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敖包與石塔 雲鶴 攝影/撰文
2011/10/20 01:38:34瀏覽380|回應0|推薦2

  二○○六年我到蒙古國(外蒙)參加世界詩人大會在烏蘭巴托舉辦的會議。會議期間有遊覽蒙古國一些景點的活動,參觀景點後乘大型旅遊巴回烏蘭巴托的公路上,我們見到了在公路旁堆放著一堆甚高的石塊(見上圖),巴士司機見到石堆連忙停車,而大巴上蒙古國的詩人們也都下了車,繞著石堆環行數圈並祈禱。此事當年我也在《瞬間的世界》欄中以《公路神祗》為題作了一篇報導。
  這種石堆在《百度百科》上我查到了其正名,正名是「敖包」,網上是這樣解釋的:
    「敖包是蒙古語,意即『堆子』,也有釋成『腦包』、『鄂博』的,意為木、石、木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頭堆』、『土堆』或『木塊堆』。舊時遍佈蒙古各地,多用石頭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樹枝壘成的,今數量已大減。原來是在遼闊的草原上人們用石頭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標誌,後來逐步演變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禱豐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徵。在敖包上插上蘇德據說是成吉思汗、忽必烈用過的刀槍,鑴刻著開疆擴土的輝煌,把哈達繫在蘇德上,以表達子孫的敬仰。」
  今年夏我與詩友獵人君訪山重村又再一次看到這樣的石塊堆成的「敖包」,但它不叫「敖包」而稱「塔」,其名稱是「石塔」(見下圖)。塔下有塊解說的木牌子,現抄下木牌上的解說:
    「石佛塔——全國獨有的鵝卵石佛塔,築於宋代,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大小不一的鵝卵石和諧地相依相偎,構成圓錐形台階式石塔,塔剎石柱上四面題字都帶有『佛』字,共七層,通高八點四五米,其中底層直徑十四米,高一點三米。塔頂端是一根八面體石柱,石柱上刻有『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佛』等字樣,故名石佛塔,寄寓驅邪揚善,鎮水尾興山重。又因塔頂立一石柱,形如筆尖,故稱『文昌塔』,寓文昌筆興之意。又因該石塔築有七層,故有『浮屠』之說(佛語曰: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無論「敖包」或「石塔」,都是先民們對宗教信仰的一種表徵。遠古時或無宗教、教義等的存在,僅是人們心中對上天敬畏的體現。這些很平民化的石堆,在某種意義上,和花費億億萬萬以建成的大教堂大佛寺,其價值是相等的。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OWNLP&aid=5757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