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6/15 01:37:13瀏覽358|回應0|推薦18 | |
6月6日博城中文讀書會 - 《人類的故事》讀後感 因爲仍然居家避疫,圖書館依然關閉,會員選書自讀,於六月六日電郵討論分享。首先是《人類的故事》讀後感。該書作者房龍,網上可讀到。 吳怡芳 做夢也沒想到在這幾月居家防疫期間,竟然如當年背起書包上學時一般,捧起iPad 去讀厚達四、五百餘頁(如加算附錄的幾十頁)的《人類的故事》(The Story of Mankind)。而且這還是本一百年前為青少年寫的書! 這年紀強讀此書不易,每天只能「啃」它幾頁,因為它絕不是一部輕鬆小說,無法快速翻頁,否則消化不良! 但我每天讀它時都帶給我極強烈的感受:我是真正在「溫故知新」啊! 作者房龍 / Hendrix Willemstad van Loon生於荷蘭,於1919年歸化美國,是一位歷史學家 、新聞記者、教授和作家。他當初寫《人類的故事》其實是為少年「兒童」書寫,此書因之得過Newberry 奨。但依我之見,其實只有很早熟的「天才兒童」能讀它,到底內容有不少對兒童而言會嫌枯燥難懂。尤其那不斷出現的歐洲君主名稱,單「菲立普」就不知在多少小國被用過多少次,誰搞得清啊! 百年前第一次大戰剛結束, 房龍是從純歐美人士角度去寫這本經他簡化過的人類歷史。房龍自己解釋過,他寫此歷史書的原則就是略過細節,只選取對後世人類有巨大影響的一些重大事件和變動,按時間順序將之敍述。他文字簡潔易讀,加上作者自繪的插圖,正適合現在對讀書不求甚解的退休老人如我去閲讀。 作者從位於西亞,即現在中東地區,人類開始有文字記載的兩河流域地區講起,人類文明慢慢延伸至附近各地區、由東而西而北,包含了中東,埃及,,希臘,波斯,,羅馬,中亞,北歐,中歐,西歐,俄羅斯等地。他的敍述和我六十多年前唸過的小中大學課本幾乎完全一致,因為那時的考古成果還沒有前推至人類更古老的年代。所以許多從小為考試強背過的各個人種,文化,帝國,帝王,將相, 地名,和名人等等都一一重現在眼前, 如同溫書一遍。這是「溫故」帶給我的熟悉、甚至親切感。 但最令自己驚訝而能堅持讀完此書的真正原因是:以前腦中只是一片模糊,和我真沒有什麽切身干係和意義的歐洲歷史,現在竟被賦予了真實面貌! 大學時我唸英囯文學,當時對那島國英國的歷朝歷代還蠻有些概念,雖然也算讀過西洋史,但對歐洲大陸那邊完全不瞭解,也沒興趣去瞭解。但在資訊知識爆發的二十世紀後半葉生活過來的我,也成了常有機會去世界各地旅行的少數幸運兒之一,我開始對當年唸過的歐陸各個國家有了較切身的興趣。但每去一地一國時,一向懶於預作功課的自己只由導遊處得到一些片面或淺顕的當地或當國一些知識,仍不清楚各個國家之間的過去関係、淵源、衝突、或如何立國的來龍去脈。直到這次唸此書時,再回想起每遊一處聼來的點點滴滴,就如拼圖般終於可以將它們連貫起來,因而對歐洲歷史有了全新而較全面的認識了! 這是我讀此書「知新」的最大收穫! 書名雖是《人類的故事》,但作者完全以西方文明為主,因地緣和千絲萬縷的相對関係,作者對基督教和回教的源起和擴展自然有詳盡的介紹,但你若以為他會詳細描述耶穌基督受難的経過,你就錯了,那是作者略過的無數歷史細節之一。對非洲,書中提到的是古埃及文明和迦太基立國的北非。對美洲,只簡略提到美國這新興國家,南美倒是有幾個十九世紀就早早脫離西班牙殖民而獨立的國家,甚至比義大利的統一立國和現代的德國更早成為獨立的國家,這也是我學來的「新知」之一。對南亞的印度,作者著重在對釋迦牟尼的較詳盡的敘述,大概因為佛教到底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緣故。其實佛教早在現在的印度式微,反而在東南亞和東亞流行,書中就完全不提了。至於自以為是世界中心的中國,和她旁邊的日本,只因為歐洲國家開始殖民而對它們有了興趣,書中算是用了一章來介紹,對可憐的韓國,那更只有潦々數語,只提到她在二十世起初淪為日本殖民地! 