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9/30 15:06:48瀏覽3991|回應2|推薦57 | |
◎《聖經英文摘錄》35 則彙整分享: ..... 2012. 09.29 略校整理 <原作者:佚名> 01.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用的酵粉〈酵母〉。」 ..... Matthew 16:6〈馬太福音~16 : 6〉 附按: 酵粉:據《聖經》所述,所以要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粉〈酵母〉,係因為獻素祭所用的聖餅依聖律不能加酵母。 故耶穌要求學生們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錯誤的教導:使用加酵粉之日常食用的鬆餅,被拿來作為獻素祭之神壇祭品。 你們知道分辨天上的氣色,卻不能分辨這時候的神蹟。 ..... Matthew 16:3b〈馬太福音~16 : 3b〉 附按: 天上的氣色:係指天候變化。據《聖經》所述,當時法利賽人聯合撒都該人刻意試驗耶穌,要求耶穌顯現神蹟供人觀賞。 不能分辨這時候的神蹟:耶穌指示人們應該重視神蹟背後代表的信仰意義,而非神蹟本身給予人們如魔術般的神奇景象。 入口的並不能污損人;出口的始能夠污損人。 ..... Matthew 15:11〈馬太福音~15 : 11〉 附按: 入口的:喻法利賽人和文人所重視生理衛生層次的「入口的」表面潔淨;若不潔淨會導致生理疾病,但不能在思想精神層次上污損道德與真理。 出口的:指思想精神層次上的言論與教導,使人們遠離污損道德與真理之行徑;耶穌的主張對導正人心之影響,大於生理衛生的表面潔淨層次。 若是瞎子領著瞎子,兩個人都要掉在坑洞裡。 ..... Matthew 15:14b〈馬太福音~15 : 14b〉 附按: 據《聖經》所述,瞎子領著瞎子:前者指眼盲的帶頭領導者,後者指被引領走路的盲人們。若民眾是一群盲目的瞎子,那麼帶頭的人就必須是明眼睿智的領導者。 否則,瞎子領著瞎子必然都要掉在坑洞裡。比如日本官方假簽約真占有不屬於他們所有的釣魚台屬島,就是玩命的瞎子政策;日本一群瞎子政客冒著引爆戰爭的危機,乃自掘墳墓之愚行也。 世界的末日到了,也要這樣做:天使要出來,從義人中把惡人區別出來。 ..... Matthew 13:49〈馬太福音.~13 : 49〉 附按: 據《聖經》所述,耶穌曾經講了「稗子的比喻」:「如稗子般假冒的『惡人』終要被區別出來,被丟棄到火爐裡.....」。因此強調要「從義人中把惡人區別出來」。 即使到了世界末日或末日審判,上帝或創世紀的神也會差遣天使揪出惡人來,審判他們毀滅人類世界的罪行。 《維基百科》: 「基督教末世論」(英語:Christian eschatology)指基督教關於末世的觀點。末世是《聖經》中提到的當今時代終結的時候,與耶穌再臨時(有時俗稱世界末日)的審判有關。 接上:對於末世,不同的基督宗教的理解是不同的。一般的主張認為,這與當今時代終結時候人類死亡和人死後居間時期的情況,其中也涉及基督再來時人類歷史的結束和人類永遠的命運。 天國像是一粒芥菜種籽,有的人拿去種在田裡。 ..... Matthew 13:31b〈馬太福音~13 : 31b〉 附按: 據《聖經》所述,耶穌宣教,把天國比做一粒芥菜種籽,冀圖引導信徒耐心培養宗教信仰的小小種籽,讓基督精神得以慢慢發揚光大。 話說天國像一粒微不足道的芥菜腫籽,卻可以長成一株大型茂盛的植物;可見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力量很偉大。 因為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綽綽有餘;凡沒有的,則連他所有的,也要從他手裡奪去。 ..... Matthew 13::12〈馬太福音~13 : :12〉 附按: 據《聖經》所述,此處耶穌係指誠敬認識上帝、真心順服天國的人,將會獲得更大賞賜與富裕有餘;不信上帝基督之真理者,即使擁有一些能力,也將被奪去而喪失。 其實,無論信仰那一個正統宗教,精神上都是富裕有餘的;並不是唯我教為獨尊,民眾非信我教不可~如此排他作法,與宗教博愛平等的精神大相逕庭。 耶穌答道︰「因為天國的奧祕,只教你們知道,但不教他們知道。」 ..... Matthew 13::11〈馬太福音~13 : :11〉 附按: 據《聖經》所述,耶穌曾經講了「撒種的比喻」:「Listen then to what the parable of the sower means.