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7/08 20:32:02瀏覽328|回應0|推薦0 | |
新版【淨土宗志工手冊】略釋 淨慶2022.2 慧淨法師自云:2004年初,擬了一篇〈淨土宗教章〉,是關於淨土宗教理或實踐各方面的規範與解釋,也可說是「立教開宗」的宣言[1]。從這篇宣言也就是中華淨土宗協會的建立,至今(2022.1)滿18年,這有兩層意義: 1.世間上,18歲是法定的成年[2],過了青春期,踏入成人社會。在淨土宗是過了奠基期,立宗的各種條件如:宗派名稱、根本教理、主依經典、傳承及教判(行判)、對機、利益、宗風、宗歌、宗徽……,乃至海內外分會道場、僧眾法師與信眾蓮友,皆已初步成就、且逐漸穩定,從隨緣草創性進入組織制度化; 2.法務上,呼應於「第十八願」的淨土宗旨;以「十八年」從做中學的經歷,似有必要對內、外事相,仔細檢討、調準方向,重新出發、放眼未來,為一切有緣的眾生,創造一個安心學佛、信心念佛的環境,大眾盡此娑婆業報身,同生西方極樂國。 從2014年9月~2020年7月連續在台北舉辦了七屆「淨土宗志工研習會」,對研習的宗旨、對象、日期、範圍、須知……等項目,都有詳細的設計與執行,頗能收到預期的效果。而今,到了18歲的轉折期,為了讓淨土宗的法務向前開展,就須讓每位志工更深入、簡要的了解「淨土宗」的核心價值與教化理念,因此,2022年1月再次啟動「志工訓」,並編輯了【淨土宗志工手冊】,讓各念佛會的志工在關心、參與,自信教人信,做彌陀手腳的過程中,有契法契機(機法一體)的領會與依循。 就如古哲所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3]不眷顧過去的成敗,做好眼前應為之事,而規劃未來可能的發展,盡心盡力給眾生最大利益的服務。新版【志工手冊】相對於過去七屆(舊版)的【研習手冊】,可說是條目周全而內容精簡,較少條列式的規矩,讓人一目了然而知所依行。在道場舉辦的實體課程則重在「宗風、理念」的宣導與確定,如「自信教人信」「志工四喻」[4],及讓志工們誠於中而形於外,自然而不做作、歡喜而不勉強,流露身口意三業的莊嚴與和諧,以此服務大眾,並互相觀摩、互相學習,而能同見同行,同念佛同往生。 以下針對某些重點,略釋其義,以加強理解,並薰習內心,形成一種共識。 一、淨土宗志工:我們是佛教淨土宗的團體,宗旨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 義工與志工:臺灣早期的「志願服務者」(volunteers)通稱「義工」,是基於善心,非長期(有閒才來)且無償(不支薪)的奉獻個人時間或勞務,單純為了付出、奉獻而不求回饋、不受約束。2001年1月20日政府公布《志願服務法》,改稱「志工」:「民眾出於自由意志,非基於個人義務或法律責任,秉誠心以知識、體能、勞力、經驗、技術、時間等貢獻社會,不以獲取報酬為目的,以提高公共事務效能及增進社會公益所為之各項助性服務。」服務單位應發給志工證及紀錄冊(志願服務證及服務紀錄冊)。此後,「志工」成了法定名詞,受法律約束;以服務為志業,而終身奉獻[5]。星雲法師〈佛教與義工〉云: 「志工」雖有志於做,是我願意,但好不好,不一定;……「義工」是有情有義的,完全出自歡喜的發心,用心甘情願、滿懷喜悅、無怨無尤的胸懷為人服務,並且是全力以赴從事義務性的工作,以服務人群、造福社會為目的,……佛門的義工,就如千手千眼的菩薩,都是在替佛菩薩做事,其行事感動很多人。擔任義工,是一種心意和生命的奉獻,是一種力量和時間的布施。 若論「志工」的發心與實質,以義工為基礎而向上提升,不只以偶發的歡喜心,而義務性的布施;更有一種「捨我其誰」的自覺與承擔,以提高「團體」之效能及增進「人群」之利益,為終身奉獻的志業;並於服務大眾的過程中視人若己、借事練心,促進自他的成長。慧淨法師<第一屆淨土宗志工研習會勉言>云:「志工」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是開路先鋒,在最前線,且犧牲奉獻自己的時間、財力、體能,不為名利、不求回饋。為了不負使命而「任勞任怨,無怨無悔」。為他做事而無所求,是修福;被誤會被批評,也不以為意,是修慧。志工是一種「利己利人」的行持。衷心─這是我的任務,理所當然的天性。