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適其性,取所需
2024/10/24 09:23:36瀏覽121|回應0|推薦0

各適其性,各取所需(象山慶24.10.24)

有人說:人的能量有階層—–

   1.微弱級--抱怨、糾結、忌妒     2.常人級--利已、羨妒、仇恨

  3.強人級--勇敢、挑戰、改變     4.英雄級--主動、創造、成就

   5.主管級--賞識、包容、格局     6.領袖級--奉獻、遠見、自律 

   續作:7.念佛級--謙虛、柔軟、隨順、分享、自信教人信

     念佛人的能量來自阿彌陀佛的加持,及名號功德的薰習,不同於上述六種階層,可說是無樣為樣,不知其所以然,除了念佛被救之外,似乎沒甚麼與眾不同的能力。

       佛所說經,諸家共依,但論師之解說,未必盡得經本義,於是有種種判教,成立自宗,宗下又有家派之別。若大體二分,如「小/大」乘,「顯/密」教,「聖道/淨土」門之說,教界至今未能全體認同。《安樂集》:「譬如二人,俱見父母眷屬沒在深淵。一人直往,盡力救之,力所不及,相與俱沒。一人遙走,趣一舟船,乘來濟接,並得出難。菩薩亦爾,若未發心時,生死流轉,與眾生無別,但已發菩提心時,先願往生淨土,取大悲船,乘無礙辯才,入生死海,濟運眾生。」這是淨土門(捨萬行,但念佛)的自覺自勵,也是面對聖道「於此穢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之志幹,一種謙卑如實的回應。             

         問:淨土門人念佛之餘,何須讀誦大乘?尤其唯心.實相.唯識?

   答:這類大乘經論,一般念佛人雖用不上,甚至與「指方立相、住心取境」表面矛盾,但經論中所說,乃諸佛共同的證境(),若有緣而讀之誦之,雖今時不懂,卻可依此瞻仰、讚歎佛之修證與慈悲,並預想往生淨土的果報與狀態。如此這般對大乘經論的多聞、薰習,更可熟悉阿彌陀佛(正報)及極樂世界(依報)的功德莊嚴,有助於捨離「娑婆」的迷惑、嚮往「淨土」的清淨。

         淨土宗人,自覺愚惡,過於他人,選擇與己相應的法門,安分的專修「本願」稱名,並遵依宗祖判教,一門深入;對他宗他流的教理,可保留、尊重,存而不論;勿以一己之所()學、所(),而妄評他之所解、所行,而較量彼此的是非、高下,或偏執「唯我獨尊」,「此是餘非」,這可能墮於宗派之諍,徒增自他之擾了。「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此宗本無諍,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才顯得念佛人的「謙卑,柔軟」,合乎「機/法二信」的事實。

      我只管依所信所解而老實念佛,至於他人所修何門,能否往生,以何方式,品位高低,國中或邊地,含苞或花開……,這些細節,涉及當事人夙世至今的複雜因緣,只有阿彌陀佛能盡知、能成全;非我「煩惱障眼」凡夫所能思、能議,不可依個人的淺知淺見,妄自代佛發言,替佛決定--我輩也是被啟信、被救度的愚癡人,又何資格「計度、較量」他人與彌陀的善緣?  雖偶爾教人信或為人助念,也是彌陀本願力的感應運作,不可誤為我的能力與功勞,只能是敲邊鼓,隨喜出手腳而已。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ccc7d15&aid=18121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