〈所以,你們當聽這個撒種的比喻..... 馬太福音 13:18〉」 佛教大乘派主張眾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比較沒有親疏遠近之分;基督教則「信我者得永生」,所以謂:「天國的奧祕,只教你們知道,但不教他們知道。」 所以我要告訴你們:「人類一切的罪和褻瀆的話,都可以得到赦免;惟獨褻瀆聖靈,終永不得赦免。」 ..... Matthew 12::31〈馬太福音~12 : :31〉 附按: 《維基百科》:「聖靈」(天主教譯為「聖神」)是傳統基督教所信三位一體神中的一個位格,其他兩個位格分別是聖父與聖子。在支持一位論的基督教派中,天父耶和華﹝天主教譯為雅威﹞才是「獨一的真神」,聖靈(聖神)是受差遣的。在《聖經》中,所指的無形、強大、神聖且有情感的靈(創世記 1:2;使徒行傳 2:18)。 《維基百科》關於「聖靈」總結之一:「應該知道聖靈是上帝,不可把聖靈的作用或聖靈的能力看成聖靈的本身,如此才能平衡的來認識聖靈,而不致淪為一意追求能力或者恩賜的狂熱主義者。」 據《聖經》所述,基督教或天主教相當重視聖靈,絕不容罪人褻瀆。至於其他宗教對於褻瀆神明的看法: 回教認為褻瀆神明是很嚴重的罪行;近年在巴基斯坦,有兩個商人就只因在對罵時脫口而出的一句褻瀆的話,被重判長期監禁 35 年。 佛教對褻瀆神佛者,雖有所謂妄造業障堕入地獄之說,唯仍以慈悲為懷,傾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 ..... Matthew 12::50〈馬太福音~12 : :50〉 附按: 反過來說:「凡不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不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當然,基督教或天主教應該不會有「非我族類」之想法。 佛教可能比較磊落大方些。佛教徒之間虔誠入門受教者以師徒相稱,一般信眾彼此以師兄弟姐妹互稱;而對於非信眾或其他宗教信仰者則予同等尊重,心裡仍然視同師兄弟姐妹。 壓傷的蘆葦,他不會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會吹熄。等他施行公理,就叫公理得勝。 ..... Matthew 12::20〈馬太福音~12 : 20〉 附按: 據《聖經》所述,此為馬太在 18-21 節中引用《以賽亞》四十二︰14 節的經文,一方面明示耶穌就是預言的先知,另方面述說耶穌的謙和與作為先知的天職,並強調公理最後終將得勝。 《以賽亞》42:1:「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扶持、所揀選,心裡所喜悅的,我已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 參考《當代人讀懂以賽亞書的三個要點》: http://www.tlc.org.tw/index.php/joomla-overview/meswin/407-2008-12-09-11-07-20 人比羊是何等貴重啊!所以在安息日作善事,這是可以的。 ..... Matthew 12::12〈馬太福音~12 : 12〉 附按: 《維基百科》:猶太教希伯來聖經正典《塔納赫》多次提及要遵守安息日;在新約聖經中安息日的目的與生活方式: 一、休息(路加福音23章:54-56節) 其中第四項「作善良的事情的日子」,指明只要是「在安息日作善事,這是可以的。」換言之,在安息日作善事,可以不受遵守安息日之前三項規範「休息;聚會;真理辯論」的影響。 《維基百科》:安息日(希伯來語:שַׁבָּת,含有「休息,停止,終止」的意思)是猶太教每週一日休息日,根據神的有關命令紀念神創世六日後休息的第七日。安息日在摩西獲得的十誡中有明確指出。 《維基百科》:猶太人每七天所守的安息日,按照猶太曆法,是從星期五日落起,到星期六日落止的。 《維基百科》:《出埃及記》記載,耶和華上帝透過十誡吩咐人們紀念上帝六日創造萬物的事蹟,並且與上帝一起休息的日子。 《維基百科》:猶太教視安息日為神聖的歡樂日子。而猶太律法規定,安息日為其曆法中最重要日子: 1. 它是聖經所記首個聖日,而上帝借終止創造之工來遵守它(創世記 2:1-3節)。 據《聖經》所述,《以賽亞書》記載:當耶和華上帝的新天新地降臨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要在安息日敬拜上帝..... 