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幻想/思
2007/02/13 16:48:08瀏覽648|回應0|推薦0

佛氏認為「幻想」的概念與「夢」的形成息息相關,大約發生在兒童二至三歲左右。「幻想」(fantasy)的希臘字根便是光,具有「再現自己」之隱喻,自佛氏之後,「幻想」更衍伸慾望之涵義,而這慾望通常不以真實面目現身,而透過扭曲變裝的夢中呈現。克莉絲特娃在「幻想與電影」(“Fantasy and Cinema”)中解釋佛氏「幻想」世界的兩種特性:

第一個特性是介於截然不同的幻想世界與感知世界 (perceptual reality)。幻想以持續且執著的邏輯觀,強化欲望的「精神現實」面(psychical reality),但此精神現實與物質的感知現實不能混為一談。第二個特性是幻想與多重欲力密不可分的關係,幻想形成複雜,兼有意識與無意識的兩種成份,既是壓抑,又是壓抑的復返,同時具有內在邏輯與敘事性。( 65)

佛氏的「幻想」與感知雖是不同的心理機制,但卻是以不同型態出現的相同欲力或是均與實現願望的夢境相關。然而克萊恩的「幻思」卻是與感知相關的「淺意識深層的心靈活動」;同時,它不只深入夢中,還廣佈於「嫉羨」、「貪婪」、「感恩」等情緒中。伊薩克特別指出克萊恩的「幻思」(phantasy)有別於白日夢、意識及壓抑等附屬於「幻想」(fantasy)之下的心理機制:「雖然淺意識幻想和白日夢有關,但卻不同於白日夢它們是一種發生於淺意識深層的心靈活動,伴隨著嬰兒期所經驗的每一種衝動」《嫉羨和感恩》321)。伊薩克認為克萊恩式的「幻思」係建構嬰兒與母親客體關係的主要論點。茱莉亞米謝兒(Julia Michell)也提出類似的看法:「克萊恩幻思的觀點來自於內在無中生有的幻想,除了說明直覺的潛意識想法之外,還細載與客體關係的感受,於其中創造了「幻思」的世界。嬰兒透過幻思的運作,以一種很原始的方式來思考自身與外在客體的關係」(The Selected Melanie Klein)。

在《嫉羨和感恩》一書中,克萊恩本人表示:「幻思以一種複雜的方式,在心智活動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腳色,表達所有客體關係的繁複情境」(251)。克萊恩從佛氏的「慾物」、「死亡欲力」、「夢」的論述出發,而發展出她以前伊底帕斯戀母情結為中心點的「幻思」客體理論。總而言之,佛氏認為「幻想」的主要原動力來自於回憶及夢境中的潛意識願望,而克萊恩的「幻思」則不僅僅是夢中的願望,更是與母親客體關係互動之下所產生的複雜行為及焦慮、貪婪、感恩等情緒;佛氏將心智運作機制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克萊恩則發展出「偏執-類分裂心理位置」及「憂鬱心理位置」兩種心理位置,透過「投射認同」的鏡射,看見幻思中的母親身影。(詳見附表一)

 

附表一

佛洛伊德式的「幻想」

克萊恩式的「幻思」

心智運作機制的三面向

ž  本我

ž  自我

ž  超我

兒童早期的兩種心理位置

ž  「偏執-類分裂心理位置」

ž  「憂鬱心理位置」

「幻想」的主要原動力來自於回憶及夢境中的潛意識願望

 

 

不僅僅是夢中的願望,更是與母親客體關係互動之下所產生的複雜行為及焦慮、貪婪、感恩等情緒

慾物

母親的身體(乳房)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lloway68&aid=74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