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小劇場演出的經驗
2024/10/06 16:23:15瀏覽47|回應0|推薦0

小劇場演出的經驗(象山慶24.10.6)

   這是我在宗教團體指導 "佛法推廣" 演出的一部分經驗。我研究所主修小說,兼修戲曲,也參加國樂社很多年。有一些"音樂"及"舞台"的經驗。現在都放掉了,文學是我本行專業,佛法是我本命專修

1.上臺演出,除了化妝語道具,更要考究身(肢體)語(臺詞)動作,及流露氣質、散發感動,因此,應多在劇本內容、表演活動及內心熱誠上用工夫。瞬間吸睛許可效果加分,但不是宣演主題,若太招搖搶眼,有時還可能造成(焦點錯置)反效果。

2.多練習,互相感應,熟能生巧,隨著練習感覺去發揮修改文字稿~演出效果比文稿字句更重要。放輕鬆,會更有說服力攝受力。

3.押韻句子不要太多,會讓正文(內容)沖淡,且失之於浮華。若演出者必須完整背誦這些台詞,就可能太勉強,且隨興發揮、臨場應變空間不多。日常性口語化表達較自然,且貼近一般人聽聞、接受、領解慣性,較易懂而引起注意、思維。可韻散夾雜,通篇散文~口語化較親切,近似於面對面寒暄問候閒談對話,有雙向性(參性)交流,而不是相對性演出觀賞。若每一場演出台詞,都全篇(長串)押韻,反而很奇怪、不自然。押韻,即造作(詩歌化)。

4.劇本只能參考,依演出者人格特質而調整--以演出者感覺表達為主,可以劇本為底,互相研究,修改,演練,直到內化為個人情感、思想、口語,而能言如其人,平實自然呈現。

5.同一場戲,縱然在同一地區重複的演出,也無妨,因為:a.演出者心境純熟度、表達式,必有成長。b.觀看者心情專注力、需求性也有變化。c.再次熏習,印象加深,理解加強(好戲重播舊戲重拍,必有新角度、新體會)~除非演者/觀者都不長進。若是變來變去,喜新厭舊,反而停留在表面感官刺激,不能內在深化~新鮮而不成熟。

6.不必刻意求新求變,不要讓這個想法成為壓力,而偏離本位。在舊有基礎上,隨著心性成長,自然進化即可。這樣才踏實、穩健,在整體人格所發散氣質上演出,才是表裡合一,不卑不亢。一點一滴修正、改變,量累積,成就了質躍進,似乎是立體全方位、不知不覺變化。

7.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當你越來越”專業化”,也同時沾染了一些習氣,形成一種框架,若不察覺,則成了老油條。若回顧自己第一件作品、第一場演出,也許會羞赧於那種青澀、純真、緊張、笨拙,用力一百而效果五十表現,但其鶯聲初啼純真鮮活、飽滿專注(全力以赴、求好心切),最是令人感動、嘆賞!能否保有永遠第一次敬業心態呢?

8.一件衣服,穿在不同人身上,就有不同的表現與氣質,不必為他量身訂作--那其實是以「我」想像中的你, 從外表上「塑造」你、「定型」你,讓演員成了聽令動作,行屍走肉的模特兒。寫劇本要能認可種種差異而讓演出者呈現不同的風格與趣味。鶴腳長,鴨腳短,就依各人的樣子演出他的一生。

9.給他魚,不如給他釣竿,教他釣魚。每個人的遣詞、造句、行文,及腔調、表情、動作都有個性與習慣的差異,若由他自編、自導、自演、自看,就有內外一致的個性,並展現多樣化(別人沒辦法恰如其分的為他操刀)~並養成全面性(擔任各種角色)的能力,互相配合、彼此支援,共同成就。每個人具足生旦淨末丑各種身分,隨因緣而轉換。

若過於分工專業化,則各管各而互不相知、不相涉,視野、心量、經驗都受限,縱使合作,也是零組件拼湊,不是一體成型。例如西醫分科太細,不能相通(見樹不見林),必須會診;中醫則(用藥)君臣佐使、(診察)望聞問切、(治療)五行生剋,重在全身氣、血(虛實)之互補暢通。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ccc7d15&aid=18113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