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新政府如何拚經濟?解決缺電問題(三)
2016/01/19 22:08:22瀏覽653|回應0|推薦32

新政府如何拚經濟?解決缺電問題(三)

一、前言
近年來,台灣的民間投資動能大幅減弱,主要原因在於業者面臨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的困境,就算政府積極號召台商鮭魚返鄉,但回台投資的意願相當薄弱,多數返台投資業者正面臨缺工等問題,讓原本有意回台設廠的業主打退堂鼓,進而轉往東南亞或印度新興市場。鏡頭龍頭廠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表示,明年啟用的自有新廠,目前遭遇缺水問題。受到出口大幅衰退影響,去年台灣GDP逐季走低、年增率難保1%,經濟陷入困境,各產業均期待新政府能提出更具前瞻性發展的產業政策,解決缺水缺電等問題。

二、台灣減碳自救之道不能廢棄核能
根據世界能源局(IEA)統計資料,2015年核能佔世界能源用量的9.9%,太陽能、風力及地熱合計不過1.7%,若再生能源可靠占比就不會如此低,聯合報社論提及2014年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提霍勒指出,必須以透明的全球碳交易平台、總量管制及列入國債追繳減碳不力等機制,才能有效抑低各國碳排放。聯合國三月公布年度災害損失報告,全球因極端氣候洪水、乾旱、颱風等天災帶來的經濟損失,年均接近三千億美元,數字仍在迅速攀升。國際保險巨擘勞合社的全球城市天災風險評估,台北名列「最脆弱城市」之首,未來十年災損接近六兆台幣。這些數字,警示台灣及全球都面臨氣候變遷更嚴厲的挑戰。中國大陸已向聯合國提出明確的減碳目標,並建議以制訂碳價、總量管制及建立碳交易制度等方式推動,美國方面,歐巴馬最近提出「清潔能源戰略計畫」,加碼去年的減排目標,且明確指出以減少火力電廠排放來達成。
行政院訂出2030年的排放量,需達成抑低至2005年排放量再減二十%的目標。這個數字的企圖心很強,不過在反核聲浪中很難落實。相關的減碳策略、工具目前都是紙上談兵。而且,無論碳權、碳交易、碳捕捉等建置,都有相當高的技術門檻,尤其需接軌國際才能有效運作,依據FT中文網報導,導致氣候變暖的二氧化碳的全球排放量去年没有上升,國際能源署(IEA)發現,作為主要温室氣体的二氧化碳的全球年排放量在2014年没有上升。監測全球能源發展趨勢的IEA稱,全球最大的碳污染源中國在能源結構上的重大轉變,是去年排放量停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中國大陸在2014年新增了5座核電大機組共達5105MWe。

三、英國頂尖科學家認為核能是最環保選項
英國環境學家號召大家應該放棄過去的歷史成見,接受包括核能的能源混合。這些世界頂尖的環境保護生物學家指出,「核能是對環境傷害最小的能源,如果想要避免嚴重的氣候變遷,綠色環保團體就應該要接受核能的普遍使用。」環保學家指出,除非社會能夠接受核能是能源組合中的重要部分,否則對於能源需求的日益成長帶來不斷增加的負擔,威脅自然生物多樣性。也因此環保團體諸如地球之友以及綠色和平組織應當停止反對興建核能發電站。英國有超過65位的生物學家,包括曾經擔任政府首席科學家的生物學家,都指出興建更多的核能發電站應當成為保護野生動植物和環境的全球策略中心部分,該公開信也將在2015年2月的保護生物學主流期刊Conservation Biology上發表。他們認為必須用完整的發電資源包括核能來取代燃燒化石燃料例如石油、煤礦和天然氣。只有這樣才能夠應對目前嚴重的氣候惡化問題。除了減少二氧化碳,核能還能夠保留更多土地來支持生物多樣性,減少物種滅絕。他們認為考慮到規模、成本、材料和土地使用,單靠再生能源諸如風力發電和太陽能來取代化石燃料風險過高,他們希望反對核能的環境學家能夠全方位考慮所有能源的優缺點,使用客觀證據,用務實精神來權衡利弊,而不是對於綠色能源過於理想化。

