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21 07:05:29瀏覽279|回應0|推薦3 | |
接過《相印集》「椰島抒情」及「椰島隨筆」上下卷,一股暖流湧上心頭;用手輕輕撫摸著設計美觀的封面,內心一陣感觸,這兩本極具價值的好書,一拖再拖下,終於如願出版了。 認識惠秀老師應該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末期,還記得那時我唸中正中學的四年丁組,而李老師教的華語是甲組和丙組。平常休息或下課後在教室外總會碰面打招呼,不知如何,後來就熟稔起來了。 八十年代中期,我寫了些不成熟的文章,加入菲華文藝界,那時才知道原來李老師是菲華文壇的前輩,五十年代時就擁有一支健筆,寫得一手好文章。只是我生也晚,無緣讀得那些優美感人的散文…… 李老師為人真誠且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在文藝聚會的場合碰面,總會垂垂相詢家裡情況,關心備至,視我猶如自家人一般。我本木訥,且不善言詞,對李老師的真心關懷、勉勵話語,雖唯唯諾諾,但心中卻是感激不盡的。 李老師數十年來獻身教育,可說是桃李芬芳。我雖非授業於她門下,但也一直視她為師,而且一直以李老師稱呼。李老師是一個稱職的老師,但我卻不是一個及格的學生。古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最近這些年,李老師身體大不如昔,曾有幾次進出醫院,我或不知或因事忙,甚少去探訪問候,想想實在不該。 至於在文藝創作方面,數十年來在文藝界浮浮沉沉,雖說限於先天資質,但也一直懶惰散漫,未能有什麼作為或者寫出什麼好文章,看來要辜負李老師的一番心意了! 李老師不只是一位散文高手,更是一位散文的多面手。舉凡抒情、記敘、論說或者教育見聞、音樂隨筆、甚或節慶的紀念文章、人物素描或懷念等等文章無一不精,而且用詞優美,感情真摯。李老師也是一位藝術愛好者,在她的文章裡,我們看到她對音樂演奏、戲劇、舞蹈等皆有涉獵,亦有一定的造詣。而在這數十年間,我覺得李老師最大的成就則是在文教工作方面,她熱心於傳承及弘揚中華文化,深受各界的肯定,並獲獎無數。 「恍惚邯鄲一夜逆旅/醒來何曾有盛世浮華?/行腳僧人一聲去也/辛酸的歲月,破舊袈裟」 ——無題之一 師丈亦即菲華名詩人芥子先生,成名極早,我與他大約只有數面之緣;對師丈的事蹟,僅能從一些悼念的文章中獲悉。而師丈的創作成績,在菲華文壇卻是有目共睹的。我特別喜愛他的詩作,尤其是以上兩首(即無題之一及文),在四、五十年代,師丈的詩正如書後的簡介,充滿對社會的警世激情,及蘊藏寧情致遠的禪趣。名評論家潘亞暾教授認為:「芥子的詩有唐詩意味、宋詞風韻,古典優雅、曲調悠揚,引人入勝,而讀來琅琅上口,抑揚頓挫……」確是中肯之論,一語中的。 更可貴的是師丈芥子的詩音樂性極高,有多首詩作並為菲華大師作曲家所譜曲,成為旋律優美之樂曲。 這些歌曲包括:獻、孤帆、年青的神、黃昏之歌、亞加舍樹下、坐看雲起等六首,並錄製成歌曲光碟,附贈於《相印集》上卷「椰島抒情」之內。詩歌輝映,相得益彰,這在菲華文藝界應是一項創舉。 除文藝創作外,李老師與師丈亦關心文藝工作,在第二屆亞華作協在岷舉行時,並曾聯署提出推動亞華作家文化交流的臨時動議。 我樂見《相印集》上下卷的出版發行。 二○一二年五月十九日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