菩薩就是看對方如自己,是怨親平等、自他一體。 本宗的法定名稱是「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簡稱「淨土宗」,是純依善導、專修念佛的道場,以闡明「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之特義,有別於自力難行的聖道門及諸宗混融的淨土教;成立十八年來,在法師、居士、蓮友同心合力的建設下,略具教團的規模與成效,讓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重現於世,且逐漸擴大其影響力,「光明遍照 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的悲願,再次煥發、溫暖了五濁末世的人心。在這個以「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為宗旨的團體中,眾多芬陀利華妙好人聚會一處、和合無諍的熏聞教理、稱念佛名,互相穩固其自信,並自然的轉勸其親友;彌陀的道場是以愛心、服務為心行,每一位人中稀有人雖暫時擔任說法、儀軌、策畫、執行、助理……種種職務,都平等的成了教團志工、彌陀手腳,分工而合作,為弘揚淨土法門而各盡一分棉薄之力,共禮彌陀、共話彌陀,同稱彌陀名、同享無量壽。 慧淨法師於〈第一屆淨土宗志工研習會〉[6]提及:「志工是真行菩薩行→志工應持的心態→自信教人信的含義→人生的目的→人身難得可貴→人間淨土的迷思→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遇佛本願力,眾生皆得度→勸信同念佛,即是行大悲→念佛即是大福德→宗風.俗諦的重要」,對淨宗志工的發心、力行、正知、有完整而深入地開示,可作為志工們必讀常熏的教材。 二、願景.使命:願,將彌陀本願之救度的念佛法門,弘揚遍及世界各個角落。願,彌陀之名號,聲超滿宇宙十方界;令末法五濁惡之世間,充滿念佛人;轉濁惡之穢土,為蓮花之淨邦。如宗徽所示─「蓮花」開滿「地球」。 願景就是一種立志、使命與期許,既是志工個人的,也是教團大眾的。新年新氣象,淨土宗念佛人,為法為眾,大有可為,應互相勉勵,樂觀、進取,讓彌陀本願之稱名念佛廣為人知。 我們有時代的責任、歷史的使命:就是組織教理,建設教團,確立淨土宗在教界的地位,弘揚彌陀的救度,推廣本願的念佛,讓稱名之聲遍滿神州。淨土法門是以仁為已任。「仁」就是彌陀的慈悲,普度眾生,離六道輪迴之苦,入涅槃永恆之樂。今世生而為人,值遇佛法,為彌陀做事,是何等的神聖、有意義。因此我們要更珍惜、愛護念佛人的身分,盡責做好志工的角色。大眾雖來自各地,卻都是阿彌陀佛的四肢,彼此的生命是一體、信念是一致,同以宣揚「彌陀的救度」為使命。至於弘法的形態,則依時依地依根機而有不同,「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7]。 本宗精心設計的宗徽是「蓮花開滿地球」,五濁惡世的地球,充滿了三毒熾盛的眾生;若有幸聽說彌陀救度的法門,而信受願生、專稱佛名,「當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華」「當坐道場,生諸佛家」;現世為妙好人,命終生極樂國,見佛成佛,廣度眾生,最終讓地球充滿了念佛人、有如遍地開滿了白蓮花;能如此,則娑婆雖穢苦,含攝了淨土的淨樂,在欲(界)而念佛,如火中生蓮華,《往生論註》:「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蕅益大師:「只今信願持名,蓮萼光榮,金台影現,便非娑婆界內人矣!」印光大師:「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若能推廣本宗的念佛法要,讓更多有緣人同聲稱念,同願往生,則彼此猶如法界兄弟,相親相近相增上,不僅有助於同修道友的情誼,也惠及世間一切人物的安樂,雖不必誇稱人間淨土,卻可讓人心更清寧、社會更祥和。 慧淨法師曾列舉「淨土宗的貢獻」云:「1.指出人生永恆之歸處,2.明示他力易行之法門,3.達成佛教成佛之目的,4.解決佛教自力之難題,5.實踐自利利人之大乘,6.圓滿今生來生之願望。」這也是淨土宗一切志工所應信解奉行的內容。 