四、世界各國核電發展強勁---核電依然是現階段經濟發展的必然需求
(一)南韓視核能為新經濟成長引擎
極度缺乏天然資源的南韓,多年來積極發展核能發電,不僅建設國內的核能發電廠,同時也發展核能工業拓展外銷,南韓以國家力量輔助引進外國技術,將2010年訂為「核電元年」,從而將核能發展成為國家重要建設產業與出口產業。前總統李明博認為核能是南韓新的成長引擎,他表示南韓滴油不產,核能是補足致命弱點的絕佳利器。李明博也強調,核能產業能以較低的成本提供眾多好處,也能創造優質的工作機會。目前南韓運轉中的機組有24座,正在興建的有5座,規劃中的有6座,核能發電比例為33%,核電密度高於台灣。南韓政府計畫於2022年之前投資37兆韓元(285億美元)興建12座核電廠、7座燃煤電廠,及11座液化天然氣電廠,以降低對石油進口的依賴,解決日益攀升的能源需求。
能整廠輸出建造核電廠,顯示南韓的核能工業,已達世界級標準。南韓是一個有野心有策略的國家,南韓很羨慕北韓有核武同時也想攫取製造新鈾燃料棒及用過核燃料再處理的龐大商業利益,因此此次南韓向美國談判成功獲得提煉濃縮鈾和再處理核廢料的權利是一劃時代的勝利,代表著無限的商機,而南韓年輕人薪水遠高於台灣,只能怪人家政府英明,台灣反核的愚蠢無智害死台灣。1979年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出版的「日本第一」一書盛讚日本社會種種優點,在美、日兩國造成轟動。如今南韓在許多方面已贏過日本,美國智庫「經濟策略研究院」院長佩斯托維玆認為,應該有人寫本新書,就叫「韓國第一」。韓國前知識經濟部長說發展核能計劃不會因為日本發生福島事故而改變,石油、煤炭等自然資源總有枯竭的一天,從長遠看,除了發展核能外别無選擇。韓國政府仍將核電廠的出口作為一項主力出口產業推展。韓國反核團體代表李憲錫表示,韓國政府將福島核災視為輸出核電的機會,到2012年,韓國要在海外承建10座核電機組。2030年,韓國要爭取承攬海外80座核電機組的訂單,韓國政府發誓要使核電設備出口成為繼半導體、造船、汽車之後韓國新興的出口代表商品。南韓積極發展核能發電-政府積極協助核電設備外銷,預計2030年核能發電量將高達全國總發電量(333 TWh)的59%。南韓前總統李明博在出席廣尚北道蔚珍郡的兩個新核電機組建設動工儀式時表示,核電安全的相關事務應做到透明和公開,允許地方居民積極參與,透過和國民溝通來共同保障核電安全。相對於南韓政府大力扶植企業外銷創造年輕人高薪的就業機會,台灣的反對黨以反核作訴求不管能源的匱乏及經濟上需要,強力阻撓核四運轉,南部在野執政縣市長也以趕走石化業及煉鋼廠等建設為訴求,讓台灣產業空洞化,年輕人深受低薪業之苦!不管何者,韓國總是定位明確、態度堅定,對比出台灣的定位困惑、猶豫不決。三星2012年拚賺30兆韓元(約7,750億台幣)同時第一季打敗諾基亞成為全球手機龍頭。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南韓對中國出口將增加277億6000萬美元,其中兩成南韓產品將取代日本產品,重創日本。南韓GDP去年成長3.6%,以產業來看,由於製造業和工礦業的成長率分別達7.2%和7.1%,帶動GDP的成長率。南韓人均國民總收入(GNI)達2萬2486美元,高於2010年的2萬562美元。

(二)台灣反核不具前瞻、宏觀及務實性