「我喜愛憐恤〈寬容〉,不喜愛祭祀〈獻祭〉。」你們若了解這話的含義,就不會將清白的當作有罪的。 ..... Matthew 12::7〈馬太福音~12 : 7〉 附按: 據《聖經》所述,耶穌舉出大衛在安息日進殿吃餅之例,並指這在他們眼中不不願提起的例外狀況〈exception〉,則來自天父的「憐恤」或「寬容」精神。 本文就猶太教或基督教言,似在表達兩層意義:一是天父是慈悲的,充滿「憐恤」或「寬容」世人精神;二是天父所喜愛的,是人們用虔誠的心去敬拜祂、服事祂,而非如法利賽人只注重祭祀的外在禮儀形式。 又《論語.八佾第三》:「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禮,告朔之禮。」〉似乎與基督「不喜愛祭祀」精神相反?其實孔子的本意也是重視祭祀精神〈告朔之禮﹞,而非祭禮形式;故兩者的真義殊途同歸。 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 ..... Matthew 11::29〈馬太福音~11 : 29〉 附按: 據《聖經》所述,耶穌鼓勵人們學習主的柔和謙卑,去負主的軛及學主的樣式,如此便能得享喜樂安息。此所以基督教宣導「信耶穌者得永生」之真義。 佛教、回教乃至儒家、道家等宗教或學說,亦無不以「謙卑、寬容、柔和」為博愛濟世之宗旨。《老子道德經》第廿二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 ..... Matthew 2::14〈路加福音~2 : 14〉 附按: 據《聖經》所述,此為耶穌即將誕生之時,天使為謙卑的牧羊人報佳音,與眾天兵齊唱讚美之歌,以贊頌救世主先知耶穌的降臨世間。 關於佛陀的誕生,也有類似贊頌的神跡~摘錄《無憂樹下誕生的佛陀》: 你將這些事,對聰明通達的人,就隱藏起來;對嬰孩般的人們,就顯示出來。 ..... Matthew 11::25〈馬太福音~11 : 25〉 附按: 據《聖經》所述,本節係耶穌藉著對天父的禱告,來教導祂的純樸信徒。 宗教家多不希望民眾憑恃聰明才智大膽質疑信仰上天的力量。所以耶穌指出聰明固執而自視甚高的法利賽人,不值得開示真理;反而真誠單純如幼兒的門徒,可以睜開靈眼、靈耳,親眼得見聞先知的真理與智慧。 附錄《老子道德經》19 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因為掩蓋的事,沒有不被曝露出來的;隱藏的事,也沒有不被人知道的。 ..... Matthew 10::26b〈馬太福音~10 : 26b〉 附按: 據《聖經》所述,本節係耶穌勉勵其門徒的話,希望他們不要因將眼前的阻礙而退卻;並指出宣揚福音可以打開人們心靈之窗,一切隱藏的事如虛偽的法利賽人,也要攤在眾人眼前來檢驗。 做惡事無論如何隱藏,遲早終必曝光而致身敗名裂。故俗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典出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我差你們去,如同讓羔羊進入狼群中。所以,你們要像蛇般靈巧,像鴿子般純潔、馴良。 ..... Matthew 10::16〈馬太福音~10 : 16〉 附按: 據《聖經》所述,耶穌除了賜予門徒必要裝備外,也提醒他們來自另一方敵對的壓力和迫害〈如邪惡的撒旦力量〉,切勿輕忽隨時要吞吃羊群的餓狼。 按「羊入狼群」類似成語,如中國「羊入虎群」典故。後者典出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邵九娘》:「竊意羊入虎群,狼藉已不堪矣。」 你們白白的得來,也要白白的捨去。 類似意譯格言: ..... Matthew 10::8b〈馬太福音~10 : 8b〉 附按: 據《聖經》所述,耶穌賜給門徒有醫病〈(healing〉、復活〈reliving〉、潔淨〈cleansing〉和趕鬼〈driving out demons〉的權力,目的要他們傳播福音。門徒所被賦予的權力,旨在證明福音來自宇宙的主宰上帝;上帝讓他們白白的獲得福音庇佑,所以也要白白的傳佈施捨大眾。 引錄某基督教會解經語錄:「亞當犯罪,罪進入了世界,人與神隔絕〈原罪〉。主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勝過仇敵,奪回陰間死亡權柄,掌權作王,使人與神和好,這就是〝救恩〞。不是因人的好行為,也不管人信或不信,乃是神所賜的恩典,所以稱為〝白白恩典〞。」 