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恐龍毛多,是非也多
2015/03/09 15:35:22瀏覽3551|回應5|推薦43

您3月2日有注意到聯合報頭版新聞:「恐龍原來有彩色羽毛」嗎?難得看到主流媒體這麼重視科學,總長我興奮異常,不過仔細一看才發現裡面的錯誤不勝枚舉、罄竹難書,很多技術性的錯誤:把科學家的貢獻張冠李戴、把科學論文詮釋錯誤...。總而言之,正確的大概只有標題:恐龍可能有彩色羽毛。

根據男主角楊同學的敘述,事情大概是這樣子:楊同學在德國拿到碩士,鑽研恐龍羽毛相關課題。最近回母校成大拜訪老師,老師認為他的論文很有趣,主動邀請一位聯合報記者與他訪談,簡單採訪後楊同學旋即回到德國,這才發現新聞上了頭版,其他報紙也爭相引用,內容卻錯誤百出。他要求聯合報道歉下架卻得不到回應,只好求助網路,一時網民對聯合報罵聲四起。

明明是一樁美事,卻變成一場茶壺裡的風暴。

台灣主流媒體的科學新聞幾乎全是翻譯,有的消息來源根本是國外三流報紙(比如科學家發現百慕達三角的水晶金字塔)。本土科學家雖然也做得不錯,但是上新聞的機會不多,結果科學研究都是別人的事。這次難得有本土記者採訪台灣孩子,卻搞得烏煙瘴氣。不妨用這個「恐龍事件」當個例子,看看研究人員,不論是教授、研究生、媒體,能從這裏學到什麼。


超爛科學新聞的例子。中時這篇新聞的原文是說天文學家觀測到20光年外一顆星星的「日蝕」信號的頻率而判定那個星系有適合居住的行星;在中時記者的「妙手」下變成有外星人傳送訊號,這個新標題對眼球的吸引力果然強多了,事實先放一邊。感謝中時電子報及時(3月9日)提供反面範例。

科學普及化是科研人員的天職,新聞是最佳管道

科研人員別成天只知道穿著白袍在實驗室埋頭苦幹,民眾有了解科學新知的權利。還有那些拿納稅人的錢做研究的人,若是做出成果,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更應該讓出錢的老闆知道。而且可能有年輕學子被這些消息激勵,能改變他們的志向呢。

比如說,日前中山大學、高雄醫學院的團隊發現「春吶音樂祭」期間墾丁附近的河水裡搖頭丸的成分會突然大幅升高!這麼有趣的研究成果,竟然沒有讓國人知道,反而被華盛頓郵報挖出來,等於台灣科技部、教育部貼錢教育美國公民。這個研究對科學、社會都有衝擊:它讓人知道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又可用來宣導反毒、還是台灣之光!就這樣被埋沒,真吐血!下一次春吶時你若發現海裡的魚也很high,你就不會以為牠們也喜歡聽音樂了。

「恐龍事件」中的成大老師判斷得沒錯,彩色恐龍是個動人的故事,絕對值得上新聞。


科研人員要會發新聞稿

除非你是柯P或雞排妹,一顰一笑都動搖國本,否則記者根本懶得理你,科學家最傳統的辦法就是發新聞稿給媒體。台灣的情形我不清楚,美國稍有規模的研究機構都有自己的新聞公關,會和研究人員合作,把硬邦邦的論文寫成通俗的文案。好的公關會抓住讀者和記者的胃口。當然,不要以為發了新聞稿媒體就會用,美國研究機構發的稿絕大多數都石沈大海。

若直接認識記者當然更有效,大概就像「恐龍事件」中的成大老師的例子。


記者當然會寫錯

沒有看過錯誤新聞的人請舉手~~~嗯~~沒人舉手。

不是我怪記者笨,而是頂尖的科學本來就不好懂。在《紐約時報》數十年的權威科學專欄記者David Corcoran曾對一群學者說:「不要怪我亂寫,要怪你自己沒對我解釋清楚。」Corcoran其實是科學行家,但台灣沒有專業的科學記者,若是你不能對你的叔叔阿姨解釋一個科學話題,也別指望記者會懂,只好照自己霧煞煞的想像與理解製造新聞。

老師學生們,發新聞絕對要教記者教到懂。我簡單Google後,發現「恐龍事件」中的記者本來是跑台南地方新聞的,但老師和學生卻有點「射後不理」,註定要出錯。

同時聯合報處理得也太隨便了,需知這個題目不是記者的專業,採訪的對象也只是碩士,不找一位專家校對一下嗎!內容錯了即使不想道歉,登個更正啟示又何妨。


記者未必會讓受訪者審稿

「恐龍事件」裏的同學對新聞上報前沒有讓他勘誤非常不滿,似乎認為應該先經過他同意。

試想:如果慈濟發表內湖園區環境影響評估,卻要求媒體寫好新聞後先給慈濟校稿後才能刊登,你能接受嗎?

