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柔軟心-柔順忍
2022/11/07 19:56:45瀏覽154|回應0|推薦0

柔軟心

十地經論》卷12:「柔軟心者,得勝樂行故

十住毗婆沙論》卷13諸菩薩已具足於初地,欲得第二地,生是十方便心:直心,堪用心,柔軟心,降伏心,寂滅心,真妙心,不雜心,不貪心,廣快心……。直心者,離諂曲,離諂曲故心轉柔軟。柔軟者,不剛強麁惡。菩薩得是柔軟心,生種種禪定,亦修習諸善法,觀諸法實相,心則堪用。心堪用故,生伏心,伏心者,善能降伏眼等諸根,……心已降伏,則易生寂滅心。寂滅心者,能滅貪欲瞋恚愚癡等諸煩惱,先伏心已遮令寂滅。……得寂滅心已,必生真妙心,真妙心者,於諸禪定神通所願事中如意得用,譬如真金隨意所用。行者既得直心乃至真妙心已。為守護是心故,樂生不雜心。不雜心者,不與在家出家從事。……次生不貪心,不貪心者,於在家出家人中,所謂父母兄弟和上師長等不生貪著。……是人因捨心生廣快心。作是念。我若捨是眾閙。當得禪定因禪定生妙廣快法。得是法已其後則能利益眾生。勝今千萬倍。是故為多利益眾生少時捨心權捨眾閙。當得禪定五神通等利益眾生。

      《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卷上:「一者平等心,二者柔軟心,三者無懈心,四者無毒心,是為四種。若菩薩摩訶薩於如是等四種法門,隨所修習,即得如是神通變化最勝事業。

       唐.澄觀大師《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得大智慧圓滿光明,得菩薩十種神通,柔軟微妙,住菩提心,堅固不動。……佛以一音方便說,法燈普照修多羅,無量眾生意柔軟,悉蒙與授菩提記。……知是福德相,心無憍慢,先意問訊,言語柔軟,初無麁獷,年志俱盛,心不卒暴。……住初地後得智中,進修十心,所謂正直心.柔軟心.堪能.調伏.寂靜.純善.不雜.無顧戀.廣心.大心。……柔軟心者,得勝樂行故,謂內證適神,心無剛強故……柔謂柔和,軟謂善軟,言為戒攝,故為柔軟。柔和即無毒害,善軟即無麁獷。……柔軟故,無損無害。論釋不獷云,受行不斷。……菩薩言必順道,盡未來際,常行善言,斯亦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至堅也。……心能受境,如水柔軟……。離諸憂惱,身心柔軟。

     菩薩瓔珞經:「順第一義諦起名善,背第一義諦起為惡。」

     《大乘義章》七:「順名為善,違名為惡。

       智者大師法界次第初門》卷1<十善初門>:「善順理為義,息倒歸真,故云順理;惡以乖理為義。

      《摩訶止觀》卷:「順是可意,違不可意……唯圓法名為善,善順實相名為道,背實相名非道。……若行順中道,即有勝妙果報。設未出分段,所獲華報,亦異七種方便,況真果報邪?

      唐.湛然《十不二門》:「修又二種:順修、逆修。順謂了性為行,逆謂背性成迷。

-------------------------------------------

柔順忍

        忍辱、忍耐、忍許、忍可、堪忍、安忍。受人侮辱惱害,而不生瞋心,或自遇苦而不動心,證悟真理,心安住於理。依經論所載,忍有多種分類:

       二忍(1)生忍法忍。(2)世間忍出世間忍。(3)安受苦忍觀察法忍。 

三忍:忍辱波羅蜜,悟解三種法理且認證之

      世親攝大乘論釋卷七 ()耐怨害忍,人以怨憎毒害加於我,而能安心忍耐無反報之心。()安受苦忍,疾病水火刀杖眾苦所逼,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動。()諦察法忍,審察諸法體性虛幻,本無生滅,信解真實,心無妄動,安然忍可。

      《唯識論》九:忍有三種: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一能耐忍有情怨敵之惱害二能安受非情寒熱之苦楚無生法忍,諦觀真理而安住於無生之理前二為耐忍,後一為信忍,似稍異,然決定而不動心。

     前二生忍,後法忍。《俱舍論光記》卷26,三忍各以無瞋、精進、慧為體。又《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12此三忍分配於不捨有情、捨下劣心、無生法忍三種任持。

三法忍:證悟法理而安心

      《維摩經.法供養品聞如是法,得柔順忍。10什曰柔謂軟鈍也,於實相法未能深入,軟智軟信,隨順不違,故名柔順忍也。肇曰心柔智順,堪受實相,未及無生,名柔順忍。心柔智順,於實相之理不乖角,故云柔順堪安住於其位地,故云忍。思惟於諸法之實相,隨順於證悟之理,心安住而不動,伏其業惑--十信位 

        《無量壽經》34(聞名得忍)「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48(得三法忍)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不取正覺。

