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工智能是中國經濟新突破點
2024/07/08 07:42:22瀏覽682|回應0|推薦20

人工智能是中國經濟新突破點

 

一、人工智慧(AI)是中國經濟下一個爆發點 

  依據環球時報報導,從2010年的互聯網應用,到現在的電動車浪潮,幾十年來中國的技術創新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大動力。中國科技發展的下一個爆發點將是人工智慧技術,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更大繁榮推動中國領先世界。中國的AI發展優勢包括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人工智能廣泛用於服務業及人工智能豐富的應用場景和龐大的市場。中國雄厚的製造業基礎為AI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製造業的智慧化是出現在製造自動化的基礎上的。近年來中國製造出現了迅猛的自動化浪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工業機器人的使用率飆升。2022年中國機器人年安裝量佔全球的52%。不光在總量上領先,中國製造業機器人使用率也居全球前列。製造業自動化後也需要其他基礎設施的智慧化。如資料即時傳輸的物流系統、線上支付和網購系統。 這些現代化基礎設施在中國早已大幅普及,但在西方國家仍處於落後。根據中國統計局數據,服務業比製造業更重要。中國在大量以視訊物聯技術為基礎的應用上也居於領先地位, 視訊物聯技術是人工智慧應用的底層支撐。除了視訊物聯之外,在數據、算力、演算法三大核心要素的推動下,人工智慧將在消費、網路、金融、元宇宙與數位孿生等其他應用場景迎來重大產業機會。隨著人口老化,對家庭照顧數位化和人形機器人進入家庭有強烈的需求,養老的智慧化也將產生龐大市場需求。 

   先進的技術固然重要,但大規模的市場對於一個產業的發展也至關重要。如中國汽車晶片受益於本土汽車市場的智慧化應用,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隨著中國產電動車的崛起,大量服務於智能化的國產晶片逐漸進入整車,並逐漸向核心部件延伸,推動 培養了一批本土車軌晶片製造商。自動駕駛和汽車智慧化推動了汽車晶片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隨著更多功能不斷推出,汽車晶片數目或將逐漸成長。 車規級晶片已成為全球半導體市場的三大應用產業之一,且需求量將達到產業成長速度的2倍以上。預計到2025年,中國汽車晶片用量將達到116億顆,形成一個萬億級的產業鏈,汽車晶片只是受益於AI發展的一個產業,人工智慧作為通用技術,將無差別地重塑所有產業。大量技術創新將因人工智慧而產生,帶動企業不斷實現突破。過去十年,中國為人工智慧經濟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全球人工智慧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企業的數位化和人工智慧轉型的解決方案將創造800億美元的經濟價值;在製造業領域,人工智慧正在推動 中國企業從製造執行向製造創新轉變,這個過程將創造1,150 億美元的經濟價值。人工智慧現階段發展是已有技術+人工智慧。而在未來,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成熟,將是人工智慧+所有,人工智慧作為基座支撐技術將徹底再造所有領域,開創遠比現在更燦爛的人工智慧時代。 

二、西方的人工智能落後於中國 

    中國正在將人工智能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匯集了不同的“工業4.0技術——高速(第五代)通信、物聯網(IoT)、機器人技術等。21世紀,人工智能將減輕人類大部分腦力勞動。但人工智能對人類心智能力的挑戰已經催生了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危言聳聽者群體。聯合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發布報告顯示,中國在聊天機器人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發明方面遠遠領先其他國家,申請的專利數量是美國的六倍。生成式AI是一種從現有資訊中產生文字、圖像、電腦程式碼甚至音樂的技術,目前已在生命科學、製造業、交通運輸、安全和電信等行業中應用普及。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總幹事鄧鴻森稱生成式AI已成為一項改變遊戲規則的技術,有可能改變我們的工作、生活和娛樂方式。紐約時報指出,中國培養的人才數量出現躍升,已經超越美國,全球近一半的頂尖AI研究人員都來自中國,而只有18%的研究人員來自美國大學。美國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CSET)發布研究結果顯示,在當今世界超過一半的AI最熱門領域,中國的研究領先美國。數據顯示,無論是AI研究論文總數,或是AI研究高引用率論文數量,中國機構都名列前茅。CSET團隊發現,全球AI研究論文數量排名前五的都是中國機構,以中國科學院為首;在高引用率論文數量方面,中國機構仍前五佔二,中國科學院和清華大學分別排名第一和第三,Google、史丹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分別排名第二、第四和第五。「中國在人工智慧研究領域絕對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許多領域都可能是世界領先者。 

    人工智能系統由可以訪問內部或外部數據庫的算法組成,它們使用布爾邏輯來處理它們可以訪問的信息。聊天系統令人印象深刻,將影響甚至消除許多工作,並使整個職業過時,但它們只是更廣泛的技術(工業 4.0)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該技術已經正在改變中國經濟的幾乎所有領域。醫療保健:人工智能在中國醫療保健行業用於醫學影像分析、疾病診斷和藥物研究。人工智能算法分析醫學圖像並幫助醫生檢測異常或協助診斷疾病。智慧城市:中國城市正在部署人工智能技術來創建智能城市環境,包括交通管理、能源效率、廢物管理和公共安全系統,利用人工智能來優化運營和增強公民服務。在教育方面,人工智能融入中國教育系統,改善個性化學習體驗。在農業方面,人工智能已在農業中用於作物監測、害蟲檢測和產量優化。配備人工智能算法的無人機勘察農田、分析作物健康狀況並識別需要關注的區域。包括實用主義在內的文化因素解釋了為什麼中國對技術的接受度和信任度高於西方,中國人將人工智能視為向第四次工業革命過渡的更大發展的一部分。技術的發展難免會出現意外和失誤,人工智能也需要護欄,就像原子能工業和民航一樣。如果允許或允許某種算法失控,那麼程序員就有錯。常識表明,任何能夠影響數百萬人生活的系統都需要在防火牆後面進行測試。 

三、人工智能將如何徹底改變戰爭? 

