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馬總統改革「兵役制度」的戰爭思維
2008/08/14 11:32:01瀏覽493|回應0|推薦0

  馬總統對我國現行兵役制度要進行改革,是值得推崇和贊同的事,然而就國防安全與人民權益的問題而言,馬總統與國防部在擬定政策時併同研究的。在目前經由國防部對媒體所發佈的消息來看,馬總統是徧重於人民權益而忽略了國防安全。在四到六年內完成全募兵制,到民國一○二年全國的「役男」都不用服「兵役」了,對人民權益言無疑是一大好事,誠如馬總統說的還可提升國家的競爭力。但是新的制度對國防安全的影響如何?對國軍戰力的影響又如何?似乎國防部都還沒作過完善的評估,或許接下來國防部會作,而且會作出有利的評估結果,屆時馬總統會被推崇為英明偉大的軍事家也不一定。因此在現階段先行檢視一下馬總統的「戰爭思維」是有必要的,畢竟當前馬總統是眾所周知的法學博士,是法學專家還並不是軍事家。其所陳現的軍事思想、戰爭思維是來自他的「軍事幕僚」,所以是可以加以批判的,是可以導正其錯誤的,而正確的建議將有助於馬總統成為軍事家的,因為不論馬總統願意或不願意,馬總統是必須得成為軍事家的,至於馬總統如何能成為軍事家,不能依靠馬總統自己去「修為」,而是由國防部向馬總統「報告」,從目前的情況看來國防部並未善盡職責,因為馬總統的戰爭思維已出現了徧差。

 

   馬總統認為一個大學生只要在求學的階段受三個月的軍事訓練,就可以成為「後備軍人」了,納入後備軍人的管理系統,俟國家遭逢戰爭時,透過動員的程序,這些後備軍人就可以開上「前線戰場」了。這些戰爭思維真不知是馬總統的那一位軍事幕僚「報告」給馬總統的,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了,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第八年了,居然還有人以二十世紀三○年代的戰爭思維向總統報告,並企圖用以建立二十一世紀的「兵役制度」,當然會發生徧差的了。

 

   今天是八月十三日且讓我們回顧一下一場十分有名的戰爭---八一三淞滬戰役。 

  

   淞滬戰役是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件後,中日雙方第一次的大會戰,是抗戰初期中日雙方投入兵力最多、戰鬥規模最大也是戰鬥最為激烈的一次戰役,國民政府投入的兵力超過一百萬人,而日本參戰的軍隊人數也超過三十五萬,因此交戰的總兵力在一百三十五萬以上,就作戰人數而言是二次大戰中最大的一場戰役,其規模與傷亡人數都甚於二次大戰中的諾曼地、硫磺島戰役。在國內也是超越其他有名的戰役如台兒莊戰役、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

 

   淞滬戰役的起止時間是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的8131112,作戰地區的範圍在廣及京滬杭一帶,這個地區位居我國東沿海地區之中央,長江下游之南岸,華北大平原之南緣,東南丘陵地帶之北緣,就本地區全般形勢而言,是以杭州亘穿南京之連線為底邊,長江南岸與杭州灣北岸斜邊,上海市為頂點之三角形地區,戰略地位極為重要,上海則是中國工商業的中心。上海如果被日軍佔領,中國的經濟與財政,將遭受嚴重的打擊,甚至於受挫。日軍在佔領上海後更可以直接西進威脅南京,再溯長江西進直攻武漢,其後果將不堪想像。因此上海自七七事變後即為中日雙方注意的焦點。雙方都瞭解上海的戰爭略地位與價值,當然也都極力爭取上海的控制權,所以淞滬戰役的發生是必然的事。一般的戰史學者均作如是觀的,特別是此間的專家學者們更是以中日雙方爭奪上海的戰略地位及經濟價值認為是淞滬戰役的肇因。有關這一點我要特別的提出一點個人的看法,不過這種看法也不是我的創見,而是我們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的第二任會長蔣緯國上將多年研究的結果,我特別在此提出來供與會的各位學者專家們參考。

 

