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2022/11/11 19:46:26瀏覽207|回應0|推薦0

真心:如來藏—始覺\

              同源於「本覺」:心.佛.眾生無差別

圓覺:佛地—究竟覺/

    天台三法妙。密教之三昧耶戒,以此三平為體。夫佛眾生因果相違,而心則通於因果。

陳士濱<《華嚴經》「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華嚴經》卷52〈如來出現品〉: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相性、無盡性、無生性、無滅性、無我性……。」《華嚴經》卷40〈普賢行願品〉: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 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華嚴經》卷54〈離世間品〉:我當知一切法皆是佛法,隨眾生心,為其演說,悉令開悟。《維摩詰經》卷1〈佛國品〉: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 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願取佛國,願取佛國,非於空也。《父子合集經》卷20〈淨飯王信解品〉:一切諸法皆是佛法。……眾生不住顛倒見 ,即是佛也!《圓覺經》卷1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當知生死及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金光明經文句》卷 5〈釋四天王品〉:又《淨度三昧 》:眾生亦度佛。若無機感,佛不出世,亦不能得成三菩提。出世菩提皆由眾生。唐.澄觀《華嚴經疏》卷 21:心佛眾生,體性皆無盡,以妄體本真,亦無盡。是以如來不斷性惡,亦猶闡提不斷性善。唐.李通玄(635~730)《新華嚴經論》:佛心、眾生心、自心,總為一心、一性、一法界、一智慧,始成信明.覺連《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註解 》卷 7:「諸佛心內所含以眾生所具之心,諸佛所證菩提,本來無別。諸佛成道,即眾生成道。以眾生不曾在諸佛心外,時時成道,此乃心佛眾生,同一體也

明.楊卓【佛學次第.統編】:體性,一切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為大乘之人所諦信。言三無差別《華嚴經疏》心佛眾生,雖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來平,初無有異。:「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一、無差別:謂一念心體,凡聖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法,而諸佛眾生,性原平,初無有異,:「遊心法界如虛空,則知諸佛之境界。」二、無差別十方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法,而成正覺,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眾生之所迷。迷悟雖殊,其體不二,《法華經》:「唯佛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三、眾生無差別九界眾生,各具十界十如是法,而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體不二。《涅槃經》:「一切眾生即是佛。」

印光法師<教觀綱宗.釋義紀.重刻序>:教海汪洋,莫測深廣,不有指歸,則茫無所趣。故陳隋智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如來一代所說之法,具顯如來出世本懷,唯欲一切眾生同成覺道。但以機器不一,故復隨順機宜,循循善誘,為實施權,以接引之。待其既得權益,則開權顯實,同歸秘藏,方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之所以然。

慈州法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1.本無差而成差

本無差:直明無差,體無差,心佛眾生同一無生真理。相無差,心佛眾生同一幻化。用無差,心佛眾生皆知飢來喫飯困來眠。    對顯無差心-生佛對顯同,心是生佛之體,生佛是心之相,相不在體外,性相不二。佛心-生心對顯同,佛心悟,生心迷,迷悟雖別,而心實無二。心-對顯同,人是覺人,心是覺心,心佛不二。生-對顯同,佛是眾生所成,佛即眾生,眾生是未成之佛,眾生即佛。心-眾生對顯同,離心無眾生,離眾生無心。

而成差:心差:心體有迷悟不同心相有染淨不同心用有有為無為不同。  佛差:佛,覺也。,覺有邪正偏圓。,唯一圓覺。眾生,有邪正偏而不圓。  眾生差:諸趣受生,而非眾生眾生也。諸趣受生,而能頓現亦眾生也。《起信論》:心.意.意識轉,故名曰眾生。則心亦眾生也。

2.由差而成無差

,如上成差中說,不出有惑.無惑.及善業.惡業所成。無差 ,則迷悟.染淨.有為無為.邪正.偏圓.不.心.意.意識,皆以對待而顯。此對待又依聖教量,用分別比量智而知。若以真空絕相觀.無分別智參之.念之.觀之,久之照破「對待之法.皆無自性」,無性之性,即是實性。悟此實性,於十界依正.一切差別對待法中,能於其中,隨拈一法,無非法界,法界之內,無法不具。一法為主,餘法為伴,法法為主,法法為伴,一切差別而成無差矣。

     慶案心.佛.眾生:念佛人「機法」二信,重點在「生、佛」之相應一體,而略過「自觀其心」(以愚惡「凡夫」自居,不修戒定慧懺悔、斷惑……「聖道」法),日常行為任性而作,相較於傳統(止觀)學人,或較不擅於「自省、自評」其身口意之善、惡,對他人之影響,並由此自覺而施以對治改進。這種偏重可有其方便、亦有其缺失。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ccc7d15&aid=17743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