巨變。這次的革命跟過去相比,至少有三個明顯的不同:首先是「速度」。先前的工業革命都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成形,而眼前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卻正如海嘯般,急速撲向人類。第二個不同是「範疇」。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全方位的,不僅限於行動技術或感測器,還包括了奈米、3D列印、腦部研究、材料科學、運算、網路,以及這種種技術之間的融合。這種融合將釋放出無比巨大的力量。第三個不同,在於「系統性衝擊」。這次的革命,不只是針對單一產品或服務展開創新,而是整個系統都發生轉變。

 

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這場新革命會帶來哪些衝擊?()對經濟與企業的衝擊:創業精神和敏捷程度,會成為愈來愈重要的勝出關鍵。中小型企業通常要比大企業來得靈活敏捷,未來的競爭,將不會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的新世界。所以,我們看到Google改變營運架構,成立了新公司「字母」,作為旗下各家較小型、較專精事業的控股平台。另外在銀行業,金融科技革命也將導致整個行業快速走向去中介化。將來,每個產業的營運模式都會打掉重組。()對技能和勞工的衝擊:以往,我們看到的是創造性破壞,因為創新而遭到淘汰的那些工作,會被新產業的新工作所取代。但今天,我們不再確定這種情況還會發生,因為科技將取代的,是較高技能產業的許多工作。唯有那些及早準備、幫助勞工提升技能和學習新技能的國家才有機會勝出。()對政府的衝擊:新工業革命對政府的影響,將會比以往更大。因為在這個瞬變的新世界,創新的速度愈來愈快,亟需政府用能夠迅速反映變化的法規、標準來扶持。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來勢洶洶,許多政府也許會用兩種方式接招:「凡是未被禁止的,就是容許的」或「凡是未被容許的,就是禁止的」。但最後,它們終究必須找出某種中道。人類或機器人,你信任誰?除了這些,還有一個關鍵挑戰:對人類的衝擊。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我們還會保有人心和靈魂嗎?大家不妨想像一下,當機器人開始和人類共存時,你會信任誰?人類或機器人?我們必須做好準備,應對這波工業革命的衝擊,而且現在就要開始。我們必須整合思考這些問題,把政府、企業、全球各界菁英都找來,用積極前瞻的方式釐清問題,找出解決辦法和行動選項。如果我們不想被科技所支配,就必須努力變成一個更有人性的社會。所以挑戰在於,我們需要哪一種領導方式、哪些能力,來掌握這些科技?我認為,我們需要的是更注重人性的領導,因為這樣才能平衡不斷演進的科技。作為人類,我們的存在,是因為擁有獨特的腦部思考、內心情感和靈性信仰。你可以讓機器人複製人類的「腦」,卻無法複製人類的「心」(熱情、憐憫等情感),而且機器人永遠無法擁有屬靈的信仰能力。必須確保人類一定會贏因此,我相信,如果我們應對得宜,第四次工業革命可望為人類帶來一場新的文化復興,讓我們產生某種歸屬感,感受自己是全球文明的一部份。我也認為,新科技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未來巨變,可以創造出更加包容、可持續與更和諧的社會。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會讓我們逐漸失去人性特質和靈魂;另一則完全相反,它會讓人類在共同的使命感之下,開始提升集體和道德意識。我們有能力選擇後者——只要我們攜手合作,為人類和機器人描繪出各自扮演的角色榜樣。讓我們確保人類一定會贏,確保我們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成功培養歸屬感、創造力、感受力等,人性的美好特質。 預測未來 20 年內,將有近五成勞動力會由機器人取代,而日本調研機構野村總合研究所去年12 2 日公布最新研究結果,指出機器人、人工智慧將在未來 10 年至 20 年後,取代日本 49 %勞動人口。

 

三、機器人的戰爭時代

    按照某些專家的說法,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標誌就是智能化,即利用網絡和雲科技,將信息與所有機器相連,讓機器之間自相控制、自行優化、自動修復故障,實現智能化生產,以最具效益的方式製造產品,把人類從單調、程序化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使人們能夠將精力集中在創新和增值業務上。且不說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否真的到來了,但智能化問題值得探討。縱觀歷史,先進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必然引發作戰方式的改變,生產方式的轉變必然引發戰爭形態的轉變,這是不爭的事實。 18世紀以來,世界上先後發生了三次工業革命,並使戰爭相應進入了不同時代。以蒸汽機為標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戰爭從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以電氣化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戰爭則進入機械化時代;以計算機為標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戰爭則進入信息化時代,目前正在全球擴散、方興未艾。由此,有的軍事專家預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將使人類戰爭進入智能化時代。屆時,戰場上幾乎看不見人,而是機器人與機器人之間的搏殺,猶如科幻影片《終結者3》《機械公敵》中的戰斗場面。

     美國發表的《21世紀戰略技術》一文說:“20世紀地面作戰的核心武器是坦克,21世紀的戰場上智能機器人的數量將超過人類士兵,人類將迎來智能化戰爭時代。”美國陸軍第29步兵團曾舉行過一場名為“智能化戰爭”的演習,參演雙方由18種執行不同任務的機器人組成。演習中,地面機器人充當先鋒,當遭遇隱藏的敵人攻擊時,己方無人偵察機通過搜索確定敵軍位置,並通知巡航中的無人智能戰鬥機發射導彈摧毀目標,所有戰術行動都由機器人自行完成。這場演習提供了未來智能化戰爭的樣板。由於戰爭進入智能化時代,士兵在戰場“零傷亡”將為某些霸權主義國家提供一種新的“消耗物質成本而非人力成本”的“廉價”戰爭方式,從而大大降低戰爭的門檻,使得戰爭可能成為軍事技術先進國家解決問題的首選。然而,這一趨勢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不是好兆頭,因為,戰爭進入智能化時代,發展中國家的國防安全可能將受到更大的威脅。對此,我們要高度關注和重視。