   人工智能無處不在,包括從農業到氣候變化,從工程到軟件構建,使用 AI 控制社會、操縱經濟、打敗商業對手,以及總體上實現取代人類勞力。然而,關於人工智能對戰爭和地緣政治的影響較少為人注意。人工智能將成為各級戰場決策者的強大工具,人工智能可以顯著減少“附帶損害”殺戮。人工智能還可以立即提供非常詳細的戰略目標信息,為決策者提供路線圖,以便在敵人後勤鏈最脆弱的點使用精確武器。在2011年利比亞戰役中,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努力避免附帶損害和不太理想的目標選擇,這是人工智能本可以輕鬆提供的能力。人工智能的另一個關鍵能力是控制大量無人機以同步攻擊編隊,就像鳥類聚集在一起嚇跑捕食者一樣。這種機械雜音可以通過淹沒防空系統的低成本一次性無人機來指揮,從而產生致命的結果。例如,在烏克蘭使用人工智能指揮無人機,可以讓基輔政府進一步消耗俄羅斯日益減少的裝甲供應,並導致其部隊浪費關鍵的防空導彈。人工智能也可以成為心理戰和信息戰的有力工具。製造深度造假——例如,聲稱顯示某些戰鬥效果的視頻——可能會導致敵軍做出錯誤反應。烏克蘭可能會通過人工智能生成的大量虛假圖像、虛假故事和影子行動,進一步加深俄羅斯人對一場失敗戰爭的感覺。人工智能將在戰爭中的防禦和後台活動中非常有幫助。正如我們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時看到的那樣,後勤可能是軍隊的致命弱點。通過人工智能分析維護模式、提出預防性維護建議、梳理戰鬥供應鏈並提供每時每刻的後勤建議,指揮官將比在開發和部署這些工具的競賽中落後的對手擁有更大的優勢。最後,使用人工智能進行網絡攻擊的能力可能是其最危險的屬性。隨著軍隊繼續以互聯網為骨幹開展作戰行動、後勤、目標定位、情報和現代戰爭的所有其他方面,破解對手網絡的能力將變得至關重要。特別是隨著量子計算的進步,高級人工智能係統將全面掌控網絡戰場。即使人工智能給社會帶來巨大好處,但也需要了解它對戰爭行為的影響有多深。五角大樓更有理由在烏克蘭戰役中繼續完善其對人工智能的理解和實施,這將在未來幾十年受益。 

    美國前特戰司令克拉克上將表示,由AI驅動的各種無人系統,未來在太空和網路場域的作戰行動,將會成為戰爭勝敗的關鍵。AI 是繼網際網路和雲端技術後最重要的科技轉捩點,也將影響國防發展方向。未來戰爭面貌會是每一個人類士兵或飛行員,都會統率 20 架以上的無人作戰系統,因此美軍必須要盡快將這種能力普及到基層作戰官兵。除了發展自身 AI 能力外,克拉克認為美軍也應該同步發展對付敵軍無人系統蜂群戰術的技術,美軍在這方面的進度已經慢了。克拉克認為解放軍在美軍專注於反恐戰爭時,已大量從美國偷取技術並率先發展,目前在極音速武器方面進度已超前,因此美軍不能低估解放軍在 AI 和無人機蜂群技術的研究進展。克拉克指出,以烏俄戰爭為例,俄軍有大量將領在指揮所、移動期間遭到砲擊死亡,就是因為這些俄軍將領在戰爭期間在網路場域留下太多足跡,遭到北約和烏克蘭鎖定發動攻擊,並嚴重影響俄軍部署和作戰指揮。因此美軍將來與解放軍若發生衝突,必須要有更先進的 AI、無人作戰系統,並從網路和太空場域壓制敵軍,才有勝利的機會。俄烏戰爭持續進行,全世界也藉此見證了AI人工智能在戰事上的全面運用,有專家表示。AI技術大大改變戰爭方式。日媒《共同社》訪問美國哈德遜研究所的日本專家高木耕一郎,探討AI如何改變戰爭型態。高木耕一郎認為,俄烏戰爭可說是人類歷史首次利用AI的戰爭,AI成為左右戰局的關鍵技術。AI可以輔助人臉識別技術鎖定敵方士兵、利用AI提高補給效率、甚至透過AI偽造影片,對敵方展開認知戰。有了AI幫忙,士兵可以看到數千公里外的敵人,或與數千公里外的同伴聯絡,AI也可以幫助那些在戰場上,生理、心理都處於極大壓力下的士兵做出客觀決策。高木耕一郎指出,俄羅斯、中國、美國都致力於相關領域的研發,而說起AI應用在戰爭上的最大隱憂,那就是若將戰場上的決定權交給AI,在開戰或發射核導彈的瞬間,AI的判斷可能會對人類產生重大的危險,必須謹慎探討該在多大程度上引進AI輔助。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18079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