澳洲和紐西蘭,對不起,對人類文明變遷沒什麼貢獻吧?根本沒提! 房龍寫此書時,中國還正處於已被歐洲列強瓜分而淪為次殖民地的時期,但書中只提到一個「日俄戰爭」,對我們大中華民族引以為奇恥大辱的鴉片戰爭,八國聯軍等等隻字未提,可見其不被西方人士重視。現在中國為何要雪恥、自強、崛起,這些起因都不是西方那些未經過被殖民的國家所能體會和瞭解的。書中提到了元朝時有馬可波羅「東至」一個在歐洲從無人聼說過的國家。另外就是明清時有耶穌會教士為宣教「向東」到達福建。那都是歐洲人為了商業活動,找尋新土、源料而南下東行或西向,全是以奪得殖民地為目的的活動,並無意去深入瞭解這些被強艦利砲的優越武器征服的殖民地區的歷史和固有文化。這或者就是無數西方白人,尤其是現今的無數美國白人至今仍有優越感的源頭!? 我花了整整一個月時間,上週終於將此書讀完,正逢美囯最近因非裔被警察暴力致死,因而引發暴動,和隨後的全美國,甚至全球的抗議示威如火如荼之時,能不令人掩卷而嘆? 但我仍慶幸自己活在科技各方面飛速進展的二十和二十一世紀,因為房龍寫此書時,還是如書中描述到的電影默片時代,飛機還不是全世界通用的交通工具之一,但他已預見航空業將被重視的前景。我也慶幸自己能在過去幾十年中除旅行帶來的知識外,又能接觸到各種和歷史相関的小說、電影、甚至電視劇,它們能讓死板的教科書中的材料變得幾可身歷其境的活的歷史。不管各種資訊是否完全忠於史實,都能吸引我去関住那一段段的不同地域的歷史,自覺深獲其益。我又常覺得自己確實幸運,正因為活在現代,才能「領悟到」人類的智能其實還有無限未開發之處,未來的人類文明發展不可限量,亦無法想像。不像作者在書中形容的十九世紀末的歐洲人,他們當時自認已享受到工業革命的成果,認為人類的文明發展已達極限,「不可能」再有更創新的發明了! 《人類的故事》(The Story of Mankind)只講到房龍寫作時剛結束的第一次大戰為止。他在1944年去世,他曾繼續在此書寫成後作過隨後年代的補充,甚至他的兒子和其他史家都繼續將之寫下去。但房龍本人並未見到二戰結束和原子彈的發明,其後這七十多年來人類飛快的進展他當然不曾親見。但他在此書的結語令我感觸特深。他說人類的歷史文明(他當然以西亞和歐美為主)每隔幾百年會有大變化,人類之間的衝突、戰亂、迫害則幾千年來從無休止,某一地區或有幾十年安穩日子可過,但都是少數,在每次要有大變化之前和當時,處身其中的人們其實是不知覺的,也不會預測到當時正在悄然發生的變化將會對幾十年後的人類在生活、宗教、藝術、思想、和行為等等上面會有如何巨大的影響。他說,後人在斷代時所用的一些名詞如中世紀黑暗年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法國大革命,或工業革命等等,對活在當時的人們而言是無意義的,他們只是孜孜不倦的在過自己的日子,並不知道他們正處身的年代以後將會如何被定名。換言之,過去幾千年來人類之中每隔一陣就有巨大變化,但都是「逐步」「漸進」發展出來的變化,並非是一覺醒來就變天式的變化。 看完他的結語,再看看我現在身處的二十一世紀的美國,和這同一地球上的各個國家,現在都正面臨各種百年來難見的大變動,這是不是對人類將有另一次巨大影響的變化正在醖釀之中?幾十年後會有什麼樣的世界?我們這一代現在為不可測的未來或許感到焦慮,但也真是無法見 到未來的! 董汝瑰 怡芳寫得真好!我也是在遊歷過歐洲許多國家後,漸漸對各個民族、文化的起源及發展產生興趣。這本書的確像一本歷史教科書一樣, 令我联想到我們曾經讀過的「大國崛起」。然而,作者房龍常會以幽默的文筆舉例、以敘述一個當代故事的方式,來解釋一個在現代社會没有的現象或觀念,令讀者輕鬆的融滙瞭解。作者也將從古至今人類社會問题形成的原因分析得很好, 這都是幫助我讀完整本書的动力。以下是我的一奌心得: 我对地球的歷史也很有興趣,作者開宗明義就提到地球從混沌未開,到生物的繁衍進化,經歷了四次冰川世紀。