當年《紐約時報》的科學記者訪問我的師父,打了近兩個小時的電話。結束後我師父見人就說:明天一定有他整版的專訪。隔天興奮地買好報紙,看到記者訪問了好幾個學者,提到我師父的只有一句話:「XX大學的XX教授說:這個發現真是太酷了。」真尷尬,他要是能事先審稿就不會糗大了。

記者沒有讓受訪者審稿的義務,應該是自由國家的通則,學者們不能不切實際地幻想能再審稿——一定要把握機會在受訪時教懂記者,甚至在採訪後跟進溝通。但話說回來,「恐龍事件」的這個新聞其實是個舊聞,沒有時效性,沒有利益糾紛,記者實在該把草稿給受訪者校對才對。


大眾、媒體、學者可以三贏

「恐龍事件」暴露出台灣傳統媒體對科學報導的體質本來就不佳,研究人員與記者缺乏溝通。原本一方是傑出有為的年輕科學家,一方是對科技有興趣的記者,夾在中間的是有點裡外不是人的成大教授,再加上廣大的讀者,現在弄得全盤皆輸。

科學其實很迷人的,國外許多傳統媒體都有一組專業人才匯整科技新聞,更別提新興的網路媒體。科學新聞是可以大受歡迎、可以賺錢的。你看,台灣新興的「泛科學」短短幾年就成為二十萬粉絲的網站,科學新聞絕對值得投資!

我是火星人,不是媒體人。若說得不對,歡迎把你的意見寫在下面留言板,讓我們的環境更好。


這是暴龍在亞洲的堂弟「羽王龍」,在中國出土的化石裡保存了長約20公分的羽毛。有人說:恐龍沒有絕種,只是我們現在叫牠們「鳥」。(圖片來源:國家地理雜誌)

想知道更多恐龍的故事嗎?請看《媽,我長大要去挖骨頭!


參考資料:

free counters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rVader&aid=21358013

 回應文章

blue phoenix和新冠同行的旅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4/09 10:44

記者 是不可能讓採訪對象審稿的

這位博士生搞不清楚狀況

還以為報社是在替他審論文

會先讓他過目和他交換意見

所以聯合報記者沒有讓他先看過文章便自行發表

並沒有做錯

因為這是新聞慣例

除非是非常重要的專訪或沒有新聞性

否則全世界皆然不是只有聯合報

至於有專門科學記者審這種科學稿件

局長您太瞧得起台灣媒體長官的遠見了守口如瓶

除非是小牛頓雜誌吧

呵呵

 


blue phoenix

火星情報總長(DrVader) 於 2015-04-10 14:36 回覆:
聯合報還好,偶爾會看到一些不錯的知識性文章,只是從這一次的事件看起來他們內部並沒有控管的機制。當然這些文章都不賣座,比不上阿基師、阿帕契的新聞受歡迎。

KittiO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3/11 12:10

這篇文章真棒,媒體被批評不是新聞了,但是學界與媒體的溝通也有改進的餘地。所以能從各角度來觀察問題才能改進問題。科學如果可以變成顯學,大家思考會比較有邏輯,我覺得對文化和政治都有幫助。

我最愛看的英文雜誌裡面總有幾個版面是留給科學,藝術與書評,我覺得台灣的報紙和雜誌也可以參考這種做法。

火星情報總長(DrVader) 於 2015-03-11 14:31 回覆:

謝謝你的誇獎!!

在這個網路時代,傳統的報紙雜誌恐怕都不太賺錢,美國的至一些有名有歷史的雜誌應該可以撐的久一點,但是我有點擔心台灣報紙雜誌。在商言商,當他們賺不了錢的時候,只好把記者當廉價勞工,同時跑各種不同類別的新聞,品質自然就大不如前。


看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3/11 03:51

泛科學」的文章多采多姿,深入淺出,不懂科學的看雲奶奶也喜歡

在別處已經讀過有些恐龍長羽毛,不明白聯合報為什麼要當新聞處理

火星情報總長(DrVader) 於 2015-03-11 14:21 回覆:

聯合報的總編大概沒有注意科學新聞,當天有沒什麼大事,就把這個舊聞拉上頭條。

泛科學是一群有衝勁的年輕人辦的,做的有聲有色,品質也越來越好,真是英雄出少年。


時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3/10 18:47

只要能增加發行量 寫什麼都行

倘若不能增加發行量 那頂多就是一語帶過:太酷了

火星情報總長(DrVader) 於 2015-03-11 14:10 回覆:
您說我師父的事嗎?哈哈,他老人家很努力地教記者,可能話太多了點。那位記者也很好學,願意聊這麼久。其實報導寫得不錯,那天的報紙我多年後還留著。

Sookh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3/09 21:12

最近也讀到台灣考古文化遺址新發現-- --《體驗3千年遺址 學生呼驚奇

科學研究很重要!

火星情報總長(DrVader) 於 2015-03-10 16:44 回覆:
我之前不知道這件事,謝謝你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