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4/05/08 05:57:57瀏覽410|回應0|推薦22 | |
習近平訪法確認中國為世界超級大國地位
一、習近平訪法是聯歐抗美的戰略 習近平此次訪法正值與許多歐洲國家經貿關係緊張之際,此行也考驗歐洲在中美間的微妙平衡。隨著中國電動車出口摩擦加劇,習近平希望阻止與歐盟的貿易戰。習近平也鼓勵法國總統馬克龍尋求美國更大的自治權,以削弱華盛頓的全球主導地位。席習近平的歐洲之行在戰略上是要拉攏歐洲對抗美國,藉機鬆動歐盟與美國的緊密關係,構建一個不由美國主導的世界。習近平此次訪問的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這三個國家,或多或少對美國建立的世界霸權不滿,而將中國視為必要的平衡力量,並渴望加強與中國的經濟聯繫。今年對中國和這三個國家是具有像徵意義的一年,今年是中法建交60週年、中匈建交75週年。也是科索沃戰爭期間北約轟炸中國駐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大使館25週年,該轟炸造成三名中國記者死亡。中國當局繼續將爆炸事件視為北約侵略的跡象,也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前有理由感受到威脅的一個例子。中國確實是世界大國,此次習近平訪歐引起世界各國媒體報導及關注,歐美極力要求中國介入俄烏戰爭和平談判,證明中國已走上國際舞台中心。 習近平此次訪問的主題是經貿摩擦、俄烏戰爭及外交平衡,法國一直要求習在俄烏戰爭中利用影響力讓俄羅斯讓步。美國總是將自己視為世界霸主,這是美國打壓中國的主要原因。歐盟並沒有霸主心態,由27個成員國組成的歐盟在其官方文件中將中國定位為「合作夥伴、經濟競爭者,以及制度性對手」。歐洲各國在平衡與中國的經濟機會及自身國家安全風險間左右為難。從中國的角度來看,法國代表的是一個應該與美國保持戰略距離的國家,一個保留一定自治權、可以與之討論的國家。結束訪法後,習近平續訪塞爾維亞和匈牙利,這是要在中歐站穩腳跟,表明中國在歐洲仍然有盟友。在歐盟27個成員國中,法國在面對中美競爭時主張歐洲戰略獨立,是北京眼中的首選國家,它渴望消除傳統的跨大西洋聯繫並從分歧中受益。習近平訪問的三個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支持中國推動重新定義的全球秩序,都在某種程度上質疑美國戰後的世界秩序,並渴望加強與北京的關係。匈牙利與中國關係密切,隨著中國生產商向亞洲以外擴張,匈牙利熱衷於吸引中國在電動車和電池製造等領域的投資。塞爾維亞也與北京關係密切,並獲得了數十億美元的中國投資。 二、法國總統馬克龍的獨立想法 去年法國總統馬克龍訪問中國受到極高禮遇,回國後馬克龍說歐洲必須減少對美國的依賴,避免捲入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的對抗。他敦促歐洲更加致力於實現戰略自主,以免在全球危機中成為大國的“附庸”。這代表了歐洲有識之士選擇一條符合歐洲自身利益的道路和方向,但使美國感到憤怒。華盛頓對歐洲的控制欲很強,說白了,美國常把歐洲當成走狗。在對俄羅斯採取行動及打壓遏制中國時,歐洲必須跟著美國走。美國宣稱的聯盟意味著歐洲必須完全依賴和服從美國的霸權。馬克龍所稱歐洲戰略自主權的表態有如法國前總統戴高樂,戴高樂大力主張戰略自主,退出北約一體化軍事架構,與中國建交。這也讓美國很不高興,在歐洲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然而,歷史證明了戴高樂的清醒和智慧。戴高樂確立了法國獨立的政治傳統,為法國贏得了大國地位。法國總統馬克龍敦促歐洲減少對美國的依賴,謹防被拖入台灣問題衝突,這種不安反映了美國控制其盟友的能力下降,以及對維持霸權的焦慮日益增加。法國總統對歐洲的理性訴求,遏制了一些東歐國家和歐洲議會在美國的引誘下將歐洲大陸捲入台灣問題的企圖。 一項廣泛的民意調查顯示,歐洲人傾向於同意馬克龍的觀點。大多數歐洲人仍將中國主要視為「一個必要的合作夥伴」,歐洲人雖然看到了俄中聯盟,但他們對中俄的態度不同,調查報告顯示只有中國向俄羅斯提供武器時情況才會改變。馬克龍說,歐洲人應該繼續發展自己的戰略自主權,成為世界秩序的「第三極」,而不是冒險成為美中對抗的「附庸」。和德國總統朔爾茨一樣,馬克宏淡化了競爭,稱中國是「戰略和全球合作夥伴」。