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9/23 22:28:28瀏覽1268|回應0|推薦18 | |
天壇,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壇域北呈圓形,為“祈谷壇”,用於春季祈禱豐年;南為方形,即“圜丘壇”,用於冬至日祭天。天壇被兩重壇牆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形似「回」字。南北壇結合,寓意為“天圓地方”。在沒有科技的時代,中國古代天文學,史前史後,歷代諸侯觀天探星,測出真實規律與證據。“祭天”與“祈谷”,顧名思義,皇帝祈求五谷豐收,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南北兩壇,以一條巨大的磚高甬道,即丹陛橋相連,也是天壇建築主軸線。東側有宰牲亭、神廚、神庫等;西側有齋宮, 即舉行祭天大典前皇帝進行齋戎的場所。壇內主要建議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回音壁、七星石、望燈等。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仍現存錦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祭祀建築群;公園面積大約紫禁城的四倍。 從東門起,七十二長廊是市民聚集的地方。老人家,悠哉悠哉的生活,相聚與交流,從一個早晨到午後,他們在長廊活動,下棋、玩牌,彼此切磋。
建築構造是“方”、是“長”或是“圓”,呈現不一樣的感觀與時尚美學。古人在幾何學的原理上,達到高水準的手段,構造出美輪美奐的建築物。個人覺得,圓形的構造,頗為顯著及獨特。 華麗的圖案,壯觀雄偉的建築。古人造屋的手法高超,不用一根釘的建築物,也能抵擋百年來的風雨吹打,聳立依舊。遠望三重藍琉璃瓦的祈年殿,矗立在三層的祈谷壇上,格外迷人,稱得上世界十大不可思議的寺廟。五百年前,以圓形作為構造,已是高超。加上建築的卡榫原理,古人在構想上,是如此細膩與精準。不用大樑和長檁,內部結構僅用楠木柱與枋桷相互銜接支撐屋頂。殿內有楠木柱二十八根,各皆有意義的象征。無論是殿內的大理石地板、蟠龍藻井殿頂、四周彩繪龍;還是外觀的圓形屋檐、攢尖頂、寶頂鎏金,都顯得十分富麗堂皇與宏偉。祈年殿,是天壇最早的建築物,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原名為大祈殿、大享殿;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繕後,改為此名。 皇乾殿,於祈谷壇的北側, 從三座琉璃門通往。藍琉璃瓦廡頂、崇基石欄、殿前設月臺,月臺前方和左右陛各八級。皇乾殿,是平時供奉祈谷壇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該殿初建於明永樂十八年,為五間廡殿頂的大殿。檐下懸掛“皇乾殿”匾額,為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御筆。 從祈年殿一路往南走,踏出祈年門,走上丹陛橋,通過“成貞門”,必經“皇穹宇”及“回音壁”,後終抵達圜丘壇。這一趟天壇旅,卯足全力,東西南北各角落一探究竟。天壇公園非常寬闊,各式松柏古樹蒼翠參天環繞,氣勢宏大、肅穆與寧靜的氛圍。徐風飄盪,松柏婆娑,空氣冷得有點刺骨。畢竟,這裡是皇帝祭天的場所,地方縱然有氣派、排場絕對浩蕩盛大、澎湃洶湧的場面。
皇穹宇,祭天時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這裡。它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是圜丘壇天庫的正殿。十七年(1538年)改稱皇穹宇。殿正中有漢白玉雕花的圓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正殿東西各有配殿,分別供奉日月星辰和雲雨雷電等諸神牌位。 回音壁,是天庫的圓形圍牆,環繞皇穹宇,呈弧形。因牆體堅硬光滑,是聲波的良好反射體,又因圓周曲率精確,聲波可沿牆內面連續反射,向前傳播。古人的聲學原理,可以從一道牆開始,絕對高超。如兩人分立於東、西配殿厚回音壁下,面被輕聲對話,雙方就能清澈聽到,一呼一一回一答,妙趣橫生。如果,去了天壇公園,不妨也到這裡嘗試。 圜丘壇,每年冬至在台上舉行“祀天大典”,俗稱祭天台。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壇平面呈圓形,共分三層,皆設漢白玉欄板。圜丘壇的欄板望柱和台階數等,均採用9和9的倍數,以應“九重天”。通過對“九”的反覆運用,以強調天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上層中心為一塊圓石 在圜丘西南設有“望燈”,明清是為三座,1914年袁世凱祭天時伐倒兩根,現僅存其一。大典於黎明前開始,屆時“望燈”高懸欄頭,以警示全壇莊重嚴肅。除此之外,圜丘壇東西欞星門外各設鐵製鐐鑪兩座,用於焚化祭祀“從位”陳設供品。還有綠琉璃、圓筒形的燔柴爐,東西南面各出台階九級。燔柴爐,是舉行冬至祭天大典望燎儀時焚燒祭祀正位供奉物用的。
天壇,傑作的古建築,獨特的壇廟園林景觀,結合中古代建築學、聲學、天文、樂舞等元素。明清歷代皇帝的祭壇,也是多年來祭祀文化的結晶。1998年,天壇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