三、志工的理念: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每一位於「念佛往生」自信教人信的志工,可說是阿彌陀佛的化手、化腳[8];淨土宗歷代祖師是「具體而微」,教團每一位志工則是「得其一體」[9](說法、編書、梵唄、助念、……)。我們凡夫雖無能力荷擔如來大法,但能響應彌陀的無盡大悲,做彌陀的手腳,來傳播「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與眾生一起歡喜稱念、一起往生成佛,就可以了。 一般而言,先須自信,才可能且必然的教人信,也就是的分享、同理、推己及人,每一位志工都由衷的自信、教人信,做阿彌陀佛的分身與手腳,就是無分別的一體之親,慧命共同體;除了一起在道場念佛辦事,也要帶著佛號,走入家庭、社會,在人群中借境練心、與人同事,讓佛號平易自然的傳播於世間。《往生論註》云:「願我成佛時,我土菩薩,皆慈悲勇猛,堅固志願,能捨清淨土,至他方無佛法僧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示如有佛,使佛種處不斷。」阿彌陀佛及淨土菩薩的弘願大行,我輩凡夫雖不能至,也可發景仰心、效法心,在「機法二信」及「平生業成」的幾處上,多一分熱血與愛心,在日常言談、待人接物中活出念佛人的親切與莊嚴,讓有緣接觸的人歡喜﹑信任,而薰染、分享幾許「信佛念佛」的功德義利,「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如此輾轉相熏,或可讓阿彌陀佛的名聲香光,遍滿於人間。 眾生共業所成的娑婆穢土,充滿了煩惱怖畏與眾苦,活在其中的個人,與諸眾生及其環境,互相牽纏,不可能脫身獨善;唯有自己信佛念佛,也讓別人信佛念佛,彼此心中多一分厭穢﹑欣淨,乃得暫時緩解娑婆的苦難,恆時嚮慕淨土的安樂,志不在此則少紛爭,心向於彼則得安寧,也讓世間少些造業而多些清淨;生前以布施、愛語、同事、利行(四攝法)與人廣結善緣;往生之後,見佛成佛而迴入娑婆,廣度眾生。印光大師云:「成就一眾生往生西方,即是成就一眾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議!」自信乃成就「我/一人」往生,教人信則成就「他/多人」往生,自他互相成就,又輾轉相勸教人念佛往生,極樂淨土就有無量眾生成佛,並迴入娑婆及他方世界,更善巧而自在的教一切有緣/無緣之人信受、稱名,往生、成佛。如二十二願之「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及《往生論.註》園林遊戲地門云:「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示應化身,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迴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眾生共向佛道。若往若還,皆為拔眾生渡生死海。」 在這個世間,多有蒙佛感應、指點而尋來道場參禮、共修的人,都是與佛有緣﹑佛的兒女,也是我們念佛人的兄弟,因此,教團志工應善體佛心,善待法親,何況,教團名下的一切功德與資源,皆以佛之名、藉佛之力而有,非住持與志工之德行所能募集,因此,應以慚愧心、莊重心,樽節使用於眾生,令比受益、生信。慧淨法師〈成佛如林的法門〉云: 我們凡夫俗子若能自信教人信,這樣,我們也就如同十方諸佛一樣,響應阿彌陀佛的無盡大悲,做彌陀的手腳來弘揚、達成阿彌陀佛的無盡大悲。 往生極樂的勝易之道,是由彌陀發願、成就,由釋尊宣講、勸請,並由諸佛證誠、護念,是諸佛親自示範的自信教人信,經云:「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既然諸佛同聲「讚嘆」阿彌陀佛,並「咨嗟」稱佛名者,我輩凡夫今生幸遇如此殊勝之法,除了自信自念﹑也效法諸佛之隨順阿彌陀佛第十七願而教人信教人念,才是報答諸佛之恩。 「自信」很難,且有深淺,因為人心複雜而無常,不易聞法生信;縱有因緣信入,也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的加持與維護,乃得相續不退;若要憑自力而「教人信」,豈不「難中轉更難」?