這引起了我的好奇,房龍寫此書的年代還没有地球暖化的問题, 我一直很想知道這暖化是現代工業造成的 (相信是有関係),還是地球軌道與太陽的距離造成的?而我知道 Ice Age 是大约十萬年一循環,到底目前的暖化是在哪個階段?我們距離下個 Ice Age 大概有多遠?因此上網查証,找到這張图表,雖然我很意外為什麼氣温在最高的平均奌只是攝氏2度,但可以看出,约十萬年一個冰川世紀之後,會有一段為期一至二萬年的温喛期 。而最後一次 Ice Age 在约兩萬年前结朿。 史前人顽強的挨过了冰川紀,並從嚴寒中學到求生的智慧。這一兩萬年來的温暖氣候使植物及動物增長,相信也是冰川逐漸消失的主要原因,也正是這兩萬年來氣候的暖化,促使了我们人類長足的進化及快速發展至今。如果按照這個规律推算的話,我們似乎己經在接近温喛期的尾声了,下一次 Ice Age 似乎就在千百年內。希望人類不要再耗费精力、资源在戰爭上,在此危机之前發明並做好應付寒冷的設備。 作者自認對東方的人文歷史没有研究,因此只著重在歐洲文化精神之源的兩河流域--埃及、西腊、羅马、及西亜文明在歐洲的發展,並走筆至一次世界大戦為止。他對東方國家的人類文化及發明都隻字未提,只提到印度佛教的起源、中國的孔子思想、及蒙古的入侵。因此我認為本書只能稱為一本欧洲人文史。作者認為欧洲以外的國家對世界没有举足輕重的影響,然而,他雖未提絲路的重要性 (130BC-1453) ,但他卻說,歐洲文藝復興的文明种子是因十字軍東征(1044-1244)的軍人,在東歐發现了燦爛美好的東方文明,將東方文物帶回西方,從此興起了製造(仿造)業及商業往來,繼而货幣的形成,農奴靠製造業致富独立, 公爵及封建主沒落,人民漸漸爭取到權利和地位,结束了黑暗時期,催生了文藝復興。 人類有了國家與文明後,往往以武力得來的難比以文明得來的持久。書中提到太多社會、國家、朝代的興衰,都與人對權利物欲的需求有関,人類也從戰爭中學到了智慧。而宗教、哲學、科學、文學、藝術、音樂、及天文學等,都是不杇的人類文明,在歐洲大放異釆,流傳於世: 前者如古羅馬成立之初,對外來移民一视同仁,给予合法公民權,外來者也拿出忠誠回報,使羅馬興盛。人民本來是淳樸的安居樂業,但羅馬興盛後便開始擴張勢利,戦利品是數不盡的财富和奴隸,使得少數貴族生活奢侈。由於仰仗奴隸工耕,致使農民及工人失業,贫富不均,真所謂福禍相依。再加上匈奴侵歐,這都是羅馬衰亡的原因。幸有基督教會使文明免遭覆亡,羅馬成了天主教的中心。 如法國的路易十六時代,皇室貴族生活奢靡且不付稅,經濟重担壓在人民身上,终於引起了法國大革命,國王、皇后被推上了断頭台。而拿破倫是地中海一島民,借著法國革命崛起,又將皇冠加冕在自已頭上。但他仍不滿足,東征西討北伐,置人民疾苦於不顧,终致失敗,被囚在島上七年後死於獄中。但法國經典完美的宮中礼儀、高贵儒雅的談吐, 奠定了現代社交的典範。 又如千百年來,歐洲國與國、民族與民族間的爭戦不断,殖民地的興起也造成許多紛争與衝突。终於,在十八世紀時成立了「勢力均衡」的國際政治原則,以保証和平及公平利益。 後者如十六世紀的天主教神职人员因貪財腐败而造成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經歷了三十年的宗教戦爭,天主教改進了,不再贪腐及干预政治,但新教在欧洲也形成了。 又如十七、八世紀工業革命改变了社會,樂器的發明及許多偉大音樂家的興起,是歐洲文明的一大亮奌。但资產家及工廠主人压榨勞工,造成城市擁擠污染,音樂及藝術曾一度被輕视。然而巴哈、莫札特、貝多芬、蕭邦等音樂家不杇的神來之曲,最终走上了音樂的殿堂,也走進了家庭,數百年來感動了無數人的心靈! 作者說,在歷史的洪流中,這四千多年的人類文明史,只是處在原始人的最後發展階段,世界大戰是邁向新世界的成長之痛。我們人類仍在進化中。 羅正瑜 怡芳姐和汝瑰姐写得太好了!我读了书的前半部分,挺震撼的。 古代史中每个文明用碑文记载历史,而如果后期的文明无法识别这些文字,这段文明和故事就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非常遗憾。