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英國經濟學人稱中國已成科技大國
2024/06/27 04:18:41瀏覽267|回應0|推薦15

英國經濟學人稱中國已成科技大國

 

一、外媒經濟學人肯定中國是科技大國 

   英國權威政經媒體《經濟學人》在2019年對中國的科學發展提發一個耐人尋味的質問:「專制政體下,科研能蓬勃發展嗎 ?」,《經濟學人》當時的態度是半信半疑的,評價是「有待證明」。五年後,該刊重提上述問題,並且自己給出答案——至少在硬科學方面,專制政體下科研能有出色表現。尤其是當嫦娥六號成功從月背取樣回地球後,中國太空科技已超越美國。《經濟學人》還直截了當地回答五年前報道標題中的問句:肯定中國會有朝一日成為科研超級大國。在美國封鎖中國科技發展的大環境下,路透社稱歐美主導的舊科學世界秩序已走向終結,英媒更認為中國早已成科學超級大國。在西方媒體普遍抹黑中國的當下,《經濟學人》發表有關中國長篇「正面報道」令人有些意外,但該雜誌的確做了不少調查,以證明其結論公正客觀、有理有據。比如說,根據全球專業諮詢服務公司Clarivate的統計,在2003年,美國產生的高質量科學論文是中國的20倍;但在2013年這個差距縮小到四倍;到2022年的最新統計,中國產生的高質量科學論文已然超越了美國和整個歐盟。再根據權威性的萊頓大學排名和自然指數排名,中國分別有六所和七所學術機構的論文產量,入列全球十大。上海交大、浙大、北大和劍橋、哈佛、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水平旗鼓相當。對此,牛津大學的高等教育教授西蒙·馬金森就驚嘆,只用了一代人的時間,清華赫然已躍升為全球第一科技大學。中國在物理、化學、環境科學、工程領域領先全球,在應用研究上具優勢,強項包括鈣鈦礦太陽能板的研究、高鐵、電動車及海水製氫技術等。《經濟學人》還發現,中國學術機構里的量子科學研究團隊,規模和西方國家的商業團隊不相上下,中國註冊的專利比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還多。至於中國科研突飛猛進的原因,則不脫資金、人才和設備這三大要件。 

   中國的科研經費自2000年以來增加了16倍,雖然國家整體的科研支出按購買力評比還是低於美國,但是僅以大學和政府機構支出而言,中國已領先美國——這也凸顯了中國科研發展「自上而下」的特徵。中國也一直努力建設人才隊伍,包括吸引眾多「海歸」回國,自從2000年以來,回國的科研人員已比出國者多。美國司法部2018年啓動「中國行動計劃」,企圖在美國科研院清除「中國間諜」,結果是把人才逼回中國。在設備上,中國擁有各類型超級計算機,全球最大口徑射電望遠鏡、地下暗物質探測器、世界上最靈敏的超高能宇宙射線探測器、中微子探測器等等。顏寧辭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全職回國出任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美官員施壓日荷收緊對華晶片限制引起北京不滿,反華圍堵中國科技發展的案例甚多。《經濟學人》大篇幅敘述中國的科研成果,實際上是希望提醒西方世界不可再用舊眼光看待中國,提醒說中國生產的電動車與鋰電池已不止是便宜,更代表了最先進的科技。一貫主張全球化、經濟自由化的《經濟學人》雜誌嘗試告訴華盛頓的政治精英,用出口限制與制裁等「小院高牆」策略,企圖打壓中國科研進步是行不通的。美國既高估了自身阻擋中國科學進步的能力,也低估了限制性舉措對美國自身科學發展所帶來的損害。 

二、中國領導人重視科技創新是中國科技大躍進的動力 

   《經濟學人》肯定中國是科技大國只是說了實話並未誇張,同時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並非是蘇聯體制下的「專制政體」更重要的是,科研能在專制政事實上體下取得長足發展。1950年代,蘇聯的太空科技就曾領先美國,它率先發射了人類歷史上首顆人造衛星,第一次將人類送上太空,探測器也最先登月,讓美國震動與倍感壓力。換言之,當權力能有效運行又不惜浪費時,利用自上而下的國家意志去推動少數幾個領域能在較短時期內取得顯著成效,本來就是舉國體制的優勢。中國所面對的問題是科研成果能否短時間內帶動經濟發展。沒有科技創新就沒有產業質變,也形成不了新質生產力。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其原因在於,「中國製造」在電池技術、馬達技術、智慧駕駛等關鍵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建構起系統完整、自主可控的全產業鏈條。因此科技創新是提高產品競爭力、確保產業鏈安全可靠的根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說,「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不久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系統部署做好2024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排在第一位。沒有科技創新就沒有產業質變,也形成不了新質生產力。回顧世界經濟發展歷程,有新的科學理論作基礎,有相應的新生產工具出現,是歷次產業革命的共同特徵。 

