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故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無怨。
2019/07/23 21:35:59瀏覽1541|回應0|推薦59
君子義仁‧小人極端 (國誠)
2014/09/21 07:22:42瀏覽91|回應0|推薦11

 

中華文化中,“中庸”思想起源甚古。據史書記載,帝嚳時便有“溉執中而遍天下”之說;堯舜時代,就有“允執其中”的說法。《周易》一書更是鮮明地體現了“尚中”的傾向,如在《易經》六十四卦中,被稱為“中爻”的二、五兩爻吉辭最多,足見其對“中”的重視。
   
傳統的“尚中”觀念被孔子所繼承,經孔子豐富完善和發展而形成的中庸思想,在歷史上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成為千百年來君子仁人修身立志的標準之一。儒家闡述“中庸之道”的《中庸》一書,與《大學》、《論語》、《孟子》等並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之書。
   
孔子是把“中庸”作為一種難能可貴的道德倫理準則而提出的。“中庸”作為一種思想方法,它能使人適其“度”;作為一種行為準則,它能使人合於“禮”;作為一種理想目標,它則幫助人們體認並受用宇宙自然的和諧之美。
   
孔子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出自中庸]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經問孔子:“子張和子夏哪一個賢一些?”孔子回答說:“子張過份,子夏不足。”子貢說:“那麼是子張好一些嗎?”孔子說:“過份和不足是一樣的。” [出自論語]
   
孔子認為他的學生各有所偏,不合中行。他也曾教誨學生們不要退縮,也不要過頭冒進,要進退適中。這就是孔子“過猶不及為中”的中庸思想。
   
從《論語》及相關典籍中不難看出,“中”是孔子品評人物、選才交友的標準之一,也是其自我修養的行為準則,也是成就“君子”品格的指導思想和行為原則。
   
“禮”是孔子中庸思想的規範原則。孔子特別重視“禮”在“中庸”中的意義和作用。孔子講“以禮制中”,就是把禮作為中的規範準則和其尺度。講究禮義,目的也是為了達到“中”,也就是“禮乎禮,所以制中也。”
   
孔子曾說:“過份恭敬,而不約之以禮,就未免勞倦;過份謹慎,而不約之以禮,就難免流於膽怯懦弱;過份敢作敢為,而不約之以禮,就難免盲動闖禍;過份直率,而不約之以禮,就難免尖酸刻薄。”[出自論語]
 
恭敬、謹慎、勇敢、直率,本來都屬於人的好品德,但孔子認為,如果發揮不當,或不用禮來約束,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很明顯,在這裏,“禮”是成就人之恭、慎、勇、直四德而使之適中的規範原則。
   
《禮記》中也說道,“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故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無怨”,也說明禮具有致中的作用。

 

 

引用網路公用資源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9c7fcb51&aid=128216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