然而,現實情況是,法國企業對中國市場的幻想破滅了,中法經濟夥伴關係的長期前景是黯淡的。這個調查發現法德受訪者對中國的看法相當負面,只有31%的法國人和33%的德國人將中國視為「夥伴」,而50%的德國人和41%的法國人將中國視為對手或敵手。歐洲人不希望中國增加對外直接投資,也不支持一帶一路。 三、中歐經貿摩擦問題 由於受到夾在中美經濟間的威脅,歐盟加大了對中國多個產品(特別是電動車)補貼的調查。而中國也發起了反補助調查,主要針對法國干邑白蘭地,中國希望得到公平公正的商業環境。在本次三邊會議上,馮德萊恩態度尖銳,稱「不會迴避任何捍衛其市場的艱難決定」。她堅稱,歐盟「無法吸收大量湧入歐盟市場的中國製造產品的大規模生產過剩」。法國經濟部長布魯諾·勒梅爾一致呼籲「公平規則」。馬克龍稱希望「實現交換互惠,並考慮到經濟因素」安全」。馬克龍試圖在當前的全球混亂中開闢第三條道路,他希望在中美兩個超級大國間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馬克龍去年訪華期間受到了盛情款待,中法在那次訪問宣布建立「全球戰略夥伴關係」。馬克龍重複了中國有關「多邊」世界、反對「陣營對抗」和「冷戰思維」的說法。馬克龍最近表示,歐洲絕不能成為美國的附庸,並將法國視為“南半球”與西方強國之間的橋樑。儘管馬克宏向北京示好,但他表示,他與盟友美國的關係仍比與中國的關係更近。 習近平擔心中國電動車進入歐洲市場受阻,將尋求避免與布魯塞爾之間迫在眉睫的貿易戰。習近平試圖贏得法國的支持,並增強中國在歐洲的影響力,以對抗任何來自美國的言論。中法將討論中國進口最多的法國白蘭地問題,北京威脅要對其徵收關稅,以回應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的調查。如果北京要抵制反華關係,那麼贏得馬克宏的支持是關鍵。為此,在慶祝中法兩國建交60週年之際,習近平強調了將法中關係連結在一起。儘管馬克龍是最近激怒北京的一系列貿易措施的堅定支持者之一,但他希望中國企業在法國建造電動車工廠。 四、中國對俄烏戰爭的影響力 習近平表示希望努力「解決」烏克蘭危機,歐洲是北京外交政策的“優先”,他說“隨著世界進入新的動盪和變革時期,中國和歐盟作為兩個全球大國必須保持夥伴關係,繼續對話與合作。”除了貿易爭端之外,歐洲人還指望中國在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衝突中影響俄羅斯。馮德萊恩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們指望中國利用其對俄羅斯的一切影響力來結束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法國稱,「中國實際上是唯一能夠影響俄羅斯的行為體,馬克龍表示, 「中國影響國際秩序的穩定符合我們的利益」。習近平說「中國不是這場危機的根源,也不是一方、參與者,中國一直為推動和平解決發揮建設性作用」。在政治、戰略和經濟上,中國從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和西方對莫斯科的製裁中受益匪淺,尤其是從俄羅斯廉價石油的供應中受益匪淺。法國總統馬克龍希望中國可以對其俄羅斯盟友施加影響,讓俄羅斯同意至少在奧運會期間停戰,法國請求中國支持巴黎奧運期間所有衝突休戰已獲中國支持。 據愛麗舍宮報導,馬克龍希望習近平“ 利用他對莫斯科的影響力來改變普京並為解決衝突做出貢獻 ”。近幾個月來,馬克龍對莫斯科的立場明顯加強,在接受《經濟學人》採訪時稱俄羅斯不應贏得這場戰爭,因為它對歐洲安全構成了威脅。他表示,“俄羅斯破壞國際秩序的穩定不符合中國的利益,因此我們必須與中國合作建設和平 。”,馬克龍與習近平討論了經濟和商業問題,希望改善“ 法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准入”,並建立以“互惠” 為標誌的經濟關係,確定了戰略競爭領域:電動車、光伏、風電。在這次訪問期間,馬克龍希望促進法國乃至歐洲的利益。馬克龍希望中國能夠「利用其對莫斯科的影響力」來「為解決衝突做出貢獻」。但俄烏戰爭的勝負關係著中國的生存,若俄羅斯失敗甚至解體,則美國及西方國家會集中全力對付中國。因此中國只希望“與衝突保持距離”,無意“更多地參與、無論是在歐洲人的方向上,還是在對俄羅斯的軍事支持方面。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