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慈航東土記(二十七)/ 劉丙辰
2011/10/08 01:10:58瀏覽445|回應0|推薦1
第二十七回 倒駕慈航回東土
      普陀山上建道場
  三皇姑妙善受寺南海觀音菩薩位之後,如來佛祖世尊念慈航在東土修行苦多,勸她在西天佛國靜養數日,重遊逍遙勝景,以解周身勞頓。那日她站在望海亭上眺望塵世,紫氣東來,浮想聯翩:深感轉人一世,如苦海行舟。好個東土使她經歷了多少世態人情,嚐到了多少酸甜苦辣,看到了多少沉浮於名利權貴之爭和迷惘無知的芸芸眾生。心想,天之高,地之厚,天高懸日月,地厚載山河。天地之間,祥雲萬頃,萬物叢生,人生於斯,長於斯,本應有享不盡天時地利人和之福。可是那麼多昏昏眾生,利鎖名繮,使得天高難以行舟,地厚難以載德。常言道,山外有山,大海無涯,路漫漫遠兮,橫四海兮焉窮?我慈航妙善得道成了觀音菩薩,那是已經走過的路,只是一次記述罷了,其實今後肩上的擔子更加重了,豈能坐享其榮?逍遙勝景非我所好,隨緣濟度才是我之志也。我須早日重返東土,佈施善心,救物利群,度佛界之所度之事。
  一日,她同幾位道友在菩提樹下敘述了一段往事舊情,便領著佛祖旨意迫不及待地告別了西天佛國。在金童、玉女的侍陪下駕祥雲匆匆離開靈山勝境,去東土尋找南海普陀珞迦山,開辦道場,從事大慈大悲的佛事活動。
  佛教經典《華嚴經》就普陀珞迦山只作過簡單記述和解釋,書上云:「南方有山,名普陀珞迦山,彼有菩薩觀自在。」那年,觀音菩薩踏祥雲來到東南大海的上空,查尋南海普陀珞迦山的位置。她踏著祥雲,到處巡視,但見海裡奇山異島,星羅棋布,足有上千個島嶼所在,像一顆顆翡翠寶石鑲嵌在萬頃碧波之中,真是美不勝收,望得她眼花繚亂。這一千多個寶島哪是普陀珞迦山呢?令他們一時做了難。金童、玉女陪觀音菩薩走下彩車,來到南海邊上的一個小小漁村,化成魚販子向一位漁翁尋問,得知普陀珞迦山原是浙江定海縣杭州灣外的一座島嶼,當地人俗稱普陀山。該島四面環海,終日波濤拍岸。島上奇峰林立,怪石崢嶸,林木郁翠,四季常青。很久以前就有人到島上搭茅棚,晒漁網。古時候還是我國與日本、三韓、扶桑、阿黎、渤海諸國來往取道放洋的中轉地。漁翁介紹,要上普陀珞迦山,離此地沿海東去一百里處有一個碼頭,叫沈家門,那兒常有船進進出出,是上島的必經之地。
  觀音菩薩一行謝過漁翁,菩薩化作一位道姑大師模樣,金童、玉女化成兩個小徒,師徒三人一同來至沈家門過海碼頭,想乘船到普陀山。她們師徒三人到了碼頭,一打聽,沒有一隻船是開往普陀山的,金童、玉女面對汪洋一籌莫展,心急如焚,忙問師傅怎麼辦。觀音菩薩看二位愁雲滿面便說,你倆急什麼,世無絕人之路。她沿著海邊尋找,終於看到有一條小船靠在前方海邊還未啟動,船上空無一人,只見旁邊一位老艄公赤腳在海邊水裡正用心洗滌海貝,便走上前去客客氣氣地向艄公尋問:「師傅,有去普陀山的船嗎?」
  老艄公也許年老耳聾,他們連問了三遍,他才慢慢抬起頭來,向三人望了半天,竟一言無語,又低頭幹他的活兒。
  「老師傅,去普陀山有船嗎?」菩薩向老艄公深深施了一禮。
