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馬總統改革「兵役制度」的目的
2008/08/20 15:16:00瀏覽603|回應0|推薦2

  馬總統的推動全募兵制,是去年九月二日在高雄,黃復興黨部(國民黨退伍軍人黨部)為他所舉辦的造勢大會上提出的,當時馬先生演說的題目是..「打造精銳新國軍  確保台海無戰事」。其內容共有十點,從國家安全的困擾、國防的願景與目標,精銳新國軍、推動全募兵制、重塑精神戰力、編配國防預算、完備軍購機制、到以實力作後盾推動兩岸和平、並宣言絕不發展核武及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其中第五點就是推動全募兵制,其說明有以下三項..

1.      四至六年完成全募兵制逐年擴大募兵比例,期於四至六年內完成全志願役,以募素質高、意願強的適齡人力,建構專業優質的新國軍。士兵最低薪資保証為勞基法基本薪資加倍給付,地面作戰部隊之士官兵儘量在地化。

2.      義務役平時歸零,戰時全面動員,修法使役齡國民僅接受累計三個月的寒暑訓軍事教育(男性採義務役、女性採志願役),結訓後取得後備軍人資格,戰時動員編成後備之地面作戰部隊運用。

3.      重整退撫機制,推動退伍軍人就業、就養、就學、創業等服務,讓我們的軍人從入營到退伍,都有完善的生涯規劃,無需為退伍後的生活憂心,我們要推動類似美國蒙哥馬利 GI 法案,讓退除役軍人在就醫、就養、就學等各方面都享有資金資助,同時鼓勵軍人除軍事專業外,並在服役期間取得民間專長証照,於離開軍中時,能迅速融入社會。另透過創業基金輔導創業,繼續貢獻所長。 

   從以上的文字看來毫無疑問的,推動全募兵制的目的是在打造精銳新國軍

   今年三月二十日馬先生當選了,五月二十日正式為了中華民國的總統,到了七月二十九日馬總統參加「二○○八全球玉山高峰論壇暨台灣玉山科技協會年會」,致詞時表示,政府為了培植更多的高科技人才,除了將持續推動「創新產學研發菁英培育計畫」外,也將在四到六年內推動「全募兵制」,透過兵役制度改善,讓更多年輕人在畢業後直接進入產業界,提升台灣競爭力。他認為大學畢業生只需要進行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就可以投入產業界。馬總統指出,現在的國軍,百分之六十是募兵,百分之四十是徵兵,未來會逐漸減少徵兵,成為全募兵制,主要原因是為了因應產業的發展。

 

       馬總統並表示他的全募兵制,是肇因於曾經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告訴他,台灣學資訊、電子、通訊的大學生,當了兩年兵後,學了四年,忘了一半,留下的一半也過時了,這話說得坦率而實在。因此他希望透過兵役制度改善,讓更多年輕人在畢業後直接進產業界,提升台灣競爭力。

 

    所以馬總統推動全募兵制真正的動機與目的,並不全是為了打造精銳新國軍,更重要的是為了提升台灣競爭力。而二者之間顯然馬總統是徧重於提升台灣的競爭力的。說得更清楚一點馬總統是認同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之言,認為在我國行之有年的徵兵制是有礙青年人的學業與事業的連貫性的,是不利於國家競爭力的,因此為了青年人(役男)的福祉和國家的競爭力,要將徵兵制改為募兵制。其主要的重點其實就在義務役的士兵改為志願役的士兵而已,因為幾十年下來我國兵役制度中的義務役實際上可說只存留士兵階級中而已(除了還有少量的預備軍官)。所以較精確的說馬總統的推動全募兵制,就是將「義務役士兵」改由「志願役士兵」而已。不過事實上召募「志願役士兵」並不是什麼「改革進步」的事,更不是馬總統的創見。

事實上「召募志願兵」是陳水扁從民國九十二年開始施行的兵役政策,表面上是陳水扁要實施軍隊國家化,精實國軍戰力等等的理由。依陳水扁言行不一的行事風格而言,「召募志願兵」的動機與目的必然是另有原因的,研判其主要的原因可能仍在於「役男」過剩的老問題。近十幾年來在兵役制度上的變革,不論是役期的縮短,替代役的實施,召募志願役士兵,乃至於開放役男出國留學等等的措施,其真正的原因都是為了解決兵源過剩的問題。都屬於對兵役制度的「沉痾」所下的「針砭」之計。是為「役男」所作的服務性措施。而陳水扁骨子裡還有另一層的意義那就是「討好」年青人以爭取選票。至於國家安全、國防力量等完全不在陳水扁考慮之中,事實上陳水扁運氣好他可以根本不必顧慮國軍戰力的強弱問題,因為從2000年到2008年,中共為了北京奧運,不可能對台灣有任何動作的,陳水扁因而在「改革兵役制度」上有其「發揮」的空間。

而今2008 北京奧運即將結束,中共將展開另一個新局面,解決「台灣問題」將會是其必選的新任務,而已經唱了三十年的老調子「和平統一」,會不會產生變化,是馬總統必須加強注意的問題。所以國家安全與國防力量就成了馬總統必須格外重視的核心問題,對馬總統的重要性將遠超於國家競爭力的。在這種情況下馬總統是不能走「陳規馬隨」的路線的。

馬總統如果要改革兵役制度必須以新思維出發,選擇正確的目的,運用正確的方法,才能達到正確的目標的。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brahamYin&aid=2146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