於是祂〈耶穌〉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而做工的人少。」 ..... Matthew 09::37〈馬太福音~09 : 37〉 附按: 據《聖經》所述,此係耶穌差派十二使徒〈apostles〉前的諭示。主要指明傳道工作需要多人參與,希望門徒體會這層需求,並將它放在禱告中記念,願他們成為器皿,而能被差派〈sent out〉到工場〈harvest field〉去收穫。另外,「收割莊稼」是指最後的審判;因此,當體會主將再臨時,領人悔改的呼召也更迫切了。 此正所謂「張口吃飯的人多,而揮汗種田的人少。」!今日台灣的教育學術界、宗教文化界及慈善事業等,不也是需要更多默默奉獻心力的做工者或種田者麼?〈默默奉獻心力的做工者或種田者,如慈濟、法鼓山、佛光山、中台禪寺等佛教志工團體。其他宗教亦有熱心公益志工團體。〉 當鬼被趕出去,啞吧就能說出話來。 ..... Matthew 09::33a〈馬太福音~09 : 33a〉 附按: 據《聖經》所述,一位被鬼附的啞吧被人帶到耶穌跟前祈求神蹟治療,耶穌以憐憫心喝斥那鬼,把它從啞吧體內逐出來。這件神蹟在當時民間曾引發驚奇;嫉妒的法利賽人就說他是靠鬼王來驅鬼。 引錄《維基百科》: 神蹟或者奇蹟來自於希臘語dy′na·mis,英語中常翻譯為「miracle」,字面意思是「力量」,也有能力、異能的意思,是指無法用人們的常識所解釋的而歸於神的作為的一些現象,也就是來自超然力量的作為。 在基督教聖典聖經中,記載了很多的神蹟,四福音書中記載了耶穌所施行的 35 個神蹟;除了預言,律法,歷史和詩歌之外,舊約聖經有相當篇幅記載上主耶和華為他的子民以色列人所行的神蹟,或者他藉助先知/先見所行的神蹟。這裡的很多記載都是超自然現象,是無法用常識和科學來解釋。 有些基督徒,包括一些神職人員,懷疑聖經提到的奇蹟並不是事實。比方說,聖經在出埃及記 3:1-5 談到燃燒的荊棘叢。 幾乎每個宗教都有其獨特神蹟故事,而無論這些神蹟是否真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藉以闡述宗教的精神,特別是博愛濟世、憐憫寬容、布施大眾等。至於治病驅魔,只是精神層次的慰留與巧合罷;姑妄言之姑妄聽之,無須迷信,有病仍須循正常醫療管道求治之。 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因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就漏出來,連皮袋也朽壞了。 ..... Matthew 09::17a〈馬太福音~09 : 17a〉 附按: 據《聖經》所述,耶穌指摘法利賽人的謬論:「以新酒比喻上帝國的新精神;舊酒囊暗斥法利賽人所維護的律例。」 引錄知識+網友 0328 君解答: 耶穌聽見,就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 ..... Matthew 09::12〈馬太福音~09 : 12〉 附按: 據《聖經》所述,被耶穌指名稱為偽善的法利賽人,依然昏茫、暴躁,一見耶穌和稅吏、罪人同坐席,就故意找碴。 引錄林潔美牧師語錄:「主耶穌用這句話來表明,祂目前的身分是憐憫病人,要醫治病人的『醫生』,而不是審判犯人的法官。換句話說,在這恩典的時代,主對待我們的方式,不是根據公義律法的審判,乃是根據憐憫慈愛的恩典。」 按,本節的反面說法:「不康健的人需要看醫生;沒有病的人用不著無病呻吟。」換言之,心理方面的撫慰治療交給宗教;生理方面的病痛,仍須要看醫生。宗教的精神治療是有益無害的,只有邪惡的教派才會誇張神蹟與狂人神格化。 鬼就央求耶穌說:「若把我們趕出去,就打發我們進入豬群吧!」 ..... Matthew 08::31〈馬太福音~08 : 31〉 附按: 據《聖經》所述,耶穌來到加大拉,這是他第一次到外邦人的居留地。依據利未記 (Leviticus〉十一:7 所述豬為不潔,因此猶太人不吃豬肉;只有外邦人才飼養。 按,豬群是受到驚嚇狂奔投海,與耶穌施法驅魔無直接關係;但加大拉居民駭異,而要求耶穌離境。此節重點不在驅鬼神蹟,而在承認邪靈病魔存在人心,必須勤於拂拭以維護康健的身心。 耶穌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 ..... Matthew 08::20〈馬太福音~08 : 20〉 附按: 據《聖經》所述,這是耶穌回答一位要跟隨主的文士之對話。對照路加二:7 記載耶穌出生於馬槽的窘況,當更能體會。 