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1/18 09:39:10瀏覽3049|回應26|推薦45 | |
台灣一對杜姓夫婦以「父親氣喘病重無法工作」的藉口,把幾個孩子都推上街頭募款,結果孩子無法正常就學接受教育,反而因為在寒風中顫抖的可憐模樣,引得路人同情心大發,每日竟可募得數千元,月入甚為可觀,杜父因此買了一輛新車接送全家“上下班”。
酷媽想起有一次到柬埔寨去,辦完公事後就順便觀光,特別請了當地一位華裔子弟當導遊。後來發現每到一個景點,都會有一群穿著破爛、全身髒兮兮的小孩上來圍堵伸手,導遊在旁就大聲趕小孩走開,還再三叮嚀「千萬千萬不要給他們錢!」。 酷媽覺得奇怪,為什麼這樣狠心?導遊就解釋,這些小孩應該去上學的,可是他們嚐到伸手就能不勞而獲的甜頭,怎麼還會願意求知上進?而且今天要得到錢,明天不見得也有錢,那以後要怎麼生活?去偷去搶了嗎? 「小孩的父母不管嗎?」導遊說,這些孩子的父母教育水準很低,為求糊口都自顧不暇,小孩自己能吃飽還帶錢回來,他們的父母也不在意孩子上不上學了。換句話說,施捨金錢反而是害了他們。 杜姓夫婦正是利用公眾的同情心獲利,被犧牲的不只是他們的孩子,還有那麼多人善良的愛心。台灣法律竟不能對這種父母有任何制裁行動,孩子的權益保障在哪裡? 再看高雄張家羅倫佐三兄弟的情形,當初接獲七千多萬元捐款,不願在台就醫而選擇赴美,結果空等一年卻無功而返;還有台灣九二一地震、泰國海嘯賑災捐款,都爆出那麼多善款去向交待不清的後遺症。實在是辜負捐款人的一片心意。〈這三案,酷媽和家人都捐了不少,所以感觸良深。〉 雖然輿論呼籲政府應該儘快使台灣公益募款制度健全化,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得到應有的溫暖愛心與資源分配。問題是,當同情心一再被利用之後,讓社會愛心枯竭是誰的錯?我們又怎麼知道下一次的同情心大發時,是不是又被利用了?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