截至2015年9月,全球16個國家和地區共有67座核反應器在興建中,裝機總量達6548.2萬千瓦。2015年,除中國新開工8台核電機組外,巴基斯坦、阿聯酋等國已有3台核電機組新開工建設。此外,美國、英國和印度等正越來越注重在核能研發方面的投入,以持續提高核電的安全性和經濟性。歐盟委員會2011年12月推出的歐盟2050能源戰略路線圖確定的總目標是,在充分滿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大眾生活能源需求的同時,積極利用各種低碳技術。其中提及,包括積極發展核電技術的能源技術多元化和提高能效;鑑於CCS技術商業化應用相對滯後的可能性,適當增加核電技術的研發投入。
2014年10月8日,歐盟委員會批准英國政府向計劃新建的欣克利角核電站實行政策保障和撥款,這是其首次批准一國政府對新建核電站實行援助。據分析,今年3月,歐盟否決了匈牙利同俄羅斯簽署的Paks核電站項目協議。歐盟成員法國等,在加強核安全研究和檢查的同時,正積極研究推進先進鈉冷工業示範堆這一先進快堆技術。法國原子能委員會希望未來幾十年,法國將在改變當前本國過於依賴核能的局面的同時,在以輕水堆為主體堆型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快堆,預計到2020年核電佔比從目前的80%降至50%,屆時快中子堆經濟性和競爭力將大幅度提高,有望占到法國核電20%的比例。
2015年中國大陸第五屆能源高層對話在釣魚台國賓館舉行,論壇以“傳承絲路精神,共建能源之路”為主題,來自政府、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方面的代表齊聚一堂,共同為能源行業發展前景建言獻策。中國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總經理王中堂在致辭時稱,發展核電依然是現階段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需求。王中堂稱,近一段時間以來,全球石油、煤炭、天然氣等一次能源價格處在比較低的位置,一定程度上對包括核電在內的新能源發展產生影響。但從更大範圍、更長周期來看,核電作為清潔、高效率、可大規模使用的清潔能源,依然保持著高速發展趨勢。世界範圍的新能源需求在高速增長,化石能源的短缺確實不可逆轉。減少碳排放、保護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各國採取的具體行動。
核電是目前可以大規模代替化石能源的可靠技術和途徑,在人類未找到新的電力產生方式取代核電之前,世界對核電的需求依然會保持強勁增長。在過去四年,福島事故的發生確實對核電發展產生一定影響,各國政府在公眾的擔心和懼怕下,在核電的政策選擇上採取了穩妥或者說是妥協的政策。從核電的發展趨勢來看,各國政府對核電的態度正在轉向,正在製定積極的政策和措施支持核電發展。國際原子能機構預測,到2030年以前,核能發電裝機容量會以3-5%的速度增長。根據世界核協會的統計,到2030年之前,全球有明確建造核電廠計劃的是160台,就是1.78億千瓦的裝機,總投資將超過1.5萬億美元。這是未來中國的能源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的。目前中國已經掌握三代核電的先進技術,已經有了很強的競爭優勢。世界首批AP1000核電機組正在嚴格的按照計劃、質量、標準、要求順利推進,預計在明年年底前,世界上首台非能動核電機組AP1000將投入運行,這具有非凡的重要的意義。在過去八年通過對非能動核電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中國目前的核電技術水平已經達到或者接近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水平。

五、十年後台灣電力將不夠用
(一)用愛發電世紀大騙局
