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國民黨主席選舉,又引發黨內團結的呼聲。如何撕掉外鬥外行、內鬥內行的社會公認標籤,是國民黨的當務之急。
說到團結,具體方法不外乎「人能容」和「事商量」兩項原則。
一個組織有一定規模後,其成員間,難免有投緣與不投緣者;遇事待決時,成員間意見分殊,也是正常現象。因此,組織領導就該帶頭做起,包容與己不投緣者,並時時提醒其他成員,要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在決策過程中,領導當然可以表示個人意見,但也要讓其他成員充分表達己見,大家再就各類意見共同討論,理性分析利弊得失,然後尋求共識,形成集體意識與最後決策。
因此,要說團結,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那需要組織領導刻意經營與小心呵護,也是領導能力中的核心技術。如今,對國民黨而言,強人政治時代早已過去,因此,做為國民黨主席者,更需要具備維護團結的領導能力。
從上述原則來觀察,這次四位國民黨主席候選人,顯然在表達個人競選理念時,沒有展現促進團結的決心與能力,而是著重於攻擊競爭對手弱點,企圖壓低對手得票數,以求得個人勝選為主要出發點。這是這場選舉最讓人遺憾之處。就以競選策略來說,當候選人發現,對手只重攻擊同志,而無加強團結之意時,竟無一人看出,這是對手的弱點,也是展現自己可以促進團結的領導能力優勢,並藉此提升自己的格局高度,達到勝選目標。
所以,以黨員民調居前的張亞中來說,在「人能容」方面,張明知自己在地方首長與派系中缺乏人脈,就應該多展現對國民黨組成結構異質化的尊重與包容。而不該厲聲宣稱要清除李登輝餘毒。退一萬步而言,就算部分黨內政治人物過去曾與李交好,李既已離世,張若當黨主席,其領導能力的展現,應該是對這些黨員化其毒、用其長、避其短。曹操都能重用關羽,張教授難道只能用「清除」法排除異己?
在中天舉行的電視辯論會中,有一提問是:若當選黨主席,要對競爭對手安排何職位?結果四位候選人中,竟無一人具體回答。心胸氣度之窄,令人詫異。就促進團結而言,候選人為何不能大度表示,若自己勝出,必定邀請三位對手擔任黨的副主席,與黨主席分工合作、各展所長,四人合體,為黨奮鬥?講一句讓國民黨沒面子的話,如果蔡英文當年在黨內初選贏了賴清德後,都能提名賴為副總統候選人,而賴也願意顧全大局接受提名,國民黨四位黨主席候選人難道不能合作共事,連民進黨都不如,又要如何團結全黨,重返執政?
在「事商量」方面,張教授明知其兩岸論述,在2015年換柱風波中,已經引發黨內強烈質疑,此番競選黨主席,又怎能一意孤行、堅持己見到底?其實,張的論述,根本不是急統或紅統主張,跟黨內已普遍接受的一中各表,也只有些微差異,出發點都是要維護中華民國與兩岸和平。既然如此,張若以團結為重,豈不應該表示,當選黨主席後,其個人主張將和其他黨員的兩岸高見,合併討論,以求共識?朱若重視團結,也不該大扣張的帽子,而應該表示,自己勝選後,願意尊重張的意見,將其納入黨內兩岸論述的共同討論中。
所以,說到團結,看似困難,其實也不外乎「海納百川」四字而已!海納百川不是和稀泥,而是人能容、事商量,成其大也!國民黨的領導人如果心胸狹窄,只能唯我獨尊,不容異己異見,又怎能說服異質性特高的黨內次級組織,共同為黨奮鬥?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