  老艄公抬起頭,又仔細端詳,看出他們是外鄉人,衣著又很特殊,便耐心地答道:「這兒到普陀山風大浪急,平時很少有人上島,而且島上還十分荒涼,自古以來還沒有什麼人居住,所以平時去島上的船很少很少。像我們這樣的小船一般也不走這條線,就是走這條線,眼下也上不了幾個客,不合算呀。」
  他在這兒划船快三十年了,還從來沒有看到有女人穿這樣長筒衣服的,話剛說完又好奇地反問:「你們大概是外鄉人吧?女人家上普陀山做什麼事呀?」
  觀音菩薩道:「我們幾位是峨眉山道人,同我們一起山下的有位師傅在路途得了重病,聽說普陀山上有一種草藥能治好她的病,我們想去採集,不知師傅能否幫個忙,暫借一下船隻?」
  老艄公搖搖頭:「不行,不行啊!海上風大浪高不用說我這條破小船,就是再大一點的船也難保證能安全把你們送到島上。」他的確擔心。
  菩薩道:「我們那位師傅病重危急,若在關鍵時刻能救人一難,解人一危才是大德。想老師傅在海上已有幾十年了,這兒的海有多寬,浪有多高,水有多深,已了如指掌。老師傅就憑你幾十年的海上經驗定能戰勝狂風惡浪。」
  老艄公本來不想借船,經她們一講,心倒軟了。一想,眼前三人都是行善之人,而且她們要去山上採藥為人治病,這治病救人之事實在不好意思一推了之。
  老艄公答應之後,立刻張起風帆,讓三人上船,穩坐船頭。
  他奮力划槳,船很快離開碼頭,划向大海。
  三人穩坐船上,老艄公奮力划槳,小船迎風破浪。
  玉女望著滾滾波濤,心有所思,喜上眉目,輕輕地撩起飛上船來的一朵浪花,開懷大笑:「大海太美了,我今日踏浪,猶如當年親臨其境!」
  金童插話:「看你觸景生情的,還是回龍宮當你的龍女吧。」
  「去你的,我只是敘敘情罷了,如果當龍女好,我還不來當佛子呢!」
  觀音菩薩立在船頭,望著大海,默不作聲。
  船作至中途,果然遭遇狂風大作,波浪洶湧,船在浪尖上顛簸個不停,擺動得十分厲害。三人坐在船上,浪花不時打濕衣物。觀音菩薩思量著上島的事。金童、玉女好奇地望著海上的萬頃波濤,還不時提心吊膽。頓時,一個大浪打來,船激烈地搖動起來,玉女沒有站穩,差點被搖到了大海裡,嚇得她尖叫了一聲,金童一把手將她拉住。艄公畢竟是海上一位老手,遇險不驚,穩操舵槳,經過同大浪幾個回合的搏鬥,終於到了彼岸。
  觀音菩薩十分感謝老艄公的誠懇相助,掏出腰包十文錢給予,老艄公卻分文不收。
  師徒三人謝別老翁,登上岸來散步閒遊,只見島上林木蒼翠,山色朦朧,古石怪狀,佛氣蕩漾,猶入太虛幻境;登高眺望,更是四面碧海連天,洶湧澎湃。觀音菩薩看到山上有兩塊巨大的岩石壘立成峰,上石呈棱形,立於下石之上,兩石只有一點相接,搖搖欲墜,有風吹落地之險,這是普陀山上一塊有名的磐陀石,據說是女媧補天掉在地上的石塊。她好奇極了,一氣登上石峰,縱覽一島秀色,心有感觸地說:「這兒才真是一處海上蓬萊,『海天佛國』原在此也!」
  玉女看師傅瞬間站在了磐陀石上,海風吹送著她的裟襟,一朵朵白雲不時從她身邊輕輕飄過,心情那麼舒暢,襟懷那麼坦蕩,身上那麼爽快。從來不作詩文的玉女,望著此景此情,詩句不由從心上湧出:「石上有石峰上峰,南天一柱擎長空。仰望高崖風險處,卻是神女立雲中。」玉女將一首絕口脫口而出,輕輕朗誦,便有清脆的聲音在山谷回蕩,金童在一旁拍手叫好。
  金童、玉女來到此地,份外興奮,他們一會兒登山眺望,一會兒又鑽到紫竹林裡遊戲,有不是瑤池,勝似瑤池之感。金童坐在一塊岩石上沉思久,猛然喊道:「有了!有了!」