    面對將來臨的智能化戰爭,軍隊要著力提高士兵的信息化、智能化素養,使士兵具有計算機化思維和數據分析能力。同時,軍隊要加強對智能化戰爭的研究,找到克敵制勝的新法寶。雖說機器人士兵不是那麼容易被“打死”的,但是,“五行相剋”,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縱有功能性優勢,但也有結構性弱點。日本 NRI 分析,凡是講求創意或溝通協調能力的職業,都比較不易被機器人取代,例如醫生、教師、室內設計師、遊戲開發人員、攝影師、彩妝師、音樂家等。至於專業知識或技能要求較低、偏制式作業模式的工作,則最有機會遭到取代,例如產線作業員、製造業人員、行政人員、公車司機、清潔人員等。

 

四、工業4.0浪潮下 台灣製造業再進化

    2011 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展(EMO)「工業4.0 (Industry 4.0)」首次被提出, 2012年德國聯邦政府提出落實「2020高科技戰略」的十大未來計畫之一,在生產製造過程中,整合計算、通訊與控制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 CPS),連結物聯網建構「智能工廠」,形成智能製造與服務的全新商機與商業模式。德國政府提出工業4.0的概念帶動全球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契機,身為全球製造業龍頭一舉一動都受到各國的矚目,工業4.0這股旋風開始席捲美國、日本、大陸、台灣等世界各地。

 

  去年,上海舉辦第十六屆工業博覽會以「高端、智能、綠色」為主題,工博會參展廠商包含工業機器人、工業自動化資訊技術、工業環保、資訊與通訊、科技創新、管理資訊系統等廠商,吸引了逾10萬人次觀眾;一批批來自國際大廠的機器人浩浩蕩蕩步入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如同電影「星際效應」中的機器人充滿智慧和人性,有序地進行自動化生產過程。由此可知,互聯網和其他服務聯網的系統將使各行各業實現智能化,並取代傳統的機械和機器一體化產品,各國無不想在新一波的物聯網商機中搶得一塊版圖;而工業4.0融合了智能工廠與智能製造兩大面向,智能生產不只在科技、技術進步中展現,背後大量數據分析和應用,更是企業智慧經營重要基礎。

  工業4.0迫使製造業必須思考企業的經營戰略與商業模式,智慧網路系統讓企業供應的重點從產品轉向服務,意即製造服務化、客製化等議題。製造業服務化步伐將進一步加快製造業從以產品為核心到以消費者為核心,以生產為本到以“生產+服務”或服務為本轉變。隨著互聯網與工業的深度融合,製造業面向市場提供專業化服務成為行業發展焦點,線上即時監測、遠端故障診斷、工控系統安全監控、融資租賃、全生命週期管理等增值服務將不斷湧現。對製造業而言,能否為客戶量身訂製服務解決方案,逐漸成為企業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除了維修保養、故障修復、能源與環境服務、綜合性維修解決方案外,還包含遠程維護。為了提高設備利用率,降低維護成本,實現機械設備的遠程監測和維護是有效的方法。

  德國希望借助工業4.0在生產製造的各環節應用資訊技術,將資訊技術與物理實現社會之間的聯繫可視化,將生產工藝與管理流程全面融合,通過智能製造,生產智能產品,形成智能工廠。智能化是在控制的基礎上,透過物聯網的感測器採集海量生產資訊,透過互聯網匯集到雲計算資訊中心,經過資訊管理對大數據進行分析、挖掘、從而制定出正確決策。將這些決策附加給自動化設備的是智能,從而提高生產靈活性和資源利用率,增加顧客與企業夥伴之間的緊密關聯度,提升工業生產的商業價值。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等資訊技術與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資料量的暴漲成了許多行業共同面對的嚴峻挑戰和寶貴機遇。隨著製造技術的進步和現代化管理理念的普及,製造業企業的運營越來越依賴資訊技術。如今,製造業整個價值鏈、製造業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都涉及到諸多的資料。同時,製造業企業的資料也呈現出爆炸性增長趨勢隨著智能製造的應用推廣,越來越多的製造業企業將重新審視工業大數據的價值,圍繞產品研發創新、生產線監測與預警、設備故障診斷與維護、供應鏈優化管理、品質監測預測等方面開展集成應用。大數據就像一本數位寫真,記載產品的智慧化、裝備的智慧化、生產的智慧化、管理的智慧化到服務的智慧化整個智能製造形成過程。綜合上述,實現消費者個性化需求,一方面需要製造業企業能夠生產提供符合消費者個性偏好的產品或服務,一方面需要互聯網提供消費者的個性化定制需求。由於消費者人數眾多,每個人需求不同,導致需求的具體資訊也不同,加上需求不斷變化,就構成了產品需求的大數據。消費需求的個性化,要求傳統製造業突破現有生產方式與製造模式,對消費需求所產生的海量資料與資訊進行大數據處理與挖掘。同時,在進行這些非標準化產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生產資訊與資料也是大量的,需要及時收集、處理和分析,以反過來指導生產。這兩方面大數據資訊流最終通過互聯網在智慧設備之間傳遞,由智慧設備進行分析、判斷、決策、調整、控制並繼續開展智慧生產,生產出高品質的個性化產品。可以說,大數據構成新一代智能工廠。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44770471

 回應文章

光復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1/27 15:22
你是替古人擔憂,看看台北首善之區就知風向,農園城市,廢松山機場,該是要做集體農場吧!所以人家不在平!
何偉(H101094880) 於 2016-01-27 19:55 回覆:
說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