引錄網路佚名基督教友的言論: 事實上,捨身慈悲愛世人的宗教家、各宗教信徒等廣義人間菩薩,他們對顛沛流離的人生旅程都能甘之如飴;他們以天為窗,以地為床,以大自然為屋,則居無定所,生活樸素不貪圖享受,乃理所當然耳。 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 ..... Matthew 07::24〈馬太福音~07 : 24〉 附按: 據《聖經》所述,其下文是「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馬太福音~07 : 26〉 聽見耶穌那些話?引錄 khchurch 在天空部落發表《根基立在磐石上》2010-1-31 於 08:51:15: 1. 作一個行道的人: 2. 相信順服帶來祝福: 3. 不再為不順服找藉口: 4. 不再相信不順服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無論任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 Matthew 07::12〈馬太福音~07 : 12〉 附按: 據《聖經》所述,此為耶穌總結為人處事的方針或黃金律。基督教認為這項教導,較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更積極而具利他精。神。個人觀點:對照兩者之積極利他精神甚相似,實際並無差異。 《論語.顏淵第十二》:「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再對照佛家菩薩畏因不畏果,主張「今生種什麼因,來世結什麼果」的精神,與基督教的利他及儒家的恕道精神,均無二致也。 引錄格言:「Treat other people as you hope they will treat you. 〈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你就該如何對待別人。〉」 ..... Aesop(古希臘寓言家~伊索) 為甚麼只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 Matthew 07::3〈馬太福音~07 : 3〉 附按: 據《聖經》所述,耶穌對使徒及眾人教化時,點出世人多「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直指這是人性天生的弱點,必須要學習反省改善。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試問:我們想要作嚴以律己的謙讓君子?還是作嚴以律人的自私小人呢?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人論斷。 ..... Matthew 07::1〈馬太福音~07 : 1〉 附按: 據《聖經》所述,耶穌談到議論他人的問題,因為祂知道人們「嚴以律人」的毛病~指出不該隨意斷定他人的過犯;否則用什麼量器趣衡量別人,別人也必同樣以此回敬。 後漢.崔瑗《座右銘》節錄:「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 《弟子規.汎愛眾》節錄:「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 赦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也免了人們的債。 ..... Matthew 06::12〈馬太福音~06 : 12〉 附按: 引錄〈馬太福音~06 : 14〉:「你們饒恕他人的過犯,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他人的過犯,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 引錄格言俗諺:「責怪別人的同時,是否先反省自己該做的都做了嗎?請善待自己,不是要求別人進步,而是努力讓自己成長進步。」 所謂「免了人們的債」、「饒恕他人的過犯」或「原諒他人的過失」,所指都是人們容易犯的不太嚴重的過錯。親人、朋友之間,尤其要互相原諒對方,學習人生成長之道。 你行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 ..... Matthew 06::3〈馬太福音~06 : 3〉 附按: 據《聖經》所述,耶穌在此節指出人們施捨的動機,不要像偽善者只求讓人看見以便得讚賞,而要除去救濟他人的自我膨脹意識。