  觀音菩薩被嚇了一跳,回頭問道:「有了甚麼?看你大驚小怪的。」
  金童興沖沖地跑過來說,我也得了一首詩。於是他順口朗誦了起來:「海上有山多奇觀,花果林木皆佈滿。泉流池沼極清靜,為度眾生住此山。」
  玉女在一旁稱讚道:「好詩,好詩!」
  觀音菩薩跳下磐陀石,微笑著說道:「這座普陀珞迦山遠離北疆,置身南海,山在水中,霧在山上,塵世不可及,實在玄妙無比。如來世尊派我們來此地建立道場定有許多妙意,我們要藉山修道,借海出航。」
  島上寥無人煙,處處猿聲鳥啼,靈岩風鳴。觀音菩薩尋到一處天然山洞,便準備在這兒落腳居住。但山洞潮濕陰暗,可見很久沒人居住,更無人整理打掃了。土地菩薩聞訊趕來幫忙,鑿石挖土,百鳥聞訊飛來協助,叼走蜈蚣百腳,經過大伙一番努力山洞很快修整好了,真是個清靜所在,後人稱它為潮音洞。金童、玉女也各在旁邊另找了山洞居住下來。
  觀音菩薩來到這幽靜處地,面對著好山好水,開始天天在島上散步尋覽,籌劃如何建設道場,開展佛事活動。
  一日她來到西天門外,登上一塊光滑如玉的大岩石上,俯視眼前的萬頃波濤,撩起了她無量心潮。她想到自下凡東土興林國皇宮到她修行上路,遇到的種種艱難困苦;想到蒼岩山得道成觀音的艱辛歷程,多少年的辛酸淚水令她頗有感慨:「我前世今生就像那大海波濤上的一葉小舟,不知被大風大浪打翻了多少次,但多少驚濤駭浪都被我闖過去了。寒窗苦讀有,死裡逃生有。人生就是要在艱難中搏鬥,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穩操舵槳才能到達彼岸。」
  觀音菩薩回想起來,能有今天,離不開如來佛祖世尊和瑤池金母教誨,也是靠自己用一顆心,兩隻腳一步一步行走過來的,還難忘眾道友的鼎力相助。她胸懷海天,浮想聯翩,低頭忽然看到腳下的岩石是如此光彩透亮,純潔無暇,其形狀圓圓的,滑滑的,還真像人的一顆大心臟,她立在石上就像站在一塊龐大而高潔、慈祥而美麗的心上任其眼觀四路,耳聽八方。自言自語道:「今天我能到此,是佛祖的安排!是命運的歸屬!」於是她走下石來,靈感一動,手蘸甘露,斷然在石上寫了一個寬七米,周長五十米,天下最大的「心」字,後人把心字染成了朱紅色,石心岩因此而得名。
  玉女在一旁看觀音菩薩對石如此靈感,不解地問道:「觀音師傅,你為何在石上寫這麼大的一個心字呢?」
  觀音菩薩邊寫邊道:「我看這塊石頭如此純淨無暇,真像佛的一顆心。你聽說過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之說嗎?我們佛門修身養性就是為了修煉一顆心,將自己的心修煉得無私無邪,滿善滿德,淨無瑕,到達心佛合一之境地。古人言:『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善也好,惡也好這都是由自己的心來製造的。心地光明鬼神欽,這個道理修善人家,都應牢計在心的。」
  金童、玉女在一旁聽得津津有味,等觀音菩薩將字寫好後,玉女又問:「師傅,你講得很有道理,我們當徒的一定會牢記在心,好好修身養性。但我有一點還不明白,一個人心好神鬼都會尊敬從何說起?」
