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霍夫曼方向 Hofmann Orientation
2011/09/09 08:47:24瀏覽13405|回應0|推薦0

霍夫曼方向的名稱是為了紀念德國化學家August Wilhelm Hofman,他發現四級銨鹽quaternary ammonium halides與氧化銀Ag2O放在一起會產生脫去反應,在這個脫去反應裡,比較不容易被取代的原子被取代,大量製造出比較不穩定的烯。

 

有機化學的基礎302

1.     2-溴丁烷 2-bromobutane」的「第一個碳C-1」有3個氫原子,但是「第三個碳C-3」只有2個氫原子:

2.     依據連接的氫原子數量的多寡來看,要移除C-1的質子(形成1-butene)比移除C-3的質子(形成2-butene)容易。更進一步來看,一級C-1上的氫原子立體擁擠程度,低於二級C-3上氫原子。所以,「鹼」跟立體阻礙比較低的碳原子(C-1)的質子反應,進入過渡狀態後,產生1-butene

3.     注:碳的體積遠比氫大,佔據的空間大許多;一級C-1只有一端連接碳原子鍊,其餘的空間都給3個氫原子;二級C-3有二端都連接碳原子,留給2個氫原子的空間小非常多,所以C-3連接的氫原子顯得非常擁擠。

4.     當我們使用大型的鹼-例如potassium t-butoxide立體阻礙這個因素就非常重要,甚至主導了反應。這種情況使得在比較不容易被取代的位置上的氫原子被取代了,製造出比較不穩定的產物烯,而這種較不穩定的產物佔混合產物的絕大部分。

5.     如果一個反應是讓本來看起來比較不容易被取代的氫原子,被取代掉了,製造出來的主要產物是比較不穩定的烯分子,我們會說這個反應遵循霍夫曼方向Hofmann orientationE2反應經常按照霍夫曼方向進行。

6.     霍夫曼方向的名稱是為了紀念德國化學家August Wilhelm Hofman,他發現四級銨鹽quaternary ammonium halides氧化銀Ag2O放在一起會產生脫去反應,在這個脫去反應裡,比較不容易被取代的原子被取代,大量製造出比較不穩定的烯。

7.     這個反應稱為霍夫曼脫去反應Hofmann elimination,反應結果充滿區域選擇regioselective(特別分子某個位置的取代基特別容易被取代,反應特別容易產生某一種異構物regioisomer)。

柴瑟夫方向 Zaitsev Orientation

8.     另外一種相反的情況是,像「氫氧化鈉」解離出來的小型鹼OH,對載體分子的立體構造間原子的交互作用較不敏感,不像大型鹼分子potassium t-butoxide

9.     由小型鹼分子啟動的脫去反應,產物的熱力學穩定度,變成決定過渡狀態穩定度的更重要因素,比較偏向形成二種 順式、反式的2-butenes

10.  如果一個反應偏向於產生更穩定的烯分子、反應使得比較容易被取代的原子被取代掉,這個反應就是遵循柴瑟夫方向Zaitsev orientation

11.  俄羅斯化學家A. N. Zaitsev生於1841年,他研究脫去反應時發現一個法則(柴瑟夫法則Zaitsev rule),化合物中有些取代基的位置,比較容易被其他參與反應的原子(鹼)取代(脫去),使得反應傾向於大量產生取代基較多的產物烯(比較穩定的烯)。

12.  簡而言之,霍夫曼法則是指某些脫去反應有利於產生較不穩定的烯(比較不容易取代的取代基,竟然被取代了),柴瑟夫法則是指某些脫去反應有利於產生較穩定的烯(比較容易取代的取代基,被取代掉了)。

13.  在脫去反應中使用大型鹼分子,會使反應朝向霍夫曼方向(例如,製造出1-butene),如果使用小型鹼分子會使反應朝向柴瑟夫方向(例如,製造出cis-trans-2-butene

n         翻譯編寫 Marye Anne Fox, James K. WhitesellOrganic Chemistry

 

研究心得:

1.     同樣是「2-溴丁烷 2-bromobutane」,有些實驗的結果,一直不斷地產生比較不穩定的烯「1-丁烯1-butene;有些實驗結果則是產生較穩定的烯「2-丁烯 2-butene」。所有化學反應不是應該追求最穩定的結果嗎?為什麼有些反應會產生比較不穩定的分子呢?