《無量壽經》云:「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徧諸佛國。聞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耳根清徹,不遭苦患。目覩其色,鼻知其香,口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彼國土天人,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1]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九前「聞名得忍」願(34則唯說無生法忍,故「圓融忍」義猶未分明,故有此願也。《梵響》:「聞一切法即空不空不可思議,不驚怖畏,信解受持,受樂順入,修習安住,而如音響,無有所住,此音響忍也。隨順寂靜觀一切法,平等正念不違諸法,隨順深入一切諸法,清淨直心分別諸法,修平等觀,深入具足,此柔順忍也。不見有法生,不見有法滅,若不生則不滅,若不滅則無盡,第三無生法忍。又音響忍,聞諸法實相,信受猶在散心,若得禪定,即時得柔順忍,未斷法愛故,或生著心,是若常修習此柔順忍增長故,斷法愛得無生忍,此依《大論》。」

《無量壽經》云:「生彼佛國諸菩薩等,所可講說,常宣正法。隨順智慧,無違無失。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去來進止,情無所繫。隨意自在,無所適莫。無彼無我,無競無訟。於諸眾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柔潤調伏,無忿恨心。離蓋清淨,無厭怠心。等心、勝心、深心、定心,愛法、樂法、喜法之心。滅諸煩惱,離惡趣心。 究竟一切菩薩所行隋.淨影慧遠《無量壽經義疏》卷下: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忍隨深淺,差別為三,次列三名:尋聲悟解,知聲如響,音響忍,三地已還;捨詮趣實,柔順忍,四五六地;證實離相,無生忍,七地已上。()音響忍,隨順音聲忍、生忍。聽聞教法而得心安。十信位,尋聲而悟解。()柔順忍,隨順真理,賴己之思考而得悟。三賢位,伏其業惑,令六塵無性不生。()無生法忍,離相,頓契於法之真理而安住。七地以上,離一切相而證悟實相。

    唐.璟興《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三, 依《瑜伽師地論》卷49三忍之說,而有指正:本經所說三忍,是初地以上:「今即尋樹音聲,從風而有,有而非實,得音響忍;無乖角,順不違空,悟境無性,不違於有而順空柔順忍;觀於諸法,絕四句無生忍。」依本經卷下云:「其鈍根,成就二忍;其利根,得不可計無生法忍。阿彌陀佛之名(佛號)、義(功德)不離,稱念佛名,即得三忍而不退。

      無量壽經鈔音響忍,由音響而悟解真理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無生法忍,證無生之實性而離諸相,是悟道之至極也。

       唐.玄一《無量壽經記》卷上,以三忍配三慧:()聞慧,近從音教而有音響忍。()慧,隨分調心而有柔順忍()修慧,觀證無生之理而有無生忍。

       日.了於《無量壽經鈔》卷五引述新羅僧義寂之解釋:()音響忍,聞真實之法不驚不怖不畏、信解受持、愛樂順入、修習安住,為音響忍。() 隨順忍,隨順寂靜觀一切法,平等正念而不違逆諸法,以隨順深入一切諸法,以清淨之直心分別諸法,修平等觀而深入具足。() 無生法忍,不見有法之生,不見有法之滅;若不生則不滅,不滅則無盡,無盡則離垢,離垢則無壞,無壞則不動,不動則寂滅。

「法忍」,心念安住於真空妙有之法,世間的財色名食睡,都不能影響。「柔順忍」,聽佛名號,心就柔和,一切順利。放下萬緣,提起名號,就與阿彌陀佛相感應。

       《觀無量壽經:「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

        善導大師《觀經疏.序分義》:阿彌陀佛國清淨光明忽現眼前,何勝踴躍。因此喜故,即得無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欲令夫人等悕心此益,勇猛專精,心想見時,方應悟忍。此多是十信中忍,非解行已上忍也。

       《淨土文類行卷》:「慶喜一念相應後,韋提獲三忍。忍,念彌陀佛而生歡喜心忍,念彌陀佛而悟解真理忍,念彌陀佛而住於正信,韋提希夫人所得之無生法忍。此以專精觀想,見淨土莊嚴,或信其本願所得利益,心生歡喜而得無生忍,就其三種心態而分。十信位所得之忍,非解行以上。

       日.良忠:十信中忍,歡喜而大悟,故名喜忍、悟忍。證空領解觀門為無生忍,乃信本願所得之利益,故名信忍親鸞得他力信之一念。

       大安法師信忍,她深信只須發願持名,定得往生。悟忍,她覺知阿彌陀佛救度眾生悲願力早已成就,只須接納,決定能去。喜忍,她由此信知而生大歡喜。這就是淨土門核心,以佛知見為我們知見。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講記》/第34「皆得法忍總持願」:《觀經》中,韋提希夫人得釋迦彌陀兩土世尊加持,見到住立空中發出熾盛光明西方三聖,心生歡喜,豁然大悟,得無生法忍。善導大師將此無生法忍釋為喜忍(信心歡喜,得往生益),亦名悟忍(悟解彌陀大悲威神力),亦名信忍(信可一念感通,即得往生)。這是薄地信外凡夫之無生忍,不是聖賢位。然一切聖凡,聞信阿彌陀佛名號功德,畢竟能悟(證)無生法忍,得無量陀羅尼門,總一切法,持無量義,蒙佛願力,帶業往生,華開見佛,疾證菩提。