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孟子》:「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為善不欲人知」,本是一種行諸四海而皆準的美德。施捨行善是不起心動而做的,它是自然而然的善行。若被動被人發掘表揚,也無妨自然面對淡然處之。 因為他叫日頭升起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 Matthew 05::45b〈馬太福音~05 : 45b〉 附按: 據《聖經》所述,耶穌在此舉例來教導群眾認識上帝的慈愛,祂恩澤廣被雨露均霑,不分好人、歹人,義人或不義之人,如同父母般公平慈愛所有子女。 引錄《學佛餘言》:佛家的慈悲,舉四點:a. 發無緣慈,運同體悲。b. 觀一切法空而不捨離眾生。c. 犠牲小我以成就大我。d. 萬物一體之仁,其在斯乎? 引錄《學佛餘言》:儒家的仁愛,舉三點:a. 愛有親等,老我老以及人之老,幼我幼以及人之幼;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主要是在推及。b. 博施濟眾,堯舜其猶病諸!c. 萬物一體之仁,猶未敢躐等而幾。 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 Matthew 05::38〈馬太福音~05 : 38〉 附按: 此節接下句是:「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此處惡人指兇悍無理的惡吏粗人;若是十惡不赦的兇犯,只有律法制裁。 據《聖經》所述,耶穌首先提出源自舊約所列的相關律法條文, 闡明其精神,讓徒眾明白應以克制取代報復,而非以暴制暴。所以《聖經》有云:「你要愛你的仇敵。」 佛教主張「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汎愛眾生的,所以類似「以德報怨」精神,與「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有觀念上的歧異。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唯《老子道德經》一書出自跨朝代多人手筆所撰,故其「報怨以德」與他章略矛盾。 《論語.憲問篇》:「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確較符合人性。 《新唐書.婁師德傳》:「其弟守代州,辭之官,教之耐事。弟曰:『有人唾面,潔之乃已。』師德曰:『未也,潔之,是違其怒,正使自幹耳。』」 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鹹呢? ..... Matthew 05::13a〈馬太福音~05 : 13a〉 附按: 據《聖經》所述,此節接下句是:「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就是闡明「鹽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鹹呢?」的深層哲理。 耶穌飲用該比喻來訓誡門徒:適量的鹽不僅有爽口的鹹味,且有調和與增味的效果。此係耶穌希望門徒身處人群中,能散發引導世人信仰的特質。 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 ..... Matthew 05::15〈馬太福音~05 : 15〉 附按: 據《聖經》所述,耶穌比喻一盞燈若被放在斗底下隱藏起來,就如同上節「失了鹹味的鹽」,只有浪費其普照的功能;反之,若放在高處〈燈臺上〉,燈的四周便得到光明。 這節是聖經英文中,個人最喜愛的人生格言之一。它可以當一生的座右銘:「謙卑施捨分享」~「我們是要作只點亮自己的短暫火花?還是要作能照亮一群人的長久明燈?」 ◎補註:引錄《維基百科》相關資訊~ ◎《新約聖經》目錄: 1-4:四福音書 〈註1:新約各卷名稱 - 左側為新教譯名、右側為天主教譯名。 ◎《新約聖經》正典四福音書: 1. 馬太福音(瑪竇福音) 聖經正典和各卷〈維基分享〉 = = = = = = = = = = = =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