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懷舊
2007/02/19 16:29:25瀏覽2091|回應0|推薦4

「懷舊」(nostalgia一詞原為一瑞士醫學院的學生於十七世紀末所發明的病理學用語,泛指因思鄉所導致的精神失序狀態,嚴重者甚或傾向自毀等負面情緒,但至近代已廣泛運用在文化研究的趨勢上。詹明信在《後現代主義》中認為,電影般的擬像文化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模糊記憶與真實間的界線,以懷舊電影所呈現的過去影像為例,並非僅如同紀錄片般的紀錄歷史事件,而是藉著影像的懷舊風格來審視歷史的內涵,重新詮釋並傳達新時尚的風格,例如在80年代中出現一股回歸60年代的風潮。借用詹明信的說法,「懷舊電影重新架構了整個『恣仿』的問題,並且將這個問題投射到一個集體和社會的層面上,在此,孤注一擲地去挪用一個失落的過去,線再透過時尚變化的殘酷法則和新興世代的意識型態被折射回來」39)。這種借著擬像的恣仿語言追溯過去的世界來處理現下社會的模式,使得現下的一切在過去的對照之下顯得具有一種開放性的流動幻象。他認為後現代懷舊藝術所呈現的事實與歷史並不吻合;但這弔詭的矛盾卻能將懷舊模式昇華至多層次且有趣的新形式創作,因為懷舊電影絕不單是歷史原樣的「再現」,而是由影像的特殊性質來承載「過往」的歷史事件,並以獨特的風格來呈現歷史的繁複面向(《後現代主義》75-76)。

廖炳惠教授也在一篇《後現代主義》的導讀論文中表示:「念舊卻找不到念舊的真正對象,一切的消費及文化、藝術也往往是『擬像』(simulation),後現代的一大特徵就是人們不在只消費自身,而是消費符號(布希亞),符號(如玫瑰所代表的熱情、愛)已替代、超越了物自身(玫瑰),而且帶來更多的快感」(xi)。相同地,布希亞在2002年<虛擬與事件性>一文中更指出擬像、懷舊、與歷史的關係,布希亞式的歷史瞬間好似時間的化石,刻印失落的鄉愁印記,而擬像的符碼也沾上懷舊的惆悵。

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在《物體系》(The System of Object)中指出「古物」的象徵意義,它代表「時間的記號,又或是時間的文化標誌」(82)。懷舊歷史觀恰似布希亞式的古物,一個曾經存在過的先前年代,一種對於神話式源頭的探究,接近神聖且遙遠的母性懷念。知名亞裔理論家周蕾(Rey Chow)在其論文<懷舊新潮>(”Nostalgia of the New Wave”)中,亦提出懷舊追本溯源的慾望:

 

懷舊最重要的面向是這種回歸的慾望-亦即慾望重回到想像成原初統一的某種不同生活狀態。如此以來,懷舊不再是種戀附於具體體驗過以及時序上已成過往的情感。確實來說,懷舊是戀附於想像的完整的單一狀態、近於精神狂亂般的回憶方式出現 . . . 懷舊的對象,可以是人與人之間所謂無瑕的結合、情感和經驗現實上完美的交結、或是多重意義下的聚合狀態。這是種從未能完全達到的狀態、但以因此總是令人希冀與追求 . . . 原初聚合狀態是種伊甸園的完美狀態。對此狀態一廂情願的想像或不斷地作勢回歸,藉此以抗拒對人類悲劇性分化的深刻體認。(48-49

 

周蕾「原初聚合狀態」似乎暗喻王家衛對於母性文化的懷舊情懷,希冀重回前伊底帕斯與母親水乳交融的親密關係,懷舊的歷史成為尋找母性文化的追尋。在懷舊的過程中,藉由歷史的印記,重新撰寫並發掘原鄉的歷史痕跡。透過文明的碎片與記憶的片斷,根植於淺意識的母性幻想,是這「尋根」的歷史意念,觸動了一發不可收拾的懷舊情愫。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lloway68&aid=757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