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4/16 17:49:38瀏覽20425|回應30|推薦52 | |
咦,一般公認的第一部科幻電影難道不是法國的《月球旅行記》(Le Voyage dans la lune)嗎?不,我認為它充其量只是個喜劇(或鬧劇):幾個人乘坐大型炮彈射上月球,被月球人追殺,只好從月球的懸崖跳下,竟一路掉回地球的海裏,不知是哪門子的萬有引力,牛頓看了一定痛哭流涕。只有幻想,沒有科學,稱不上是科幻電影。 (左)《月球旅行記》的劇照,您覺得它夠科幻嗎?(右)我心目中的第一部科幻電影《大都會》的海報(圖片來源:wikimedia,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一個「科幻」的故事起碼應該有點科學的基礎,能啟發讀者的想像,甚至藉著對未來的預言帶來對人性、社會的反省與檢視。 1927年的德國科幻默片《大都會》(Metropolis)就是這樣的電影,為後來的科幻題材奠定基調,它的跨越時空的寓意甚至連結著90年後地球另一端的台灣。 電影的背景是:2026年,上流社會的人們住在繁華的大都市中,高樓林立,歌舞昇平;但另一大部份受壓榨的勞工階級卻在暗無天日的地下城中,如奴隸般日以繼夜地工作,過著沒有希望的生活。勞工們不滿的情緒終於爆發了,他們決定罷工、革命,搗毀大都會賴以維生的機器,攻擊地上的官署,卻不知道失去動力保護的地下城引來大量的地下水,淹沒勞工留在家中的孩子們,眼看整個社會即將崩潰... 這個場景像不像台灣的社會?看了這個90年前幻想的故事,會不會為台灣的未來背脊發涼? 電影開始的一幕,換班的工人們踏着冰冷的步伐,機械式的進出工廠。 電影裡的主人翁是當地市長的兒子法迪,本來是個紈絝子弟,卻偶然地愛上了勞工們的精神領袖,一位倡導和平與愛的女子瑪利亞。法迪為了尋找瑪利亞,追到地下,才體驗到勞工們命如草芥的生活。同時,野心勃勃的大都會市長,法迪的爸爸為了製造鎮壓勞工的藉口,和一位科學家聯手,綁架了瑪利亞,又把她的記憶、容貌植入一個機器人身上,由這邪惡的機器人蠱惑大眾。最後...自己去看吧。 這部高成本的默片是當年的大製作,拍攝於兩次世界大戰間的德國「威瑪共和」時代,國家內有黨爭,外有如火如荼的共產革命,電影上映後六年希特勒就消滅了共和體制。《大都會》被政治審查刪了四分之一的內容,票房慘不忍睹,但後來卻被視為經典之作。 電影中的布景具有獨特的美感,市區裏高樓大廈的設計和交錯的公路,變成後世科幻電影的典範。建築物、甚至機器人的外型都有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碩大的機器、螺絲釘和冰冷的金屬背景,工人們機械式的動作,更塑造出冷漠的壓迫感。我唯一不喜歡的是裏面半生不熟的基督教元素。 大都會裏的一景,有高聳如雲的大樓,高架道路,還有飛機穿梭在街道間(還是螺旋槳的)。 這部電影的母帶早已遺失,數十年來沒有人看過完整的《大都會》,一直到2008年,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找到了它的拷貝版,包含了23分鐘的失落片段。有心人把它數位化並改善畫質,重新推出,現在不但有Blue Ray及DVD,還可以在Youtube看到。沒有看過默片嗎?不妨試試《大都會》。 機器人正在下載瑪莉亞的記憶。 有許多女明星的打扮都受到電影裏機器人的影響: (左)Beyonce,(右)Lady Gaga。(圖片來源:Totally looks like, Vigilant citizen) “富二代”的主角第一次闖入地下巨大的工廠,才發現社會上原來有陰暗的角落。 可憐的工人們不眠不休地操作巨大的機器,他們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上流社會的人服務。 主角在幻夢中似乎看到一群一群的工人為了有錢人犧牲,步向死亡。那些機器就是他們的祭壇。 電影幻想中的都會準確地描繪了現代的都市生活(塞車)。 邪惡的科學家創造了邪惡的機器人。 本來是紈絝子弟的主角變成工人,正在賣力的操作機器。 邪惡的女機器人化為人形,大跳豔舞,迷惑了許多人。 (上)《大都會》裏大樓的模形;(下)哈里遜福特的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一景,就是模仿大都會的。 造型現代的建築物。 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找到的《大都會》完整拷貝。 配有英文字幕的完整電影: 您對其他的科幻電影有興趣嗎? 2014/04/18 15:09
Dear 火星情報總長(DrVader):
特前來恭喜您所發表「第一部真正的科幻電影——1927年《大都會》(Metropolis)」一文,已經登上聯合新聞網首頁,娛樂追星|影劇Blogs,歡迎有空前往觀看。^_^ 非常謝謝您的好文分享,此推薦是利用轉址的方式連結到您的文章。如此文有原因不希望被推薦,請到電小二訪客簿留言,會盡快協助取下。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