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28 12:18:26瀏覽768|回應1|推薦39 | |
《心障的青年》 5/21週三,台北捷運車上(北捷)發生一心障青年大學生(21歲)濫砍無辜乘客,造成廿餘人死傷的慘劇,從Youtube看到,殺紅眼的青年瘋狂亂砍追殺,直到被幾位勇者制服,還若無其事,既不悔也不懼。 殺手的父母起初說他們的家給此子毀了,又說兒子很宅,在家就只玩電子遊戲,其他就不清楚。後來僅託人發表了書面道歉,對死傷者、對四個被毀的家庭、對社會沒有俱體的致意,直到壓力太大,才勉強現身致歉。據說殺手的家稱得上富裕,父母忙事業工作,對兒子期許高,卻疏於關懷,不知道他早已生病了。而殺手就讀的x大,雖接到有關單位的網路情資,作了談話,卻沒發現問題,也沒跟進關心,錯失預防先機。 時空跳躍,不到三天後(5/23週五),美國加州 Santa Barbara,也發生一起失意學生「羅捷」(22歲)刺死室友,妒忌他們是nerds?(三個死者都是華裔),又駕車上街槍殺他人,然後自殺,造成七死十餘人受傷。青年家境富有,父母離異,開名車、用名牌,生活闊綽,可是沒女友,因而心生憤怒。 原來這青年殺手的父母親已注意到他在社交網站上有自殺或殺人言論,早些時候,也因他心理不健康,而開始看心理醫生,接受輔導。甚至案發前兩天,生母(馬來華裔)還曾報警說他可能有殺人自殺傾向,但上門的警員被他的禮貌言行欺騙了,沒入室查看,沒深入了解,沒警覺到問題嚴重,結果,隔了一天就犯下大案子。在案發當天,其生母又從網路上看到他殺人的宣告,緊急通知他生父,兩人由 LA 飛車趕往 SB,可惜為時已晚。 《悲劇的寫真》 這兩起殘殺事件有幾個共通點: 1)殘忍殺手都是大學生(大二)、年紀相仿; 2)殺手家境都不錯、「羅捷」甚至曾坐頭等艙飛到歐洲參加派對; 3)兩人都是90后青年,都是資深網路玩家、殺人計劃早在社群網上批露; 4)兩人都被校方或警方調查過、卻不深入、沒有追蹤、也不專業、沒看到隱藏的殺機,防範於未然; 5)兩殺手都是心理不健康的殘障人、早在五六年前或更早就茗生殺人念頭; 6)兩殺手的家庭都有問題、「羅捷」父母離異、鄭家父母缺乏對兒子的了解; 7)兩殺手的室友都沒警覺殺手生活言談有異常處。 兩個心障青年的不同是:「羅捷」生父生母早已知道他有病(可能是Asperger Syndrome),已請心理醫生看診輔導,且常關注他的網路言談,可惜,卻沒效果,這可能跟父母分手,各自追求自己的生活有關。而鄭家父母明顯對兒子認識不清,只將他交給網路或學校,以為他仍是昔日的乖孩子、好學生。 《社會覺醒?》 台美社會對這類型殘殺事件反應有不少類似之處,話題不外乎:公共維安、刀槍管制、家庭教養、學校管理等,似乎很關鍵,但僅是隔靴搔癢,並非根本解藥。 這兩起慘案,可也有不同點,舉一例看:加大UCSB校長(台裔華人)俱名發表談話致哀,且增強校園安全措施,並設立一基金,以此追念並輔助死傷學生;反觀,台灣x大學校長與校牧竟成了神隱者,只由秘書室發出不俱名的信,並無俱體作法。 這樣的兇殺事件能給社會帶來什麼反省?人們是不是一樣的冷漠,在捷運車上、在學校或社區裡只顧自己的事、或是低頭玩手機、或是閉目養神? 筆者接觸不少學生,尤其是90后的一代,他們多數人是活在雲端霧裡、或是憂閉的宅子裡,虛擬網路是他們的真朋友,在現實中卻是獨狼孤島,歉缺人際溝通能力。他們不缺錢與物質,有不少是富二代,生活可用奢侈來形容而不為過,炫酷擺闊,張揚浪費比比皆是。 父母親人師長朋友要怎麼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作父母的要怎麼期許孩子、了解子女?學校能否改變現實的價值觀,不再以成名出眾高成就來苛求青年人,製造更多心障的一代? 有愛心的人,肯不肯踏出自己的 comfort zone,去關懷鄰舍、接納鼓舞週遭失迷的一代?要不然,怎能怨怪社會暴力頻頻、問題叢出?... //沙塵豹哀悼 5-27-2014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