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1反應與重組反應之間的競爭 Competing Rearrangements in E1 Reactions(二)
2012/01/29 13:33:53瀏覽2287|回應0|推薦0

我們在討論親核性加成反應的時候說過,能夠形成「三級碳陽離子」的分子,進行取代反應會走SN1反應機制,而不是SN2反應機制。同樣的,在脫去反應中,如果「離去基」與「三級碳」連接,那這個脫去反應會傾向於E1反應機制。

有機化學的基礎308

1.      【載體分子結構 Substrate Structure

2.      對「一級碳原子」進行的脫去反應,通常是E2反應機制

3.      對「二級碳原子」中心進行的脫去反應,通常是E2反應機制但也可能走E1反應路徑

u  下圖是E2脫去反應,一開始畫面中間的分子是載體分子CH3CH2Br,載體分子左上方的深紅色球代表「離去基Br」,右下方淺灰色球代表「氫原子H」,從右邊衝進來的是鹼「氫氧根離子OH」,由鮮紅球(氧O淺灰色球(氫H組成。
動畫顯示「氫氧根離子OH」的「氧」吸走「載體分子CH3CH2Br」的「氫H」的同時,「離去基Br」也同步脫離。

n   翻譯編寫 Marye Anne Fox, James K. WhitesellOrganic Chemistry》;圖片來源:Bluffton.eduIas.ac.inIverson.cm.utexas.eduWps.prenhall.comChemistry.about.com

研究心得:

1.      什麼是「載體」?化學反應來自於分子的碰撞。當「反應物質」受到周遭環境中分子、原子的碰撞,會產生化學變化,變成另外一種物質;受外在環境刺激而變化的物質,稱為「載體」。

u  下圖是SN2親核性取代反應機制,右下角由藍綠螢光綠與白色組成的球團是「載體分子」,左上角衝過來撞擊載體的的紅白球團是「親核性試劑」。親核性試劑的紅球撞擊的「藍綠色球」是載體的「中心碳原子」。

2.      什麼是「SN1」與「SN2」反應機制?「SN」是指「親核性取代反應」。S取代反應substitution reaction,指分子(載體)進行化學反應後,某部分的原子或原子群,被外來的其他原子或原子群取代。

3.      N是指撞擊載體的物質具有親核性nucleophilic或稱反應物質為親核性試劑nucleophiles,簡寫成「Nuc:」。

4.      脫離載體分子、被取代掉的原子或原子群稱為「離去基LG;接上載體分子、取代離去基的原子或原子群是「親核性試劑Nuc」。

5.      物質具有「親核性nucleophilic」的意思是,這個物質自己帶負電,因此喜歡接近或容易被帶正電的另一種物質吸引。

6.      有機分子的骨架是「碳原子」。當有機分子骨架上的1個碳原子上下左右連接著4個不同的原子,我們稱這個碳為「中心碳原子」,因為它是好幾個原子互相串連的中心點。下圖分子骨架上的黑球就是「中心碳原子」。

7.      「中心碳原子」的最外層電子都提供給周圍原子(取代基),滿足彼此最外層電子軌域對電子的需求,構成化學鍵。

8.      由於「中心碳原子」的最外層電子都提供出去當價電子,電子比較遠離原子核,因此中心碳原子會稍微帶正電,容易吸引帶負電的「親核性試劑」靠近鍵結。

9.      如果「中心碳原子」連接的原子或原子群(稱為「離去基」)強烈地喜歡搶奪別人的電子到自己的軌域,例如氯原子或氧原子,那中心碳原子的價電子就離得更遠了,因此帶有更強烈的正電性,更吸引帶負電的「親核性試劑」。

10. 如果有機分子的「離去基」成功地搶奪「中心碳原子」的電子離開,那缺電的中心碳原子就變成帶正電的「碳陽離子」,更容易吸引帶負電的「親核性試劑」。

11. SN1SN2的數字「1」或「2」是指反應過程的速率決定步驟(速度最慢的步驟),是由1個分子單方面改變完成,還是2個分子同時改變完成。

12. SN1機制的親核性取代反應,它的速率決定步驟是載體分子自行丟掉「離去基」、單方面改變完成,與「親核性試劑」無關。等到「離去基」已經完全脫離載體分子,載體分子變成「碳陽離子」之後,「親核性試劑」才被吸引進行結合。

13. 當然SN1機制的載體分子的「離去基」會斷裂,原因還是來分子之間的碰撞,只是碰撞的對象不必是「親核性試劑」,可以是任何分子,而且斷裂的原因與碰撞的分子帶不帶負電或正電無關。

14. SN2機制的親核性取代反應,它的速率決定步驟是,載體分子受到「親核性試劑」的攻擊而撞開自己的「離去基」。

15. SN2親核性取代反應速率決定步驟同時有2個分子在變動:親核性試劑、載體分子。

16. 為什麼能夠形成「三級碳陽離子」的分子,進行取代反應會走SN1反應機制,而不是SN2反應機制?

17. 化學反應的過程並不是一路順風,分子一碰撞就變成新產物,實際上,物質改變必須經歷無數次來來回回、反反覆覆的過程,物質同時面臨各種可能的化學反應互相競爭。

18. 載體分子的離去基脫離產生「碳陽離子」,可能吸引周遭的「親核性試劑」(原子或分子),也可能再吸引「離去基」回來鍵結。

19. 剛脫離的「離去基」通常比較靠近「碳陽離子」,所以如果「碳陽離子」周遭的取代基不夠多,一定馬上吸引離去基回頭鍵結,這樣脫去離去基的動作就失敗了。

20. 載體分子無法脫去「離去基」形成「碳陽離子」,也就無法進行SN1機制,只能進行不需要脫去「離去基」就可進行SN2機制,這就是取代基比較少的「一級碳」和「二級碳」分子的情形。

21. 相反地,如果分子的「離去基」脫離之後產生的「碳陽離子」,周遭的取代基很多,能適當地平衡「碳陽離子」的正電性,並且擋住「離去基」回頭鍵結,就可以進行SN1機制,這是取代基比較多「三級碳」分子的情形。

22. 碳陽離子如果連接取代基(含碳的原子群,例如甲基),取代基的充滿負電子的混成軌域(例如sp3混成軌域),能夠與碳陽離子的帶正電的空的p軌域部分重疊,可以稍微彌補碳陽離子缺電的遺憾,增加碳陽離子的穩定度,這是下圖右的觀點。

23. 換個角度來看,碳陽離子的正電可以透過吸引取代基最外層的電子靠近自己來平衡,這稱為碳陽離子對取代基電子的「誘導力」,觀察上圖左。

24. 下圖比較各種碳陽離子的穩定度,藍色代表「碳陽離子」的正電性,綠色代表「取代基」。我們發現代表「三級碳陽離子」正電性的藍色幾乎被周遭「取代基」的綠色掩蓋,顯示整體而言,「三級碳陽離子」比較接近中性,因此也比較穩定、比較不急著抓取帶負電的物質反應。

25. 脫去反應的原則跟取代反應一樣。如果分子的「離去基」脫離之後產生的「碳陽離子」,周遭的取代基很多,能適當地平衡「碳陽離子」的正電性,並且擋住「離去基」回頭鍵結,就可以進行E1機制的脫去反應,這是取代基比較多「三級碳」分子的情形。

26. 如果「碳陽離子」周遭的取代基不夠多、不太能遮蔽正電性,一定馬上吸引離去基回頭鍵結,這樣很難形成「碳陽離子」,只能進行E2機制的脫去反應,這是取代基比較少的「一級碳」與「二級碳」分子的情形。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briel33&aid=6069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