據《中時電子報》報導,7月16日“經濟部”提出警告,就算是加大節省用電、擴大再生能源、增建第三座天然氣接收站,十年后,台灣的電力將處於一個不够用的狀態,如果再禁用生煤而不考慮發展核電,到2025年,台灣電力備用容量率最嚴重將出現-32.8%,代表僅有近七成電力可供用電户使用,全年恐進入限電的無限黑暗期。能源局強調,台灣在是否使用核電有爭議,燃煤又有二氧化碳排放過多壓力,再生能源受天氣影响無法穩定發電,而大量使用天然氣恐使電價上漲,將落入“高電價缺電時代”。經濟部在行政院提出“電力事業經營現况之挑戰與展望報告”。能源局提出警訊,短期電力供應吃緊,2015年電力備用容量率台约10.4%,今年至7月16日,每日實際供電備轉容量小于6%,已有21天。能源局更分析,若地方政府再禁用生煤,則電力備用容量率提前在明年到后年開始轉負成長。今年5月,能源局副局長吳玉珍就透露,台灣由于水情吃緊,導致水力、火力發電受到影響,5月的備轉容量率跌至3.3%,缺電危機提早發生。7月1日,台灣供電再拉警報,預估尖峰備容量率僅剩下2.1%,創近10年最低纪錄。
吳玉珍表示,台灣將擴大再生能源力道,整體目標調高較原目標擴增1.5倍,但在2025年核能三座電廠將退役,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占電力系统23.5%,但發電量僅占11.1%,該年電力仍有很大缺口。今年3月,台灣為了電力問題舉行大規模遊行,一年一度的反核大遊行再次走上街頭,其中更是驚見“用愛發電”遊行大隊的愚民標語,簡直是義和團扶清滅洋用大刀對抗洋槍的愚民翻版。此次經濟部提出警告,到2025年台灣的電力可能不够用了,“用愛發電”的人不要躲起來。
(二)台灣水電危機 美國商會:核電廠應延役
台北美國商會去年公布「台灣白皮書」,強調十分在意台灣能源是否供給無虞,台灣需仰賴多種發電技術,在現在核四不能啟動下,「現有的核電廠應該要延役」。另外美國商會也指出,今年台灣的缺水問題,更凸顯台灣需要有新的水資源政策。美國商會表示,台灣缺乏天然資源,若無法確保水電供應無虞,台灣的經濟將會停滯不前。而為了確保能以合理的成本得到穩定的能源供給,因此需要仰賴多種發電技術,甚至比照其他國家,讓「現有的核電廠延役」。台北美國商會會長范炘說:『工商業來講,我們要看的是長期穩定、可預期的能源供應,台灣能夠提供穩定的,也許是多元化,因為要走到遙遠的目標,有非常綠能的能源供給,在這樣的過渡時期,過度時期要怎麼去走,核四廠已經停下來,現有的核電廠有沒有辦法延役,這可能都要討論』范炘也指出,今年嚴重的乾旱凸顯台灣需要新的水資源政策。現在水價過於便宜,以至於有濫用的情形,且水的價格低廉,無法支應更換水管的費用,無法有效解決自來水的漏水率。范炘認為,調整水價、自來水漏水率、再生水等議題,台灣都必需正視。
(三)核能電廠延役的好處
世界各國核電業主之所以希望能將核電機組延役,經濟考量是最主要的原因。新建一台核電機組的費用動輙上百億元,但通過延役,使核電站可再運轉20年,2010年,國際原子能署(IAEA)就曾表示,正在開展一個旨在延長全球核電站壽命的項目,希望能够將目前全球在運轉中核電站壽命從40年延到60年。從全球範圍來看,世界核電業發展的重點也已經從建設新核電站,轉變到採取措施延長服役期間。世界上第一個進行核電站延役的國家是俄羅斯。位於俄羅斯卡盧加州的奥布靈斯克核電站于1954年建立,被稱為“世界第一座核電站”,從建成至今已有近60年,這也是人類使用核電的歷史。如今各國越來越多的核電廠運轉的時間已超過或即將超過設計壽命,一部分已通過延役方法使核電站壽命增至60年,尤其是在美国等老牌核電國家。一般來說,二代核電站設計壽命是40年,三代是60年。目前全球在運轉的大多數核電站的設計壽命為40年,且大都在20世紀70年代建設,因此已到了役期末端,從經濟角度考慮,各核電站都紛紛提出延役希望。台灣若將三座核電廠延役20年,等於多出三部機組,讓國庫淨賺2500億,再加上核四的3000億就有5500億,分給國人就成大確幸!

