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10 13:38:35瀏覽23173|回應14|推薦115 | |
◎《歸去來辭》並序/本文及譯文:2014/01.10 ~作者/晉.陶淵明;試譯/雁南飛 ◎前言: 一、《維基》:名潛,或名淵明。一說晉世名淵明,字元亮,入劉宋後改名潛。唐人避唐高祖諱,稱陶深明或陶泉明。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先生(陶徵士誄)。 又:潯陽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晉代文學家。以清新自然的詩文著稱於世。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又:陶淵明有五子陶儼、陶俟、陶份、陶佚、陶佟。陶淵明曾於《責子詩》感嘆:「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念梨與栗。」 二、《歸去來辭》原題《歸去來兮》。一般稱《歸去來辭》,簡稱《歸去來》,或全名《歸去來兮辭》。是文收錄於《陶淵明集》。 〔引錄〕~佩謙先生〈傳統中國文學編輯,高雄應用科大講師〉在所作《《歸去來辭》的分身——蘇軾檃括《歸去來辭》》云: 1.「晉.陶淵明《歸去來辭》對克服生命的異化及回歸生命原鄉的深刻關懷,令人沉吟,故千百年來流傳不衰。」 2.「《歸去來辭》的分身,是蘇軾一首鮮為人知的曲子:《哨遍.檃括<歸去來辭>》。...『檃括』是依據某種文體的內容、詞句,改寫成另一種體裁的意思。因此我們可將蘇軾的《哨遍.檃括<歸去來辭>》,視作是陶淵明《歸去來辭》的改寫版。」 三、《歸去來辭》成於晉.義羲元年〈公元 405 年〉;而《桃花源記》成於晉.永初二年〈公元 421 年〉。 四、後世知名文人對陶潛推崇備至。宋.蘇軾《跋退之送李願序》:「歐陽文忠公嘗謂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已。余亦以謂唐無文章,惟韓退之《送李願歸盤谷》一篇而已。平生願效此作一篇,每執筆輒罷,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獨步。』」 五、五柳先生陶淵明在當代文人中出類拔萃,唯不擅官場逢迎應對,終其一生數度入仕,官職始終不出縣令、長吏等小官,故嘗謂「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後為不恥官場陋習,慨然罷官歸田者效尤。 《晉書.陶潛傳》:「.... 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 一、生生所資,未見其術:前一「生」字係動詞;謂維持生計。後一「生」字係名詞;謂生活、生存。生生所資,指維持生計所需的生活物資。未見其術,言未有解決問題之辦法。 二、脫然有懷:脫然,舒展貌。有懷,謂有所感悟、頓解、牽懷或起念。 唐.韓愈《答張籍書》:「今乃大得所圖,脫然若沉去體,灑然若執熱者之濯清風也。」 三、遠役:遠調他邑任職;指離鄉逾數百里之地區。古之任官或徭役動輒數百里,若軍士戍守邊疆甚至上千里之遙。 四、矯厲:亦作矯勵,有數義。此處謂矯情克制欲望、矯揉造作,與另義矯情厲色同負面名詞。後世引申為勉力磨鍊效尤之正面名詞。 《宋史.列傳第七十三》:「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 五、口腹自役:指出仕為吏,為圖個口腹之飽足而驅役自己。 六、情在駿奔:言念及手足之情,慟心焦急如駿馬奔馳。或謂此係作者陶淵明以處理亡妹後事為辭官之托詞,併參。 我家世代務農,是窮苦的貧農階級,辛勞耕種了幾分田地,還不夠一家子自給自足。 孩子養了滿屋子,米缸裡空空常無存糧。維持生計所需的生活物資,都沒辦法解決。 親友多勸我出來謀個小官職缺,我聽了渾身舒展怦然心動,遂起了入仕想法,卻苦於找不著門路。 碰巧有機會出外見世面,正逢劉裕勤王與經略四方的大事,各地州郡長官也都以愛才為德澤號召; 家叔因不忍見我貧困潦倒,就力薦我出任各地小縣的縣官。 當時戰亂未平,天下局勢猶未安定,心裡惦怕著被調派到遠地。 又因彭澤離家才百里之距,公田的收入已足敷我釀酒之用,所以我就毛遂自薦請命派駐彭澤官職。 可到職沒多久,我就思戀故鄉田園,起了辭官歸里的念頭。 為什麼呢?只因我本性率真,崇尚自然;而做官這檔子事,不是勉強矯揉造作能做得到的。 饑寒交煎雖然迫切,而官場逢迎違背心意做事,更是難以忍受的痛苦煎熬。 以往雖然也曾從仕,但那只是為了圖個口腹之飽足而驅役自己。 於是乎我內心惆悵而激動,想起歸隱山林的平生志願,深感羞愧不己。 唯還是思量拖到公田秋收之後,再連夜打包行裝離職。 可是不久忽聞嫁到武昌程家的妹妹過世,我心情慟急,盼著馬上奔去為妹料理後事,就自行辭官離職。 