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是世界唯一的製造業超级大國
2024/02/23 22:27:17瀏覽511|回應0|推薦12

中國是世界唯一的製造業超级大國

 

一、製造業是中國崛起的本錢 

   理查德·鮑德溫是美國經濟學家、瑞士洛桑MID商學院國際經濟學教授及VoxEU網創始人兼主編,是全球動盪時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在「知道中國工業強,但沒想到有這麼強!」的文章中,鮑德溫提出了一個很多西方人無法接受的觀點,他認為美國並不是當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軍事方面,而中國才是工業領域的至尊王者。美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軍事超級大國」,它的軍費開支比世界軍費開支排名第2到第10的9個軍事強國的加起來還要多。而中國則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工業超級大國」。同樣的,中國的工業產值也超過了世界工業產值排名第2到第10的9個工業強國的總和。就一國工業產值佔全球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而言,中國(35%)的份額大約是美國(12%)的3倍、日本(6%)的6倍、德國(4%)的9倍,中國工業化程度之高、規模之大、涵蓋範圍之廣,堪稱前所未有。從1995年開始,中國用13年時間,先後完成了對加拿大、英國、法國、意大利、德國和日本等G7國家的工業反超,並於2008年成功反超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接著在過去12年時間里,中國的工業產值比2008年以前又翻了一倍多,而美國的工業產值在此期間則下降了3個百分點,中國從追趕到超越到世界第一,這中間僅用了大約25年時間。受到COVID-19 和美國全方位打壓等負面因素影響,中國的工業化速度在這幾年有所放緩,其工業化產值占全球比重一直停留在35%左右,要想讓工業增長,中國就得和G7國家競奪市場。 

   1995-2020年間,中國的製造業快速崛起,1995年中國的製造業出口僅佔全球製造業出口總額的3%,而到了2020年,這個數字已經上升到了20%。中國的增長伴隨著G7的衰退,在這25年間,G7的製造業出口佔全球製造業出口總額的比重在不斷的下降。雖然中國的製造業出口額高居世界第一,但是出口在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內需)中並不佔據主導地位,中國出口佔中國經濟總額的比重在2004年曾經達到過18%的峰值,此後便緩慢下降,到了2020年已經下降到了11%的水平,這個數字已經和1995年相差無幾。美國對中國製造的依賴度,遠高於中國對美國製造的依賴度,中國的工業產值佔全球比重的35%,而美國的只佔11%,美國要從中國多買東西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總體而言,中國和世界上其他工業國家,尤其是G7國家,在供應鏈這塊都存在著很深的依存度,脫鈎是很困難的。這種依存度很顯著,是歷經多年形成的病深刻影響著全世界。誰要和美國「打軍事仗」,不死也得脫層皮,因為美國是當今唯一的軍事超級大國;誰要和中國「脫經濟鈎」,不死也剩半條命,畢竟中國是當今唯一的工業超級大國。 目前中國經濟增長已從當初的依賴出口變成內需挑大梁,中國製造業造出來的很多產品,現在主要是被中國人自己消費,出口逐漸讓位給內需,意味著中國的生產商不用再看外國人的眼色需求來生產產品,中國製造業的總體全球化比率自然也就跟著降低,事實上,早在20年前,中國消費者就已經成為中國製造業的最大客戶了。中國的工業基礎廣泛且深厚,在幾乎所有領域中,只要中國想下場,那麼她就一定能夠獲得競爭優勢。中國的製造業目前只有那些最先進尖端的領域(如晶片和生物科技)仍然被G7國家掌握在手裡。 

二、中國連續14年製造業規模全球第一  

  依據新華社報導,中國製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4年保持全球第一。2010年中國製造業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即使面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中國製造始終保持活力。中國高端製造C919大飛機、大型郵輪、造船業及電動車等創新動能不斷產出。今天,全球每銷售3輛新車,就有一輛“中國造”,平均每10輛電動汽車中就有6輛車的電池來自中國。一個個深耕實業的經營主體,成千上萬名科研人員、産業工人,是中國製造的底氣;完整的工業體系、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不斷提升的創新能力,是中國製造的魅力。2024年,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帶來産業變革,新興市場也在不斷崛起。中國制造業大國地位的鞏固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體現在體量大。其次,體現在體系完備。中國工業擁有41個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是世界上工業體系最健全的國家。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40%以上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第三,體現在產品競爭力強。目前,中國光伏、新能源汽車、家電、智能手機、消費級無人機等重點產業躋身世界前列,通信設備、工程機械、高鐵等一大批高端品牌走向世界,制造業不斷向高端躍升。智能製造是製造業由大到強的重要方向,中國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全面提速,加快5G網絡部署,構建基於5G的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產業是重點方向。 