六、各國的核電站延役狀況
(一)美國
根據資料顯示,在美國一般核電站延役需花費兩三億美元,美國于2001年批准了首批核電站的延役,截至2014年,美國132台核電機組中,美國核管會已批准其中76台的役期從40年延到60年。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推動在役二代核電的延役及增加容量,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延役增容得到重視的原因是經濟效益太好。以新澤西州薩利姆核電站例,2011年7月1日美國核管會批准兩台壓水堆機組延役。投資5.25億美元,把壽命由40年延長到60年,增加容量13.8萬千瓦。
(二)英國
2015年1月27日,法國電力集團(EDF)子公司英國電網宣布,郊杰内斯B核電站將延役10年,該電站的兩座先進氣冷堆將繼續發電至2028年。郊杰内斯B核電站的兩座反應堆电功率為545兆瓦,分别于1983年和1985年啟動,該核電站的延役工作是英國電網長期戰略的一部分,英國電網需要將目前核能的占比至少維持到2023年,屆時欣克利C核電站將投入運轉。英國電力公司總裁文森特里瓦斯稱,延役意味著英國可確保核能維持到新一代核電站發電,而不需要補充額外的化石燃料發電。欣克利C电站方案目前仍在等待最终的投资决策。
(三)中國
中國的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可能延役10年,經濟考量是核電站延役最主要的原因,新建一座核電站的投資約200億元人民幣,延役后,相當于再建一座同等規模的核電站,而投資額只有10%-20%,依山傍海的秦山鎮,因2000多年前秦始皇巡视而得名,這裡也是中國核電的發源地,中國的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就坐落于此。作為中國第一座自行研發、設計並建造的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如今已運轉24年,秦山核電站先延役10年的可能性較大。
(四)亞美尼亞
俄羅斯與亞美尼亞簽訂合作協議,同意亞美尼亞梅察莫爾核電站2號機延役 梅察莫爾核電站2號機為VVER-440型反應堆,原計畫2016年9月停止服役,2014年12月20日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總裁與亞美尼亞能源部長簽署協議,將梅察莫爾核電站的役期延長10年,到2026年9月。梅察莫爾核電站擁有兩座型反應堆,總功率為407MWe,分别在1976年和1980年開始供電,設計壽命均為30年。兩座機在1989年因考慮地震易損性問題而關閉。因嚴重經濟危機,政府于1993年決定重啟2號機組。另外世界核新聞2011年7月29日消息,韓國月城核電廠1號機組,67.9萬千瓦,由加拿大AECL承包,用時839天,完成翻新后全面啟動,可再運轉25至30年。世界核新聞2011年8月25日報導,阿根庭决定對Embalse核電廠自主翻修,預算投資13.66億美元,翻修后延長壽命25-30年。

七、穩定供電國家才有發展
在軍事上台灣採募兵制讓軍心渙散又募不到兵,加上美國不賣關鍵武器,中國大陸挾著自製大量三四代機、長程火箭炮、S-400遠程防空飛彈、野牛氣墊船、大量潛艇及水面艦,台灣海峽早已失去屏障,反核四運轉又反核一二三廠延役將使台灣缺乏持久能源對抗大陸封鎖,再加上卡死服貨貿及自經區,連經濟都無生機要如何對抗大陸,更別奢談台獨了!
洪秀柱回應工商協進會提問時說,能源方面一要增綠能,第二減碳,然後在穩定供應、合理電價下逐步減核廢核,不能穩定供電,就不用談發展,大家要共同承擔。洪秀柱說,假如國家水力電力沒辦法穩定供應,企業不會來投資,維持穩定供應很重要,目前台灣的穩定能源有兩個,一個是核能,一個是燃媒,後者有人認為會產生空污,但是我們的排放標準比其他國家嚴格,地方訂得比中央嚴格,所以現在不可能再蓋燃煤火力發電廠。她也說明,天然氣儲存時間有限,水力發電不穩定,風力會吵、會影響海洋生態,之前遇到強颱又一下子吹斷好幾根風力機,沒法做主要穩定供應來源,也不可能把田都拿去種電(太陽能)。她還說,要考量台灣是獨立電網國家,德國是聯合電網,但買的是法國的核電,日本發生核災後,也又開始恢復核電了,在安全狀況之下,可以維持的話,我們可以繼續用。她重申,基本上她的看法是核能不是是非題,是選擇題,第一增加綠能,想辦法研發可替代能源;第二是減碳,要符合國際標準;然後在穩定供應無缺、合理電價之下,逐步穩定的減核廢核。其實逐步穩定的減核廢核也是不合時代潮流,是錯誤的政策。