因此,仍須仰賴彌陀的「大悲傳普化」,我只是代轉、助念而已;也就是說,自信與教人信,乃是仰憑彌陀本願力「一以貫之」,我雖看似一分心、出一分力,其實是彌陀名號「承體起用」的功德,同時護念自(我)與他(人)。慧淨法師云:佛菩薩發四弘誓願,我們心嚮往而行不能至,但是,可以把「六字洪名」,介紹於有緣眾生,乃至迴向一切眾生,若有人因此往生極樂,解脫輪迴,豈不等同於「做彌陀的手腳,行彌陀的悲心」[10]! 四、志工的心態: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 這是【宗風.俗諦】(六)之文。念佛人領受了”彌陀如何為我”的大利,感恩而回報”我便如何為人”,不可藏私或吝惜,因為我與一切眾生,無始以來在六道中,互為父母、子女、夫妻、兄弟,今生各隨業報而形貌全非,且有隔陰之迷而不相認;然而,念佛人以機法二信,必不至於見死不救,所謂「一枝一葉總關情」,念佛人雖自覺「愚惡」而專一念佛,但本於民胞物與、敦倫盡份的良知,應主動積極的關懷他人,於能力之所及,盡做人本分、為大眾服務,讓一切有緣人同沐於「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光明中,同享其念佛的「現、當」二益。 「邊做邊學」,擔任志工當作是一種享受;內心「純淨」,對象「平等」;「感恩」對方讓我們有機會修菩薩道﹑成菩薩行。我們是乘托彌陀願力而勸導他人專念彌陀佛名,往生極樂世界;到彼成佛之後,還向娑婆做彌陀的分身﹑淨土的志工,讓更多人也能獲得究竟、圓滿的利益,這才是徹底的救貧、救急、救困、救災、救難。慧淨法師《無條件的救度》云:「我輩凡夫,若信受彌陀救度,即是大福報、大智慧;若專稱彌陀佛名,即是大善根、大功德;若弘揚淨土法門,即是大慈悲、大願力。」 學佛大悲心,是一種承恩轉施、借佛力以助眾生的方式;其中有機法二種深信,互相對照,可說是悲(機)欣(法)交集: 彌陀如何為我—攝受往生--往相—常懷慚愧—機 我便如何為人—成佛度眾--還相—仰謝佛恩—法 慧淨法師<2016年2月6日歲末聚餐對僧眾的談話>: 我們的團體可說是「渺乎其小矣」,但五臟俱全;各個部門,各個職事,都在不同的崗位分工合作,彼此有聯繫,互相有照顧……。我們所作的都是為了三方面:第一方面,為眾生,為眾生的現當二益;第二方面,為彌陀,為弘揚彌陀的救度;第三方面,為教團,為教團的永續發展。為了這三方面,大家可說有志一同,勞心勞力,盡心盡智,甚至任勞任怨,無怨無悔;……我們教團所弘揚的是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是以阿彌陀佛的愛心來愛所有的眾生。 佛法就是無我的愛,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如《大經》云:「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這雖不是我們目前的心量、能力之所及,卻可縮小範圍與行動,做一些「心誠求之,雖不中,亦不遠矣」的小事,例如以那三句話「親愛的,你將永遠被珍愛;你不必有任何恐懼;你不會做錯任何事」[11]安慰人,讓愛傳出去,既是愛語(攝受),也是布施(無畏)。 在業力的推動下,沒有人是故意的,智者悲憫有情,凡夫互相譴責。佛陀也原諒我們,為什麼我們不能原諒別人。人最需要的是愛,不是教訓。當別人前來請教,「愛」他比「教」他更重要。[12] 現代社會雖然物資豐富、教育普及、行動自由,但一切以自我為主,道德為俗。生活沒方向、生命沒目標,一天又一天重複某些乏味的職業与活動。人情越疏離、冷漠,人心也越焦慮、不安。智商雖高,而情緒失控,又因為大量吃肉,及各種暴力電影、格鬥電玩的熏習,人們越來越不懂生命的可貴,稍不順心或一時妄想,就自殘或傷人,成了一種隨機作惡,而毫無悔意,或許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麽不可以」,「我不信任法律,我用自己的方式解決」,「我就是這麼做了,沒什麼道理,也不須道歉」之類的狂言慢語,讓民主自由偏離其相對的責任與秩序,也讓一般居民不時感到惶恐。