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8/05 21:09:39瀏覽418|回應0|推薦0 | |
自力與他力-1.(象山慶’23.8.5) 自力他力,有「世間」與「世出」二種詮釋: 1.世間(業報)二力:如「出門搭車」靠他力,這是人我之間,互相影響、互相成全……,是「互相」、是「共業」,彼此的心思與事相,皆相對的有自、有他,且互為自他。此中的自力與他力,各有「善或惡」、「成全或傷害」,不全然是有益於對方的。 釋印順《淨土與禪》[1]:「一個人生存於世間,不能專靠自力或他力,而是依著自他力的展轉增上。如小孩必由父母養育,師長訓導,一直到長大成人,在社會上也還得依靠朋友。同時他所需要的衣服飲食等資生物,也都不是全由自力供給。所以就世間法說,一個人的生存,決無專賴自力而可以孤獨存在的。……任何事情的成辦,一切他力,都要透過與自力的合理關係。」 2.世出(修證)二力:究極(理性)而言,無自無他;二力之分,乃言說(事相)之方便;修行解脫之理與行,嚴格而言,從始(聞—思修)至終(證),皆因於佛之「開示」而令眾生得以依教奉行而「悟入」;據此可說,全憑「佛力」之宣導、加持,眾生之「自力」只能皈依、隨順、配合而領受,被含攝於佛之悲智功德力之中。淨土宗從信.願.行,往生.成佛的依據而說「他力」,就是全憑阿彌陀佛「大悲願力」之加持與成就;眾生於此事,從因行到果地,全然使不上自力(如聖道門之自修六度萬行)。釋印順《淨土與禪》:「佛法中,如聲聞乘特重自力,但也不能不依靠他力。如歸依三寶,即是依三寶的加持力;……諸佛、菩薩、羅漢,以及師長道友,固能給予我們的助力,但這種助力,必經我們自力的接受和運用,才能顯出它的功能。……念佛法門,是屬於他力的,依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攝受,才有往生淨土的可能。」 教界一般的區分是:「自力」乃自修之善根,「他力」為佛菩薩之本願力、加被力。又云:聖道門以自力修行為成佛之法;淨土門藉彌陀願力而往生淨土。曇鸞《往生論註》卷下︰ 如人畏三塗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以禪定故,修習神通,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如是等名為自力。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 如上所述,世間之「他」力,乃人我相對之外力(在眾生心中分別執著,我是我、他是他);出世之「祂」力,是無相絕對之佛力(在佛眼中無別平等,視眾生如己);其本質、內容與功用,大不相同也。就聖道門之「修證」與淨土門之「往生」,其所依憑的乃是佛力,故應稱為「祂」力,以與世間人我相對相纏的「他」力有所區別。 論佛力,無量無邊不思議,略說有十種「智力」,《瑜伽師地論》卷49:「1處非處,2自業(異熟),3靜慮/解脫/等持/等至,4根勝劣,5種種勝解,6種種界,7遍趣行,8宿住隨念,9死生,10漏盡(三明)」[2]。乃證得實相之智,了達一切,無能壞,無能勝,以「降伏魔/外」的勝能而安立;依《智論》所述:遍知無礙、能有所辦;《大乘義章》「行心堅固,魔法不壞。」以此十種力,能增長智慧,破諸外邪之論師,能好說法,調伏剛強之眾生,能於諸法中自在無礙。佛以此十力分別籌量眾生,隨其根機、因緣為之 說法,令入涅槃。 菩薩的十力,《首楞嚴三昧經》卷下︰(1)堅固力 (2)深信力 (3)不忘力 (4)無疲力 (5)大悲力 (6)堅捨力 (7)不壞力 (8)堅受力 (9)智慧力 (10)信樂力[3]。 「力波羅蜜」十力,《華嚴經》卷18[4]︰(1)深心力 (2)深信力 (3)大悲力 (4)大慈力 (5)總持力 (6)辯才力 (7)波羅蜜力 (8)大願力 (9)神通力 (10)加持力。《華嚴經探玄記》卷五︰「力度(波羅蜜)中有十義,皆有堪能,不可屈伏,故名力也。」此十力,1自行,2利他,3.4利他心,5.6利他之德,其餘依次為7行、8願、9因、10果。 佛是無上正等正覺者,已斷已學,具足圓滿;佛的十力,純為了度眾利生。菩薩十力,則是上求佛果、下化眾生: 1.堅深牢固力、大精進力、禪定力、具足智慧力等,是為了邁向佛果。 2.不捨一切眾生力、具大悲力、不厭生死力、無生法忍力、得解脫力、具足無礙智力等,皆為了度化眾生,願長住世間,受無量生死,學無量法門,適應各種根性的眾生,而為其說法[5]。 佛菩薩這樣的成就「十力」,從初發心(未能自度先度他),修大行,而成佛果,依三心而修(十度)萬行,《大般若經》卷49:「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也就是於「利他」行中成佛,這就是實質上的佛(祂)力;諸佛如此,阿彌陀佛亦如此,而更超發四十八大願,成就無量無上的「光明/名號」以拔濟十方一切眾生,乃至十惡/五逆/謗法之必墮地獄(下品下生)者,亦不曾遺漏。因此,彌陀本願之祂(佛)力,乃成了煩惱凡夫「唯一可用」的救度力,且發揮至極、攝受無餘;眾生微渺的善根(自)力,於此幾乎無所用處。 [1]釋印順《淨土與禪》p.87-90 <念佛法門是依靠自力或他力> [2]《大智度論》卷24,從「初力」至「第十力」,名稱略有不同:【諸佛雖有無量力,度人因緣故,說十力,足成辦其事:以「是處不是處」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是可度是不可度。以「業報」智力,分別籌量是人業障,是人報障,是人無障。以「禪定解脫三昧」智力,分別籌量是人著味,是人不著味。以「上下根」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智力多少。以「種種欲」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所樂。以「種種性」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深心所趣。以「一切至處道」智力,分別籌量眾生解脫門。以「宿命」智力,分別眾生先所從來。以「生死」智力,分別眾生生處好醜。以「漏盡」智力,分別籌量眾生得涅槃。佛用是十種力,度脫眾生,審諦不錯,皆得具足。】但有詳細的解說。 [3] 《大智度論》卷25:1.發一切智心,堅深牢固力;2.具足大慈故,不捨一切眾生力;3.不須一切供養恭敬利故,具足大悲力;4.信一切佛法,具足生一切佛法及心不厭故,大精進力;5.一心惠行威儀不壞故,禪定力;6.除二邊故,隨十二因緣行故,斷一切邪見故,滅一切憶想分別戲論故,具足智慧力;7.成就一切眾生故,受無量生死故,集諸善根無厭足故,知一切世間如夢故,不厭生死力;8.觀諸法實相故,知無吾我、無眾生故,信解諸法不出不生故,無生法忍力;9.入空無相無作解脫門觀故,知見聲聞辟支佛解脫故,得解脫力;10.深法自在故,知一切眾生心行所趣故,具足無礙智力。是為菩薩十力。 [4]《華嚴經》卷18<明法品>:具1深心力,無有雜染故;具2深信力,無能摧伏故;具3大悲力,不生疲厭故;具4大慈力,所行平等故;具5總持力,能以方便持一切義故;具6辯才力,令一切眾生歡喜滿足故;具7波羅蜜力,莊嚴大乘故;具8大願力,永不斷絕故;具9神通力,出生無量故;具10加持力,令信解領受故,是則能淨力波羅蜜。 [5]釋振宗<略探菩薩與佛十力、四無所畏之異-以《大智度論》為主>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