不容否認的幾個事實是(1)人類的文明活動須要耗費能源,台灣人民需用電以及其他能源,世界能源的消耗與日俱增,世界各國為了生存都在爭奪有限的能源(2)台灣不產能源,天然氣、石油及煤皆靠進口,再生能源固然很重要且環保,但全球產量僅佔1%,台灣面積太小風力及太陽能塞牙縫都不夠,全台插滿風機並鋪滿太陽能集光板也僅約達能源需求的3%(3)廣義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氣及美國近來大力開採的頁岩氣及日本深海開採的可燃冰,化石燃料中的煤在地球上的存量最多約200年,石油及天然氣更少,化石燃料的耗竭是21世紀人類文明最大的的危機,環保人士提倡的可再生能源,除成本高外其產能無法滿足人類的能源需求,因此使用核能是必須的,它可延長石油及天然氣的壽命,利用這段時間人類可發展替代能源(4)事實上除核能外,地球上其他能源都來自太陽,化石燃料是古代動植物埋藏地下轉化生成,風力是太陽能加熱造成的空氣對流,水力是大海被日光蒸發之水蒸汽降雨至高山產生水之位能。太陽能本身亦是一種核融合反應的核能,人類現在已進入太空時代,在太空中無法使用風力、水力及火力發電,只能依賴太陽能及核能,所以從科學角度來看,反核實毫無意義。
事實上化石燃料在人類能源使用上扮演極重要的腳色,好像一棵大樹的樹幹,核能及再生能源是兩個主要枝幹,枝幹可繼續成長,未來的樹幹將由氫能取代。目前維持人類文明所消耗的能源是以碳循環的方式進行,綠色植物藉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換成含有機碳的葡萄糖供其他動植物賴以維生,而同時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也轉換成碳氫化合物將太陽能轉換成化學能,動植物經由呼吸作用又產生二氧化碳回到大氣中,此謂之碳循環,在遠古時期二氧化碳的消耗與產生應可平衡,但工業革命後人類大量使用煤、石油而產生過多的二氧化碳因而造成溫室效應的環保問題。隨著化石燃料的日漸枯竭,氫能的使用應運而生,氫能不只是替代石油能源的明日之星,其燃燒及產生過程均與二氧化碳無關自成一循環稱之為氫循環。
能源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指以自然形態存在的能源,包括風能、水能、太陽能、地熱能和核能等。二次能源是指由一次能源經過加工轉換以後得到的能源,包括電能、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氣,氫能等。二次能源又可以分為“過程性能源”和“合能體能源”,電能就是應用最廣的過程性能源,而汽油和柴油是目前應用最廣的合能體能源。使用氫能燃料電池的交通工具被認為最有希望取代以汽油為能源的內燃機交通運輸工具。對氫能的應用主要是通過氫燃料電池來實現的,氫燃料電池本質不同於內燃機,氫燃料電池通過化學反應產生電能來推動汽車而內燃機車則是通過燃燒產生熱能來推動汽車。由於燃料電池汽車工作過程不涉及燃燒因此無機械損耗及腐蝕,氫燃料電池所產生的電能可以直接被用在推動汽車的四輪上從而省略了機械傳動裝置,研究證明氫燃料電池的產能效率是內燃機的四倍以上且對空氣和環境無污染。隨著氫能不斷被媒體關注和曝光,氫經濟一詞也逐漸被政治家和戰略家們提出。正如全球對石油高度依賴導致了石油經濟一樣,氫能的廣泛應用將影響到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而成為主導經濟的主要因素和工業的血液。由於氫能技術特別是氫燃料電池技術不但可以驅動汽車,船隻和飛機,還可以為手機,電腦,工廠及家庭提供穩定高效無污染電源,實際上氫經濟比石油經濟的影響還要廣大和深遠。

八、從日本川內核電廠重啟看台灣反核
位於日本九州的川內核電廠一號機十一日上午重新啟動結束日本近兩年的「零核電」情況。這次核電廠重啟,被視為日本首相安倍在能源政策上的一大勝利。日本在福島核災後關閉所有核電廠,必須改以火力發電替代,又以天然氣為大宗;日本因此進口大量天然氣,故而貿易一度出現逆差。日本重新擁抱核電後,將可減少對外採購燃料支出,對於安倍拚經濟成果將有關鍵性影響。川內核電廠的重啟,歷經民間強力抗爭及司法訴訟,過程相當艱鉅;即使如此,民調顯示日本民眾反對核電廠重啟的比率仍超過五成。在這麼高的反核聲浪中,安倍政府能讓川內核電廠恢復運轉,從情理法三個面向來看,除了在情感面上較難以說服民眾,日本官方在「理」跟「法」方面都下足了功夫。
