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淨土宗的外傳與回歸
2024/09/11 09:33:10瀏覽48|回應0|推薦0

淨土宗善導流-(失)外傳(復興)回歸(象山慶24.9.8)

    淨土教理由北魏.曇鸞《往生論註》,隋.道綽《安樂集》,至唐.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楷定古今諸師異解;《觀念法門》、《法事讚》、《往生禮讚》、《般舟讚》,規範淨業行儀,法門之盛,當時長安,遍地念佛、法化無窮。然而,唐末五代戰亂之後,三大師著作,盡失傳。有人說,善導創立的是學派的淨土宗,並無「組織、法嗣」制度,哲理少,修行易,而影響之久、信眾之多,是其他宗派不能比。善導之後,懷感、飛錫、延壽、袾宏、智旭、印光等諸多僧俗,以其著作而豐富了淨土教義,發揮了他力思想,且吸收了大乘八宗的教義與行軌。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稱念,論證了「八萬法藏,六字全收」,成為民眾宗教的砥柱。

   善導大師(613—681)【五部九卷】成書於676,唐末五代(唐.會昌法難842、後周.顯德滅佛955)後全毀,日僧明信於1213入宋尋求而無所獲。法然上人於1175偏依善導而建立日本淨土宗。直到楊仁山1891從日本請回,經歷了約936年之久,中土無此套書,唯存《往生禮讚》(唐.智昇收錄於《集諸經禮懺儀》[1]中,但此書並不普及,鮮為人知,宋.元照律師有引用)。   

    善導流(系)之淨土教行,盛弘於唐代,流傳於宋元明清,至今不曾斷絕;然而,【五部九卷】從成到毀,其間約一、兩百年的流傳,為何於中土佛教界少見引述及評論? 是其教理不被認同或不受重視? 或相關之引論亦一併毀於教難 ?或因其簡易平實之風格,而主要以民間結社、集會念佛之傳習,重在實踐之功夫與利益,而較少在法義上用心與研討? 如「中興淨土」之少康師,亦隱其理論創發而遊行民間,教導中下階層人念佛。由於這類人佔多數,就成了淨土宗的主流,這也是阿彌陀佛「發超世願,度盡眾生」所樂見的。相較於「有學問的」之少數僧俗;總體上仍以「一字不識但稱名」的愚夫,或「繁華落盡歸淨土」的隱士,為念佛往生門的主體。

    善導流淨土思想在中國似乎很不盛行,除了一武一宗的「王難滅佛」而文獻毀失之外,或與民族性有關,就是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性格,講求自力的修身成聖: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求則得之,捨則失之,……求在我者也。」在生活中盡心知性、存心養性,凡事反求諸己,而無非分之想。在佛法上雖有「大乘」氣象,但難以信受「本願他力」的無條件救度。或許因此,阿彌陀佛讓三位祖師的著作,暫時消失於中國而流傳到日本,先由法然上人依此建立淨土宗,弘傳光大,七百年後,再回流於中國,約時被機而復興也。

今日之中國學人,面對中土幾無此書之註釋與論述,只能借鑑於日本學界的研究成果;無奈之餘,也可慶幸,總是彌陀悲願之安排,乃我輩無力於自修自度者之福也。且彌陀弘願之廣大無邊,誓救十方三世無量眾生,尤其諸佛所放捨之罪重常沒下下機,本應弘傳普及於一切有情之處(四生九有),並觀察各地眾生之(時空、心性、文化)種種得度因緣,生則調熟,熟則攝取,雖有勢之興衰,時之先後,必然平等一體的施化接引也。因此,善導流淨土思想雖起源於(唐代)中國,不久就失傳隱沒,卻在日本承續弘傳,甚至開展光大而分枝散葉,至今不衰,故能完整的回歸於中國,日本淨土宗之祖師、宗師、學人,功不可沒也。而傳說善導大師乃彌陀化身,法然上人為勢至再來,是則淨土宗法脈之起伏,雖似曲折,然佛力護念,本願加持,終必以中日二國為基地,而乘佛本願力,逐漸弘揚,讓六字名號之稱念,遍及全球、娑婆,乃至十法界。所謂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法界皆兄弟,趙樸初之讚詞:寂而常照 ,星曜東方,法然繼起,宗風丕揚……南山東海,長耀明燈!



[1] (713—741上卷六部分:敬禮常住三寶、文殊師利禮法身佛文、依《華嚴經》發十大願、願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晝夜六時發願文及佛說三廚經。下卷為往生禮贊偈,分六時集錄大乘經及龍樹、世親、此土沙門等所造往生禮贊,故又稱六時禮贊偈 汪娟<敦煌寫本《法身禮》初探>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ccc7d15&aid=181023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