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09 22:47:12瀏覽741|回應4|推薦3 | |
報載: 南韓政府為了將有望在12月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韓國泡菜,與中、日泡菜做出區別,決定將韓國泡菜中文名字申請註冊改為「辛奇」,希望走上高級食材路線。 《首爾新聞》8日報導稱,為了區隔與其他泡菜產品的不同,韓國農水產流通公社7日證實,他們近來在大陸、臺灣、香港等地區申請註冊「辛奇」商標。 韓國「國家形象宣傳專家」徐敬德教授也大手筆在《紐約時報》刊登廣告,為韓國泡菜宣傳,代言人金侖珍則未收取代言費。 感想: 韓國不會因為「去中國化」,而觸怒中國。 這是因為中國人對韓國人沒有那麼大的期望或奢望,認為韓國應該是中國的一部份。 台灣的人,拿個自己的國旗,都要被過度敏感的中國人抗議,其實滿可悲的。 不過更可悲的,是有一些台灣人,還懷抱者大一統的思想,對台灣沒有認同,甚至於更有一些台灣人靠著出賣台灣來成就自己。 -- 韓國「去中國化」的歷史,其實由來已久。 韓文的發明,就是統治者帶領的「去中國化」運動。韓國人目前也用漢字,不過在韓文發明以前,韓國人只用漢字。越南也是如此,建立或強化了對自己的認同。 過去韓國首都是漢城,現在叫首爾。這也是「去中國化」的一部份。 這些「去中國化」的活動,有助於降低中國人和韓國「大一統」(侵略?)的期望。 -- 韓國的「去中國化」,有助於他們的經濟發展。 韓國沒有像台灣那種大規模產業外移的情況發生,跟他們的去中國化,也有關係。 韓國的「去中國化」,讓韓國人可以保有自己的商業機密,比較不會被中國竊取。 因為韓國的「去中國化」,沒有韓版的張汝京,或者是簡志霖。 自由電子報- 無利用價值張汝京倉皇下台-- 那些懷抱大一統的,出賣台灣的人,不知道其實中國也不只是一個。 從市場來看,從經濟發展來看,根本沒有「一個中國」。 台灣過度融入中國,不但失去戒心,失去立場,也失去特色。 中國北方和南方不同,沿海和內陸不同。 各地其實各有各的特色。 -- 台灣的經濟危機,其實是源自「認同危機」。 對台灣認同,不見得是政治上支持台灣獨立,事實上中國有許多的地方、省份,他們對自己地方的認同度也不低。認同,不過是一種欣賞自己而充滿自信的態度。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