這種社會人心的惡化,或許是末法的常態,除了加強「生命教育」的宣導,列為學校的必修課程;讓每個人走出自我的格局,以善意而接觸、連結更多人,並珍惜每一次見面、談話、心神交流的因緣,以同理心、愛護心協助他人發揮其能力、增進其價值。若反省力夠,則應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這可逐漸取得他人的信任與親近,先做一般的朋友,進而勸導他信佛念佛,聞熏淨土法義,感受彌陀悲願,久而久之,成為我們的同修道友,乃至發心為志工,則娑婆少一個苦人,淨土多一尊菩薩;這或許是「彌陀為我,我為眾人」的一種實踐。 整體而言,出家人以道場為家,辦道乃家務;在家人以家為道場,作務而念佛。若要「教團和樂、正法久住」,須有基本的規範與制度,也就是以《志工手冊》的內容為依準、守則,同心同行,對內是互相認同,對外能令人感動,並因而心中踏實,行為從容。這種相處之道近於儒家的禮(風俗),而非法家的法(律令),是團體中共同約定的認知與自律,並無強制力、賞罰性;讓每一位志工對其內容有充分了解且樂於遵行,則心身一致,內外一如,既不勉為其難,亦不陽奉陰違;如《論語.為政》云:「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以阿彌陀佛的「功德」化導大眾的心性,以念佛團體的「禮儀」調整大眾的行為,這樣,既有內發的慚恥,且能自動的改進,而不須強勢的領導及嚴格的教條。如《禪林寶訓》云:「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自古佛法,雖隆替有數,而興衰之理,未有不由教化而成。……諸祖之利物也,扇以淳風,節以清淨,被以道德,教以禮義,使學者收視聽、塞邪僻,絕嗜慾、忘利養,所以日遷善遠過,道成德備,而不自知。」在彌陀的慈悲與古哲的道德之薰陶下,個人的煩惱與業習或可淡化,心智更單純、念佛更歡喜,對彌陀本願力的信靠也更專一,「稱名之外,不用我心」,對佛法真實義的體認也更根本:「一代聖教 盡皆成 南無阿彌陀佛」[13],以此信心與體會,在自信教人信的志工上,必更自然無為而感化無形。 五、志工的行持:四不─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四給─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 擔任教團志工,站在服務的最前線,三業行為要「以身作則」如理如法,勸信就能事半功倍,因此,言語舉止要自律自制,就是宗風的「凡事,守大體﹑有分寸」。 志工行持的四不、四給(【宗風.俗諦】三、四),或有參考佛教前輩的觀點,而修改為淨土宗的原則,如星雲大師「不說是非,不傳是非,不怕是非,不聽是非」,或慧律法師「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打妄語」;以及〈佛光人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14];這種心同理同的轉施,也是佛教界的和諧與共識,因為,本是同根生,好語皆佛說。 不聽是非-給人安心:布施(無畏) 不說是非-給人歡喜:愛語(無諍) 不傳是非-給人希望:同事(無隔) 不較是非-給人利益:利行(無害) 【宗風】云「自覺愚惡,過於他人」,念佛人應謹守「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的原則;對於人我是非,不說不聽不傳不較,以免自亂其心,又令他起煩惱。「有人之處,就有是非」,乃娑婆之常情;「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乃凡夫的習性;念佛人專注於名號而不外馳,「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寧可藏六如龜(密護根門)、守意如猴(非禮四勿)[15],或「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絕不放縱於「求人過、舉人罪、揭人私、爭人我」;須知「人類都是充滿六種根本煩惱的凡夫,除非抱道自重,勤修戒定慧,否則走到那裡,皆乃是非人,也不能慈悲的體諒罪惡、悲憫眾生。」對於自、他之人格的是非(善惡、賢愚),公開的批評或私下的耳語,都是不公平、不道德的舉動,損人又不利己,既不相應於彌陀的悲智,更不利於志工的形象,應盡可能避免。 