而更多的文明出现了但并未留下文字,那就更无法追寻,比如中国的河姆渡文化。 人类面对自然如此渺小,却又如此百折不挠,应该是语言和文字把无数代的知识经验积累流传下来,才能发展到现在的技术和能力。否则如同大猫教小猫,只能学习本能而已。未来的文明只有更先进更加难想象。而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人类的头上,从古至今未变。 汝瑰姐找到的这张几十万年以来气温的变化和冰川季的轮回,也非常有意思,说不定地球正走向下一个冰川纪。那么我们现在还需要担心全球变暖吗?或者说全球变暖会不会延缓冰川纪的到来?我又联想到以前看“三体”这本书,里面就描述了气候的巨大变化对人类灾难性的结果,人类文明一次次被毁灭又从零开始重建,想想我们现在的现代生活真是不容易,那是几万年来人类文明智慧积累的结果。 这本书是让人深思的,“我们是谁?从哪儿来?”继而考虑人类要去向何方。 董汝瑰 謝謝怡芳和正瑜!由於篇幅太長,我讀時怕記不住,就寫下一些筆記,做報告時就省事了些。如正瑜所說,文字是發展人文、延續文化命脈的主要因素。我們的老祖宗在四千多年前就發明了文字,兩千三百年前發明了造紙,兩千年前發明了印刷術。這對文明的發展和文化的流傳,起了極大的効果。作者房龍也有提到活字印刷對西方的文藝復興、知識普及、和宗教傳佈的巨大影響。後來航海及殖民時代更是少不了羅盤指南針及火藥。但他未提是中國人發明的。 王素楠 英國哲學家Frances Bacon 曾説:「讀史益智」!多謝正瑜又增添很多網書,我決定尾隨怡芳,汝瑰和正瑜也選房龍的「人類的故事」。她們三位都有非常精彩的討論重點,我收穫良多,現在我忝附驥尾,也寫下一二心得! (一)人類歷史自遠古至今,演化長達萬年,中間變遷從未停止,戰爭佔大多數的時間,不論東西方,都有連年不斷的爭奪戰。從最早的埃及,巴比倫,腓尼斯, …凡是弱者就易被征服,強者永遠有野心去佔領,搶奪變為己有,歷史上有疆土忽大忽小,都是看領導者是強或弱來決定。強者如成吉思汗和拿破崙,征戰無數,疆土遼闊,但是經過若干年後,又衰亡變小,其他國家也在不斷地興旺與衰敗中反覆變遷!《大國崛起》書中提到19世紀英國無敵艦隊,稱霸世界,立無數殖民地,成為日不落國. 20世紀,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引進歐亞最優秀的人才,使其成為全球強國。21世紀,中國靠全國人民自身的努力,在各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美國已經感覺受到威脅,雖然總統以要“美國再強大”為口號,見目前的亂象,似乎差距更大,希望集全球有智慧的人,絕對避免各種衝突,維持世界和平為要! 本巨著是以歐洲為主,故可以看到不論皇帝,國王,公侯伯爵,層出不窮,變換不已,但沒有哪一個可以永久保持帝位,那些在其下的百姓,生𩆜塗炭,長期在夾縫中求生存,似乎永不得安寧之日。若有幸處一穩定繁榮之地,就能看到有不少科學家發明有利於人類的事物,其他的文學、藝術、雕刻、音樂、天文、地理⋯等等都跟著有機會發掦光大。
(三)作者寫作的始終原則,就是一個國家或人物有沒有創造出一種足以推動文明發展的新的思想觀念或者是做出足以影響歷史進程的舉動。可惜對亞洲燦爛的文化,沒有深入的研究和報告,是應該補充的地方!好在他潦潦數語,對東方文明,都有正面的態度! Cultural map - WVS wave 4 (1996) The Inglehart–Welzel cultural map of the world is a scatter plot created by political scientists Ronald Inglehart and Christian Welzel based on
(2020年6月14日抄錄)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