川內核電廠的重啟,可作為台灣核能政策的一面鏡子。但以此檢視台灣的作法,不但顯示我國能源政策仍在原地踏步,也凸顯台灣處理核能議題只顧到「情」的層面,完全沒有「理」與「法」的思慮。福島核災後,國人對核四的疑慮升高,政府規畫先總體檢核四,提出報告後,再交由全民決定核四存廢。但去年在太陽花運動後,林義雄隨即進行禁食抗議,使政府進退失據。儘管後來核四總體檢過關,但馬政府並未舉行公投,即逕自作成「封存」核四的決定。如此只顧情面、不顧法理的和稀泥,完全缺乏從制度層面解決核四爭議的思維。核四封存,只是暫時掩埋了爭議,台灣能源政策則繼續原地踏步、甚至倒退。至於台灣未來要不要繼續使用核電,或現有的三座核電廠要不要延役,則陷入無人聞問的狀態。這些,都不能不歸諸選舉政治與藍綠對峙所造成。台灣與日本的地理環境類似,但日本受四個板塊擠壓較僅受兩個板塊擠壓的台灣面臨較多的地震威脅, 能源政策是一道選擇題,而非是非題,必須在安全、環保與價格三方作出合適的考量。正因為取捨困難,政府的能源政策必須在情、理、法三方同步努力,才能長遠與順利的推動。川內核電廠重啟代表日本能源政策邁出福島核災後的重要一步,我們必須反思:為何台灣遲遲跨不出能源政策的關鍵下一步?我們又還有多少時間可以原地踏步?

九、停建核四的影響
民眾及產業都希望能用到便宜、穩定及安全的電力,由於台灣99%的能源均靠進口,因此價值近3000億,可穩定供電40年的核四廠不能輕言廢棄,各種發電方式都有其優缺點,理性的探討可得出最佳的選擇,火力發電的燃煤每度發電成本為1.64元,但會排放較多的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天然氣發電成本每度高達3.81元,陸上的風力發電成本每度2.64元,太陽能視政府補貼情況,發電成本7.6~9.46元 ,核四廠雖然爭吵不斷,外力介入又發生停建風波增加了一些成本,但是經濟部估算每度發電成本約2元仍較天然氣便宜很多。全世界都在增加天然氣的使用量,天然氣價格飆升是必然遲早發生的事。
南韓有核能發電機組24部又正興建5座新機組,日本也已重新啟動核電機組,可大幅減少對進口天然氣的依賴。所以台灣廢棄核四是十分危險將來必會後悔的錯誤決策。台電公司天然氣裝置容量已達37.6%,且還在增加,這種成本最高的火力電廠裝置容量愈多台電公司虧損越嚴重,賣一度電賠一度電,由於核能發電燃料佔發電成本比例低,可確保電價穩定不受國際燃料價格波動影響,一飛機架次運來的鈾燃料可穩定提供一年半的大量電力,不但供電穩定同時發電成本價格亦很穩定。
(一)台灣天然氣朝不保夕,隨時斷氣
華爾街日報曾發表社論,以「福島核災的台灣後遺症」為題,談台灣目前的反核現狀,認為放棄核能將導致台灣更加脆弱,文中說雖然日本福島核災發生三年來,所有國家選民都對核能不安,但日本與南韓政府卻睿智的決定持續投資擴大核電能力。台灣未發生核災卻放棄核電,很快會導致國家的經濟與戰略弱點更顯脆弱,所謂旁觀者清,台灣的能源均須靠進口,不但運輸費時,貯存亦很困難,安全存量的多寡決定國家國防及經濟的安危,天然氣只能存7天,若遇颱風運輸船無法靠岸或者軍事上遭敵國封鎖則台灣撐7天就斷氣斷電了,台灣週邊的潛在敵國都有潛艇,只有台灣買不到潛艇極易被海上封鎖,台灣廢核四不但不能獨立反而會加速被大陸統一。核能發電所用的鈾燃料體積甚小,相較於煤和石油易運易貯,核能的優勢則在國防上能抵抗海上封鎖,安全儲量時間最長,由於可維持約二年運轉故可稱半自產能源,同時核能的使用可減少進口石油及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故核能與其他能源相較最能滿足台灣需求。台灣反對黨現在不僅要求停建核四,還要求核一、核二、核三廠提前除役,華爾街日報指出,若四座廠都停擺,台灣政府估計電費將上漲百分之四十。文中說,後核電時期的台灣,將更難對抗大陸的高壓手段,例如大陸可能禁止燃煤出口台灣,或戰爭發生時進行封鎖。台灣目前僅持有兩星期的戰略能源儲備。此外,在日本和南韓尋求改革核能規範與追求平衡的綜合能源政策之際,台灣卻走向日益偏激的街頭政治與零核電方向,對台灣經濟競爭力與政治也構成挑戰,對任何國家而言,這都是踏上一個危險領域,遑論處在大陸陰影下的台灣。