2.     原因來自於「鹼」。如果碰撞「2-溴丁烷」的是比較大顆的「鹼」分子,那麼,就會產生比較不穩定的烯;如果碰撞的是比較小顆的「鹼」分子,那就會產生穩定的烯。為什麼鹼分子的大小會影響E2脫去反應的結果呢?

3.     大型的鹼分子的特色是,陰離子包裹在一團碳氫原子群中,表面積大。大型的鹼碰撞「2-溴丁烷」的時候,比較難深入到「2-溴丁烷」的內部細節,因為當它接近C-2C-3的氫原子時,很容易被這些氫原子兩旁連接的大顆碳原子反彈出去,不容易成功,這就是立體阻礙的問題。

4.     當大型的鹼,去撞擊「2-溴丁烷」頭、尾端的氫原子,這些氫原子只有一個連接的碳原子可能反撞擊回來,其他所有的角度都沒有防守、毫無阻礙,所以立體阻礙較低。

5.     再加上一個機率的問題,「2-溴丁烷」每一個碳所連接的氫原子數量不一樣,數量比較多的,被大型鹼分子撞到、吸引走的機會較大;而頭、尾兩端連接的氫原子數量較多,所以被大型鹼撞到、吸引的機率也較大;頭、尾端氫原子脫離會製造出比較不穩定的烯。

6.     所以使用大型鹼分子進行E2脫去反應,產生比較不穩定的烯,這稱為霍夫曼法則

7.     如果碰撞「2-溴丁烷」的是比較小顆的「鹼」分子,就容易鑽進「2-溴丁烷」每一個角落撞擊,所以碳骨架中間的C-2C-3上的氫原子也有一樣被撞擊的機會。

8.     由於鹼分子體型小可以鑽進去,加上縱使C-2C-3連接的氫原子,兩旁有2個碳原子阻礙,但也因為C-2C-3的氫原子本來就比較鬆動,而容易被小型鹼分子吸引走。

9.     此外「2-溴丁烷」C-2C-3的氫原子核被吸走之後,短暫出現的碳陰離子屬於二級碳,比較穩定,會比C-1C-4失去氫原子核產生的一級碳陰離子穩定,在熱力學上比較有利。

10.  這種朝向製造能量較低、最穩定的烯分子的E2脫去反應,是遵循柴瑟夫法則

11.  霍夫曼發現法則所進行的實驗是,四級銨鹽quaternary ammonium halides氧化銀Ag2O的脫去反應,這個脫去反應大量製造出比較不穩定的烯的原因是:

12.  一、四級銨最容易被脫去的「氫原子」位於「氮」上,因為「氮氫鍵」是極性共價鍵,價電子比較靠近氮,用「碘陰離子」做親核性試劑去碰撞「四級銨」最容易脫去胺基上的「氫原子核」。

13.  二、四級銨與過量的甲基碘ICH3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氮陽離子」,與一大堆「甲基」連接,這對C-3的氫原子們造成另類的立體阻礙;因為若是鹼「氫氧根離子OH」想靠近C-3上的氫原子,會遭遇C-2C-4二個碳原子和氮上的甲基群的阻撓。

14.  「鹼」要搶奪氫原子核,比較有利的位置是「四級銨」頭C-1、尾C-4的氫原子們,而頭端的C-1上的氫原子又更容易,為什麼?

15.  因為四級銨的「氮」是缺電的,它會搶奪周遭原子的電子來彌補,「一號碳C-1」比「四號碳C-4」更接近「氮陽離子」,所以「一號碳C-1」上「氫原子」價電子會被「氮陽離子」拉力拉走,由於「一號碳C-1」的「氫原子」本身已經有些鬆動了,因此只要「鹼」一靠近就會脫離。

16.  教育的「過程」就像分子碰撞進行脫去反應,大型鹼或小型鹼就像各種不同能力的老師,有的老師學問比較高,是大師級人物,有的老師學問比較普通,只能轉述教科書的內容。並不是每一個學生都適合給大師級的人物來教學。

17.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briel33&aid=5624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