從是歲仲秋八月至冬天,在職共八十餘日。 因辭官是順隨本性心意,就將這篇辭題名曰《歸去來兮》。 文成時間,在乙巳年十一月。〈按:晉安帝義羲元年十一月~公元 405 年〉 遨遊紅塵,笑看人生,瀟灑走一回!〈臉書分享〉 ◎無門和尚《頌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 = = = = = = = = = = = 一、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二、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童僕歡迎,稚子候門。 三、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 四、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 一、今是昨非:成語。典源即出《歸去來兮》〈《歸去來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二、征夫:本指戍守在邊境的軍士或徭役;此處泛指行旅路人。 《詩經.小雅.何草不黃》:「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獨為匪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三、熹微:天色微明貌;言天將亮而未亮貌。亦即天剛破曉時的朦朧曙色。 唐.杜甫《甘林詩》:「晨光映遠岫,夕露見日晞。遲暮少寢食,清曠喜荆扉。」 四、乃瞻衡宇:瞻,《說文》:「臨視也。」亦解作觀望、盼望。衡,同橫;指橫木為門。衡宇,喻只有以橫木為大門的簡陋房屋。 五、載欣載奔:形容一面不勝歡喜,一面加速奔走貌。略微近似成語:載歌載舞。 六、策扶老以流憩:策,扶也。扶老,古代拄杖〈手杖〉之別名。流憩,隨興漫步歇息。 七、雲無心以出岫:岫,本義指山穴;亦泛指山巒。雲無心以出岫,謂雲氣漫不經意地飄出山巒。 八、息交以絕遊:息交以絕遊,指斷絕與世俗交游的應酬往來。〈按:並非與親友完全斷絕往來〉 九、帝鄉:有多義:1. 帝都、國都。2. 天子之故鄉。3. 天帝或神仙居住之地方。 《後漢書.卷二十二.劉隆傳》:「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田宅踰制,不可為準。」 按:此處作帝都與仙境併解。若作帝都解,指到帝都榮升高官;若作仙境解,指神仙長生不老之境界。 一、 回老家吧!田園都快要荒蕪了,為蝦米〈訂正:為什麼〉還不回去呢? 既然自認自己的心志被形體所驅役,又何必惆悵徘徊而獨自傷悲呢? 既然覺悟到以往錯了的已不可挽救,但知道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追回。 曾走入人生迷途大概還不太遠,我已豁然覺悟今天做的正確,而昨天過的錯誤。 小舟輕快地飄盪搖曳前行,陣陣清風徐來,吹動著衣裳。 我向行人打聽前面的路途,抱怨晨光還是這麼懵懂迷離,怎不早些兒天亮! 二、 終於盼著家鄉的簡陋屋子,我歡喜地拔腳奔往家門。 童僕喜洋洋前來迎接,幼兒們倚靠著家門恭候。 庭院的小路長滿荒草,欣慰前所種的松菊依然挺秀保存。 我歡喜牽著孩子入屋內,廳堂裡堆著盛滿樽的好酒。 拿起酒壺捧著酒杯獨自斟飲,閒賞著庭院裡扶疏的樹木使我笑開顏。 我倚靠著南窗遠眺,藉以寄託自己遺世獨立的傲然情操;看到所居陋室雖狹窄,卻使我喜樂安詳。 每日到庭園裡散心樂趣盈然,院子雖有一扇門兒,卻是經常關閉著。 輕鬆拄著手杖漫步庭園,悠閑地隨興休憩或站立,不時地抬起頭來遠望著天邊。 雲氣漫不經意地飄出山巒,鳥兒飛累了也倦鳥知返。 太陽下山光線漸暗了,我還撫弄著孤松而流連忘返。 三、 回老家吧!我要斷絕與世俗交游的應酬往來。 既然世俗與我不搭調,我又何必出去拋頭露面追求什麼? 和親戚間聊體貼話題,教人心情歡愉;或隨興彈琴讀書,也可藉以消愁解悶兒。 農家告訴我春天來了,我將去西邊的田畝去耕種。 就駕著小斗蓬的農車,或划著一葉扁舟... 沿著幽谷曲折水路溯溪上行;或經過崎嶇山路尋覓水源。 樹木蓊鬱,欣欣向榮,泉水也開始涓涓奔流。 我不禁讚歎大自然生生不息,也感慨我的一生將要謝幕。 四、 罷了!把肉體寄託在宇宙間還能有多少時日? 何不放下順天自然安排生命去留?又何苦對自己未來惶恐不安? 高官厚祿不是我所企求的,尋覓帝都或仙境,都是不可期待的。 但盼著良辰吉日,我獨個兒優遊山水,有時拄著手杖前往田邊去插秧除草。 有時攀登東面的高崗上引吭長嘯,或依偎著清溪潺流吟唱詩歌。 姑且隨著大自然的變化愉快走完生命的旅程吧。這樣樂天知命的悠遊生活,我還有什麼好猶豫呢! 頤和園長廊的蘇式彩畫:桃花源〈維基分享〉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