   經濟發展潛力是否厚實,工業生產基礎牢不牢靠,很大程度取決於科技創新的意識和能力。例如稀土關鍵製備技術為中國掌握,支撐現代科技產業發展品質和效益持續提升。礦產資源產業打通上下游、躍入中高端,靠的是科技創新。樹脂基碳纖維材料用於飛機製造,熔融紡絲纖維用於醫療臨床手術,紡織業透過研發新材料,跨界拓展了市場。傳統產業增效能、綻新顏,靠的是科技創新。中國以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科技已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國產大型郵輪等高階裝備製造快速成長。 新興產業建鏈,優勢產業延鏈,靠的還是科技創新。 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全面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必須堅定不移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中國一直存在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的毛病,對此,既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打通體制機制關卡,也要優化政策,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要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學研究組織與成果轉化的主體。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方興未艾,通用人工智慧、生命科學等領域尖端技術正深刻改變工業生產函數,蘊含著龐大商機,創造巨大需求。 在這個科技創新的比賽場上,統籌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才能迎頭趕上、奮起直追、力爭超越。 以堅持高品質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不僅將為經濟發展塑造新動能新優勢,還能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三、美國制裁中國科技難取勝 

   由於中國大陸重視科技創新,在高鐵、5G通訊、人工智能、清潔能源、機械製造、量子計算機等領域不斷突破,也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走在了世界科技發展前列。美國智庫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指出,中國幾乎在每一項指標上都取得了顯著進步。美國雖然在先進半導體器件設計與開發、先進集成電路設計與製造、高性能計算相關研究領域保持領先優勢。但中國也在先進航空發動機、無人機、協作機器人等領域領先。日本《產經新聞》指出,中國正在加快推進本國工業的“核心技術”能夠自主。中國希望實現技術自主目標,使半導體產業不會受到卡脖子威脅。在中國“十四五”規劃中,重點提到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等重點項目。根據法新社報導,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茲表示「美國無法永遠阻止中國獲得晶片」,並認為這樣做「只會讓中國轉而將大量時間和資金投入自家生產的晶片」。根據半導體行業協會稱,雖然美國通過和頒布 CHIPS 法案專注於供應鏈彈性和重建其工業基礎,但美國永遠無法完全自給自足。美國商務部對包括芯片公司龍芯科技在內的多家中國實體實施了出口限制,這是美方找藉口千方百計打壓中國企業的又一例證。美國政府試圖通過所謂的國家安全“綁架”企業,給中國企業帶來很大的傷害。近年來,美國通過胡蘿蔔加大棒的方式來阻止中國在人工智能、無人機和電池方面上升的優勢。美國宣布禁止向中國運送用於製造最尖端的 3nm 半導體的電子設計自動化 (EDA) 軟件。基於經濟發展戰略的需要和國內外環境的客觀需求,中國經濟發展越來越聚焦於基礎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的鞏固與提升。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會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嗎?」的文章,說明美國人很怕中國的科技進步會打垮美國霸權。在當今充滿挑戰的國際環境中,人工智能、自動化、機器人技術、量子技術和空間技術等技術創新通常為國家提供特殊優勢並塑造全球力量競爭。中國在這些領域的投資和政策引起了美國人的關注,事實上也開始成為美國的重要對手。中國的目標是利用創新技術加強經濟、軍事和商業實力,成為世界技術領導者。中國所有國家機制共同行動的戰略優先考慮研發活動,確保高科技產業化,並推動創新計劃。對美國而言,中國不斷增強的技術能力已成為中美關係惡化的問題之一。鑑於美國決策者希望保持華盛頓在經濟、軍事和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北京的軍民融合和軍民兩用技術發展已成為美國面臨的重大挑戰。面臨美國全面打壓,中國不得不努力在各個技術領域自給自足,尤其是半導體。儘管面臨挑戰,中國已在多項科技領域領先美國。中國探月任務成功率達百分之百,嫦娥六號月背取樣技術已超越美國。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也取得了領先。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的所在地,該公司正尋求向海外擴張。美國CNBC NEWS報導,習近平上台十年來,中國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也面臨著重大挑戰。科技戰已成為中美競爭之主戰場,中國能否成為科技大國決定了中國未來前途。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180758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