      《三藏法數》:別教菩薩,於十住位中,修習空觀,信一切法皆悉空寂,能於空法,忍可忍證,故名信忍。信,隨順不疑也。謂初地、二地、三地菩薩,得無漏信,故名信忍。印順法師學佛三要順信淨信(般若道)三階段:一、「信可」,或「信忍」。對佛法,從深刻理解而起淨信。到此,信心成就;純淨信心,明達勝解相應,這是信解位。二、「信求」:以信可真信,發為精進修學。在確立信解而進求過程中,愈接近目標,信心愈增勝。這是解行位。三、「證信」,或「證淨」。經實踐而證實。過去淨信,或從聽聞(教量),或從推理(比量)。這時「悟不由他」,「不依文字」,是證位,現量通達。在大乘中,是初地「淨勝意樂」;在聲聞,是初果得「四證淨」或「四不壞信」。

迦才《淨土論》上:「無生忍有四:緣教故,得無生忍,一切凡夫及十信位人,讀大乘經論作無生解,即聞慧;緣觀,十解已上,十向作三無生觀,解萬法無生,思慧;證理,初地已上,由證遍法界二空真如,修、思;約位,八地已上,由得真俗雙行無功用,修慧云云。

四忍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一:(1)無生法忍,忍可諸法之自性空寂本來無生。(2)無滅忍,忍可諸法本來不生無滅。(3)因緣忍,忍可諸法依因緣生,本來無自性。(4)無住忍,即心不住著而無異念相續。

      五忍

       《仁王經》(1)伏忍,即已制伏煩惱,然尚未斷滅。指地前之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2)忍,即已得無漏信之初、二、三地菩薩。(3)忍,即順理而趣向無生果之四、五、六地。(4)無生忍,即悟入諸法不生之理而安住之七、八、九地。(5)寂滅忍,即斷諸惑而寂靜安住之第十地及佛果。忍忍可,或安忍,決定其理無移動之念也。

       六忍,又作六忍法。據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載,六忍為:(1)信忍,信一切法即空之忍。(2)法忍,認一切法即假之忍。(3)修忍,修中觀,知一切法理事圓融之忍。(4)正忍,認確實中道之忍。(5)無垢忍,信證無煩惱染污之清淨心之忍。(6)一切智忍,得一切智,忍可中道之法最上忍。

十忍(1)指菩薩忍受真理而得之十種安住心。據舊譯《華嚴經》卷28之十忍品:隨順音聲忍、順忍、無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夢忍、如響忍、如電忍、如化忍、如虛空忍(2)菩薩之十種忍受行。依《寶雲經》卷一:內忍、外忍、法忍、隨佛教忍、無方所忍、修處處忍,非所為忍、不逼惱忍,悲心忍、誓願忍。

《如來興顯經》:菩薩大士逮得法忍有十事,以能具足於法忍,則無陰蓋,便致一切法忍之地,于諸佛法,而無掛礙。何謂為十?達音響,柔順行,不起法忍四曰喻幻,五曰野馬,六曰若夢,七曰呼響,八曰若影,九曰如化,十曰如空,是為菩薩逮十法忍。何謂音響忍?諸所聞音,不懷恐怖,不畏不懅,喜樂思順,諸所遵行,無所違失,是音響忍。何謂柔順法忍?菩薩隨順應游法生,而觀察法,造立行,不為逆亂。設使諸法應柔順,當度度之,志性清淨,遵修平,勤加精進,順入成就,是柔順法忍。”  

《大哀經》:“精勤自修逮音響忍,是為智本。常以修行無所懷生,是為慧業。自將其節得柔順忍,是為智本。若已逮得不起法忍,是為慧業。 真正、徹底法忍,就是“無生忍”,或“無生法忍”。

《大乘造像功德經》卷1優陀延王見像得成,相好端嚴,心生淨信,獲柔順忍。既得忍已,益加欣慶,所有業障及諸憂惱並得銷除。譬如日出,霧露皆盡。」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六:三十二種安忍

《瑜伽師地論》卷42二忍品,列舉自性忍、一切忍、難行忍、一切門忍、善士忍、一切種忍、遂求忍、此世他世樂忍、清淨忍九種忍。經論中並謂「忍」具有為十利之本、諸佛神通之原、一切出家之力、伏諸惡、渡生死而至涅槃功德利益。



[1]六根接觸得忍:極樂世界遍佈七寶樹林,裝飾的是摩尼寶,發出的音聲都是微妙的法音,所以六根所接觸的都是一塵不染。且接觸愈多,愈能六根清淨。所以生到極樂就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見這樹能得三種法忍:聞樹的音聲,就得空相,沒有執著。寶樹、枝條,微風吹動是柔軟的,耳聽那聲音、眼看那動態,心就柔和了。從十方世界往生極樂,帶去的業、習氣、煩惱,就能斷除,…….. 極樂世界是天、人的程度,見樹就得三種法忍,「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ccc7d15&aid=1774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