  菩薩看玉女如此天真好學,十分高興,走下心字岩,饒有風趣地講了一個故事:過去有一位姓張的書生,為了靜讀,在山林裡築一草房,常常獨自一人在那兒讀書到深夜。雖然夜間常聽到有鬼在房外叫鬧,但他從不覺害怕。有一天,他聽到了鬼在窗外談論說:「李家莊有一位壯年,姓李名連貴,一家四口,有田一畝,家境十分貧困。一年他丟下妻子老母和弟弟三口在家,獨自一人外出做賣刮頭梳子的小本生意去了,三年未歸,也沒有書信寫回。老母以為兒子死在外邊,假借兒媳婦在家不軌為名逼其改嫁。但女子不從,婆婆放言幾天內要把她趕出家門,其女羞辱難忍,決心自縊」。鬼還說「我盼她早日死去,最近幾天我就去度她,等她死了我就有了替身啦,從此可以去陽間投生,告別做鬼的寂寞了。」
  張生在書房專心讀書,忽然聽到鬼在窗外竊竊私語,議論的那家女子正好是他一個村莊。暗想,這位女子夠慘了,沒了丈夫,還要遭鬼害,豈有此理!他處於同情心,立即就將身上僅有的五兩銀子,並以其丈夫的名義寫了一封家書跑到縣城一起寄到了該女子家裡。那位老母親收到銀子和家書,還真以為是兒子從外地寄來的,十分高興,從此再也不提媳婦改嫁的事了。後來兒子回來了,夫妻終歸團聚,避免了一場人為的災難。
  一次鬼又在一起議論,一個鬼說:「那個女子本來要自縊了,我眼看有了替身,誰知被房中這位書生壞了事。那位女子得救了,我卻失去了轉生的機會。」
  另一位鬼說:「這還了得,那你要找他算賬啊!」那位鬼說:「不可,不可,這個人的心太純真了,玉皇早已以此人之心為善,不僅保他今世能到朝裡當個什麼官,還給他來世封位了,我怎還敢去害他呢。」後來這位書生真的考上了狀元。菩薩講了這故事接著說:「你看是好人鬼都不敢欺負,這不叫心地光明鬼神欽嗎?」
  觀音菩薩娓娓道來,兩位徒兒聽得十分入神。金童說:「觀音師傅,你真是佛心廣大,知識淵博,一席言使我明白了許多積善道理,但還不知修行積善有何妙方?」
  觀音菩薩看徒兒學得如此認真,興趣盎然,微微一笑繼續講道:「我只是隨便聊聊而已,你們就認真起來了。修身養性一定要身體力行,首先要做到與人為善,誠心待人。人間相處,應不拿自己的長處去彰顯他人的短處,不以自己的才能智慧去捉弄別人。當他人做了有違背自己意願的事,要寬容讓人而不抱怨,更不可以耿耿於懷,甚至存有報復心理和行為。舜帝年輕的時候,在河上看漁人撈魚,上遊魚多,而都被年輕力壯者爭相搶佔捕撈。年老體弱的漁人都被排擠到下遊淺灘魚少之處,他們撈得都是一些小魚瘦蝦。個個老人深感傷心,嘆息年青人不懂理性。於是舜也下水捕魚,凡是碰到同他搶魚者他都是主動讓開,而不抱怨,他還把自己捕到的大魚都親手分給了幾個沒有捕到魚的長者。如此多次,一些年青漁人受到了感動和教誨,便不再同年老體弱的漁人掙搶了。並形成了禮讓的好風氣。像舜帝念念不忘為他人著想的品格,即是與人為善的楷模;
  二要勸人為善。人生於世本性為善,只因人在旅途紛擾動蕩,千姿百態,有的積善積德,功成名就,流芳百世;有的爭名奪利而沉淪墮落,喪失良知。因此與人相處,須經常提醒和勸解他人解開迷惑,身體力行與人為善。如果人人能夠不失時機解人煩惱,醒人惡夢,不知會有多少人少犯錯誤或棄暗投明。
  三要對父母盡孝。生我者父母,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是天經地義,也是先輩傳下的規矩,世人不可違背。
