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7/23 10:34:59瀏覽2262|回應25|推薦52 | |
「日治」一詞,隱含親日、與非中兩重意義.第一,日本曾經合法統治台灣,是台灣的母國.第二,中華民國才是外來政權,潛台詞是去中國化. 所謂合「法」的依據,是指馬關條約.站在日本國的立場,清廷割讓台灣、澎湖、以及附屬島嶼,「日」本國殖民統「治」了五十年,不過,站在中華民國立場,毫無疑問,台灣是被日本佔「據」、竊「據」了五十年. 日本早年挾其船堅炮利肆意「進出」中華民國,但是站在中華民國立場則是日本「侵略」中華民國. 台灣、澎湖諸島是因為甲午戰爭清廷一戰而潰,被迫城下之盟,簽訂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日本在統治台灣、澎湖五十年四個月之後,吃了兩顆原子彈,被迫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告無條件投降,然後把台灣、澎湖等地歸還給大清帝國之繼承者的中華民國. 這是史實,無關意識型態. 中華民國跟日本國在一九五二年二月二十日簽有中日和約,正式名稱為「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簽約當時,大陸已經淪陷,中華民國全面退守台灣,所以和約的「適用範圍」,一度成為雙方最大爭議. 日本國政府主張該條約「應適用於現在中華民國政府控制下、『或』將來在其控制下之全部領土」;中華民國政府則主張其適用範圍應該包括中國大陸. 最後,中華民國政府在雙方「同意紀錄」,可以將「或」解釋為「及」,經日方接受而獲得解決。 於是,中日和約取代馬關條約,不論「或」、「及」,日本國政府承認台灣、澎湖諸島為中華民國「控制下的領土」,殆無疑義. 有人依據同盟國《對日和平條約》,俗稱舊金山和約或舊金山和平條約,質疑台灣地位未定,因為依據舊金山和約,日本只是放棄對台灣、澎湖諸島的權利主張,而沒有把台澎諸島移交給中華民國. 事實上中國當時有台北、北京兩個政府,雙方相持不下,因此都沒有被邀參與簽約,日本與簽約的同盟諸國同樣也沒有選邊站. 更重要的是,舊金山和約簽訂於1951年9月8日,預定生效日起則是1952年4月28日,中華民國政府委曲求全,不惜以德報怨,一方面固然是為了爭取戰敗的日本國「承認」戰勝的中華民國,再方面更是要舊金山和約正式生效之前搞定中日和約. 台灣地位未定論,其實是個幻想.即使有所未定,充其量也只是歸屬於中華民國、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爭議而已.台灣不曾是國際孤兒,更不會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小時候住在南部鄉下,聽長一輩的人提起光復之前,總是說「日本時代」,後來搬到台北,民間說詞依然,只有見諸文字,才有「日據」之說,由於史實確鑿,所以成為定論. 至於「日治」之說,應該是始於日本人李登輝.跟釣魚台是日本的一樣,李登輝是以日本為祖國. 到了陳水扁主政,「去中國化」已經落實到中小學教科書,「日治」不再是媚日,而是成為「去中國化」的圖騰.而所謂的「去中國化」,包括去除中國歷史文化,排斥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更重要的,否定中華民國國家認同. 2008年第二次政黨輪替,根據二手傳播,好不容易等到去年七月,馬英九才在國民黨中常會表示「當前教科書嚴重違憲,將積極處理、改正內容,把台灣史與中國史合併為本國史」云云. 不料最近中華民國教育部,居然不准中學歷史教科書使用「日據」,只准使用「日治」.教育部甚至認為「日治和日據的爭議,主要是史觀的差異,歷史學者對日據、日治兩派意見都有,教育部希望忠實呈現過去歷史,並寬容看待,避免政黨輪替而變來變去」. 教育部至少犯了三個不可原諒的錯誤:第一,中華民國的教育部必須忠於憲法,並且堅持國家立場,意見可以多元,國家意志只有一個.第二,政黨輪替的目的,就是要更正前朝所犯的錯誤.第三,教育部難道認為「日治」才是忠於史實? 至於馬英九的表態:「我從小到大都用日據,但不反對有人用日治」,清代著名學者龔自珍說過:「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馬英九先生,這不是中華民國總統該說的話.
後記:今天報載行政院昨晚核定『公文書統一使用「日據」,將通函中央及地方機關查照轉知所屬遵辦』,理由是「基於維護中華民國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
2013/07/23 19:24
Dear 灣 叔(Chiwanese):
特前來恭喜您所發表「英九之「治」,在此一「據」!」一文,已經登上聯合新聞網首頁,意見評論|部落客開講,歡迎有空前往觀看。^_^ 電小二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