   由於地緣政治對抗,美國等西方國家常叫囂要在供應鏈上“去中國化”,因此引發了一些人對中國製造業競爭力下降的預測。但三大因素確定了中國製造業的穩固地位,首先是中國前所未有的巨大工業規模。中國的工業規模支持更大的國內工業生態系統,更強的產品專業化、技術創新和更低的單位成本。更重要的是,中國內部多樣性使其能夠在整個製造業活動中保持卓越的競爭力。其次,中國具備強大的產業政策組織和引導資源的能力。沒有哪個國家會像中國這樣以如此強烈的熱情發展製造業,這使得中國具有顯著的相對優勢。第三,中國在亞洲經濟體系中幾乎完全佔據主導地位,隨著全球經濟向亞洲轉移,中國將從中獲得巨大受益,特別是考慮到中國相對於鄰國以及更遙遠的國家的競爭優勢。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歐洲國家正努力加強與亞洲的貿易關係,但實際上,它們的產品已越來越多地被中國出口產品替代。中國製造業是世界上工業體系最為健全的國家,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40%以上產品的產量世界第一。光伏、新能源汽車、家電、智能手機、消費級無人機等重點產業躋身世界前列,通信設備、工程機械、高鐵等一大批高端品牌走向世界。 

三、科技發展加強了中國製造業實力 

   中國在許多領域實現創新突破,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科技的迅速發展加強了製造業的實力。中國在太空衛星、火箭、空間站及登月車等設備的製造能力更凸顯中國的製造業已走向高端。十多年間,許多科技園地不斷冒出茁壯,中國深圳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平均每個工作日,就有近500件專利完成申請。日益完善的創新體系,驅動經濟快速發展。在“十二五”及“十三五”規劃中,“創新”這個詞的出現頻率從“十二五”時期的3484次猛增到“十三五”時期的7793次;“基礎研究”出現的頻率從184次增加到300次。十年間,中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連年增加,2021年是2012年的3.4倍。如今,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的排名,從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十二位。高速鐵路、5G網絡等建設世界領先,載人航天、火星探測等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產業規模居世界第一。創新不僅深刻地改變著中國,也正引領著中國向著未來闊步前行。 

   科技創新讓中國取得國際地位及發言權,增強了中國影響力。科技領域頻傳好消息,包括登陸月球取樣、建立太空站、登陸火星、量子通訊技術、高鐵、核能、5G通訊、物流管理、隱身戰機、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等。中國現在的研發強度已經超過了歐盟國家的平均值,而十四五規劃期裡最重要的就是加強基礎研究,增強原創創新能力。中國大陸希望發展的關鍵戰略產業如量子計算、空間技術、生物技術或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領域已漸趨向世界中心。美國在軟件和半導體等關鍵領域仍然佔有優勢。但在包括智能手機、無人機和電動汽車等行業,中國企業正取得優勢並領先。在亞洲和非洲的多地,中國品牌的智能手機占主導地位。據IDC全球手機報告,全球銷量五強有三個是中國手機品牌。商用無人機方面,中國大疆公司獨占美國市場。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品牌的比亞迪、長城和蔚來的電動汽車很受歡迎。根據IC Insights的數據,2020年,總部設在美國的公司幾乎佔了全球近5000億美元芯片銷售額的一半,美國是複雜的高端芯片的製造大國,而中國目前主要生產技術相對舊的芯片,但中國仍在向其芯片公司投資數十億元,試圖迎頭趕上。中國在生產鋰電池方面遙遙領先,而且這一差距有望繼續擴大。中國是太陽能光伏設備的最大供應國。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180343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