   七七事變後813之前駐守在上海日本租界的日本兵以及在港的海軍陸戰隊總兵力約有一萬二千人,我國的軍隊則駐在上海市的外圍計有八十七師、八十八師以及稅警總隊、警察與保安團之兵力大槪有五萬之眾,當時在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指揮下於813,對日租界主動展開攻擊,企圖一舉掃蕩駐防上海之日本軍隊,歷經三次攻擊仍無法突破日軍之工事,戰事陷入膠著狀態。822深夜至23日清晨,日本的後部隊第三、第十一師團在陸軍大將松井石根指揮下在長江南岸之川沙口、獅子林直至吳淞口、張華滨等地登陸,並在海、空軍的強大火力支援下,向寳山城、月浦、羅店、瀏河鎮一帶發動猛烈攻擊,包抄我軍之後路,從而將戰線從黃埔江沿岸的上海市區延伸到長江南岸地區,戰爭狀況立即改觀。

 

    日方的總兵力增加到三十萬人,而我方則陸續投入十五集團軍及十八集團軍。加上原先的第一軍,總兵己逹到六十餘萬人,為此成立了第三戰區並任命陳誠為前敵總指揮。然而日軍在海、空軍的支援下以優勢的火力逐漸取得戰場優勢。我軍雖有高昂的志氣,源源不絕的人力供應,在武器裝備的性能不如日軍的情況下,人力不敵機械力,輕武器不敵重兵器,單發步槍不敵機關槍,終於在1112結束了淞滬戰役。

 

   淞滬戰役我國動員了七十五個兵力超過一百萬人,日軍只有兩個師團加上海空軍總人數不過三十五萬,雙方激戰四個月,最後我方落敗。當然我們也必須作檢討,找出失敗的原因。根據孫元良將軍,也是實際參與過淞滬的老將軍檢討:主要的原因在於裝備之差異,日軍一個師團有五千多匹馬、五百輛汽車、步槍每人一支;而我們國軍每師只有三千八百支步槍,多數的師沒有大砲也沒機槍,當然我們的陸軍更沒有海、空軍的支援火力。我們的士兵往往在戰場上遭遇到敵人的坦克時,才曉得天下竟然有這種新式的武器。

所以在淞滬戰役中我軍是兵力超過日軍,但火力卻遠遜於日軍的。而我國的裝甲兵建軍也是遲至民國三十二年的事,淞滬戰役時我國根本還沒有裝甲兵呢。當然我方在淞滬戰役中失敗的了。

 

   淞滬戰役可說是一場典型的二次大戰前的作戰模式,其戰爭思維就是以大部隊大兵力吃掉小部隊小兵力。當時在上海日本租界及其附近據點的日本軍隊總共約一萬兩千人而已,因此我方企圖集結五萬人吃掉一萬二千人,結果是一開戰並未能如預期的「贏得序戰勝利」,當然也沒能夠「擾亂敵用兵節奏」,更沒有爭取到「轉寰時間」了,最後打了將半的時間從八月十三日開火到十二月十三日日軍攻入南京,戰場從上海擴大到南京,雙方都傷亡慘重,日軍進入南京後更進行了瘋狂的大屠殺,光是被大屠殺的平民就達到三十萬人。可見領袖的戰爭思維如果發生偏差,會導致多麼嚴重的後果。 

 

  馬總統及國防部要策劃兵役制度的革新,訂定國防政策。首先得展望今後可能的戰爭型態,如果二次大戰甚至二次大戰前的型態,都是不再可能出現的情況時,馬總統當然就不能再用二次大戰前的戰爭思維了。基本上中華民國所面臨的戰爭威脅,絕不會是二次大戰時的戰爭型態的了,所謂的「動員後備軍人」這種模式是根本用不上的。如果中共沒有「併吞」台灣的企圖,馬總統又有什麼必要建立什麼「咬不住」、「吞不下」的防衛軍力呢?

 

  馬總統、國防部都得從長計議,以新的思維建立新的槪念,由新的槪念訂定出新的政策,才能確保中華民國的國家安全。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brahamYin&aid=2129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