  四要救人危機。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失利或不幸的遭遇,當碰到了他人,不管是親朋好友或不認識的人遭到了不幸,應盡自己的能力誠心給予幫助,或好言安慰,或盡力給予支持,或金錢幫助,協助他度過難關。有一農夫,一日中午正在家裡劈柴生火燒飯,忽聽到附近河邊有人大聲呼喊道:「有人掉到水裡了!」該農夫聞聲放下手中的活計,迅猛跑出家門。當跑到河邊,看到一位洗衣老婦用手指著在水中掙扎的小女孩,大聲地喊著:「救人!救人!」農夫竟不顧自己的安危,一個箭步跳到河裡,將小孩抱上岸來,避免了一場溺水大災。古人云:『恩惠不在大,能救人緊急為責。』說明了救人危機的重性。
  五要佈施積德。佛門萬種行持,佈施第一。施就是捨,賢明之人可內捨六根,外捨六塵,英勇將士捨生取義。上述境界一般人是難以攀登的,但常人一定不要把銀錢看得比生命和尊榮還重要。為人若能內去私心劣根,外能濟人之難,就有助於弘揚佛門大德,佈施善良的好風氣。
  六要成人之美。木不鋸不成舟,玉不琢不成器。一棵小樹苗長成大樹,需要陽光、水份和各種營養物質,更要人去呵護。凡仁人志士,長輩君子成就大器者無不是經過百般琢磨及得人輔助。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為人行善,就要善於發現和嘉獎別人的長處和優點,並竭盡全力設法給予扶持,助其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以成他人之美。總之,積善之法很多,只要有顆純淨之心,處處想著他人,助人為槳,所有功德都好完成。」
  觀音菩薩出言如珠,金童、玉女聽著連連點頭。
  一輪夕陽的餘輝金子般的洒在海上,閃起粼粼波光,照亮了群山,一個碩大的心宇在光潔如玉的石上閃閃發亮,晶瑩照人。觀音菩薩和金童、玉女披著餘輝,站在心字石旁還興致致地談論不盡佛門善事。
  觀音菩薩從一塊岩石上得到了靈感,她回到洞府以「心」為主線開始了她的長篇真經《觀音濟度本願真經》的寫作,這是她以自己的親自經歷為素材,體現了心與佛說的一部中國佛教經典教材,並流傳後世。
  觀音菩薩來到島上的消息,很快傳到了陸上,附近一些尼僧紛紛登島向大師請教,不少善男信女不遠千里投奔而來。觀音菩薩來到島上的第一件事,就是積極籌建道場。她組織尼僧,四處化緣籌款,廣招天下能工巧匠上島參與建設。觀音菩薩要求一定要仿照興林國《白佛寺》規模佈局建設寺院。為此,她還親自動手畫了一副大圖。不到一年時間,一座富麗堂皇的寺院就建立起來了。觀音菩薩親自命名為「普濟禪寺」。將佛祖聖像請進大雄寶殿那日,舉行了隆重的開光典禮。繼而在寺內,開辟了道場,觀音菩薩主持開講經論。從此,普陀山上天天晨鐘暮鼓,尼僧雲集,香火繚繞,成了遠近聞名的海天佛國。
  有詩曰:
  南方有山在水中,海濤拍岸雲霧生。
  觀潮還須登高處,音傳十里鐘鼓鳴。
(未完待續)

( 創作連載小說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OWNLP&aid=571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