(二)台灣國防經濟力量不強,搶天然氣搶不過別國
馬總統在國內的施政得分極少,固然政策本身品質不良居多,但反對黨的惡性杯葛也有很大關係,那麼馬總統為何不目光看遠一點,做一些可振奮民心、經濟獲利、反對黨不能反對的事情呢?由菲律賓殺我漁民及南海紛爭不斷可預測南海是未來的重要國際舞台,台灣在此區擁有南海最大的太平島是具有籌碼的國家,200浬經濟海域包括漁業資源及海底石油天然氣是一筆很大的財富,台灣派軍枯守太平島數十年,未曾積極爭奪經濟利益,實屬不智,扁政府執政時竟愚蠢到將陸戰隊撤出太平島改派無戰鬥力的海巡署防守,讓虎視眈眈的越南蠢蠢欲動,南海周邊5國都在設法爭搶油氣,擁有太平島的台灣居然在發呆,不思任何作為,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文萊、印度尼西亞等國已與西方國家合作,從油氣開發中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越南依靠白虎油田等,已經成功從原油淨進口國變為淨出口國。截至2008年,越南已從南沙共開採了逾一億噸石油、1.5萬億立方米天然氣,獲利250多億美元。越南也因此成為南海爭端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文萊則是靠南海石油發達的小國 ,印尼則在南海開出世界特大的天然氣田,菲律賓是在南海“動手”最早的國家,而馬來西亞則是在南海鑽了最多的油氣井 的國家, 南海的石油地質儲量大致在230億噸至300億噸,有“第二個波斯灣”之稱。天然氣儲量16萬億立方米其中70%在深海區域,越南在1978年和日本達成協議,就開發南海海底石油進行合作,自此之後,越南與50多個外國石油公司,簽訂石油勘探和開發合同,越南還在西沙和南沙海域非法石油招標120多個。1986年“白虎”油田在南海正式投產,由此開始越南的原油產量逐年速度增長,到目前爲止,僅僅“白虎”油田已累計生產原油2000多萬噸,創匯250億美元。2009年前後,越南曾經是貧油國,現在的石油年產量高達將近2000多萬噸,一躍成爲了石油出口國,石油已經成爲越南出口最多的產品之一,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已經超過了30%。
近年來,中國大陸對南海油氣的開發採取了較積極的態度,“海洋石油981”是中國首座自行研發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最大作業水深3000米,鑽井深度可達12000米,平台自重超過3萬噸﹔從船底到鑽井架頂高度為136米,相當於45層樓高。“海洋石油981”的建成,填補了中國在深水鑽井大型裝備上的空白,使中國深水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能力和大型海洋裝備建造水平跨入世界先進行列。它整合了全球一流的設計理念和一流的裝備,是世界上首次按照南海惡劣海況設計,能抵禦200年一遇的颱風。中國海油擁有該船型自主知識產權,詳細設計由中國船舶集團708所完成,中船集團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承建,2008年4月28日開工建造。長期以來,受技術水平和裝備能力所限,中國海洋石油開發只能在500米水深以內的近海進行。後來中國海油大力推動深水發展戰略,斥巨資打造包括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深水鋪管起重船在內的一批大型深水工程裝備,對於加速進軍深海海洋石油開發、提升深水作業能力、維護海洋權益有重要戰略意義。該平台於2012年5月9日在南中國海海域開鑽,這是中國石油公司首次獨立深水油氣勘探,鑽井深 1500米。南海70%的油氣資源都蘊藏在海面300米以下的深水區域。南海藏有230億到300億的石油和16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中國很快將使用新的先進鑽井平台,該平台是為開採南海深海石油資源。這項開發是中國的重大技術進步,平台是由中國公司自主研發的。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4411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