其次,對六道輪迴的恐懼(機),只能靠彌陀「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法),這是給人安心;信佛稱名而「平生業成、現生不退」,是給人歡喜;念佛消業,往生成佛,永離三界業繫之苦,是給人希望;「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是給人利益[16]。這四項都是阿彌陀佛無上功德的平等惠賜,我們也是被救的受益者,但自身無智無德,只能隨緣盡分的擔任志工,協助教團弘揚彌陀本願,讓更多人起信念佛,將彌陀「四給」轉布施於有緣人。 相對而言,「四不」是消極的謹言慎行,「四給」則是積極的善言利行;前者止惡,如攝「律儀」戒;後者修善,如攝「善法」戒;總結為饒益有情的攝「眾生」戒。此乃大乘菩薩之戒法,淨土宗志工以「常懷慚愧,仰謝佛恩」的心境,借彌陀名號之悲願、光明而清淨自心,關愛他人。 六、志工的修養:二和─說話和氣,態度和藹;二謙─心存謙虛,彼此謙讓。 「二和、二謙」本是給出家人的座右銘[17],也適用於在家人,尤其在道場服務的志工;類似的俗諦,在中國儒道的修身養性中,極為重視。 「態度和藹」是身業,「說話和氣」是口業;身口二業源於內心(意業),身和、口和,則其心乃理性冷靜、不起情緒,對人也就不批評、不責備,與身邊的人、事、物也和諧相處。出家人依律共住,「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世間人守禮往來,「家和萬事興,人和百業旺」,「禮之用,和為貴」,和氣致祥,時和年豐,鸞鳳和鳴,心平氣和,總而言之如《四書.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18] 「謙」卦《彖》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書經.大禹謨》:「謙受益,滿招損」,《史記.老子韓非傳》:「深藏若虛、容貌若愚」;《論語.公冶長》:「無伐善,無施勞」;天地神人之道,都是損有餘而補不足,因此,事上理上,都須謙虛、退讓,有德而不自居,有功而不自誇,包容大度,虛懷若谷。此外,平易謙沖、恭謹謙和,都是君子賢人的素養與表現,給人親切,讓人尊敬。慧淨法師曾引《了凡四訓》「謙德之效」文:「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惟謙受福、天必相之」「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並詳闡說明之,志工們可上網參閱[19]。 又,《觸光柔軟》頁133轉引〈濟公活佛師尊慈語.和光同塵〉云: 對別人要有寬恕之量,對謗語要有忍辱之量,對忠言要有虛受之量,對事物要 有容納之量。是故: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能隨遇而安,方能與人同住;能隨緣攝化,方能廣結善緣。 又,〈不請之友─2016年1月23日講於弘願第二屆志工研習〉云:「志工背誦法語」是以佛菩薩的慈悲發心做我們的目標與榜樣。「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熟讀、銘記,思維、體會,能增長我們的慈愛、轉化我們的心性,擴大為眾生服務的心量,團體也更和諧、融洽。尤其第1、2則,分別引自《無量壽經》《優婆塞戒經》: 1.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2.自省己過,善覆他罪,樂修慈心。願為眾生趨走給使,令彼安穩歡娛受樂,為他受苦心不生悔。不念自利常念利他,身口意業所作諸善,終不自為恆為他人。自捨己事先營他事,營他事時不擇時節,終不顧慮辛苦憂惱。 慧淨法師有特闢專文解說,〈自省己過,善覆他罪,樂修慈心〉、〈志工服務精神的內涵─志工感恩餐會講話〉,志工們可細讀再三、以鏡照心,溫故而知新、刮垢而磨光。如〈淨土宗宗風(二)〉云: 宗風的內容就像一面鏡子,……面對法鏡,愈感自己缺陷,才更加要面對,使自己知所改進,不能百分之百達到,至少可以做到幾分或幾十分。所以希望大家,每天都將之思惟一遍,落實在生活中,使其融為我們的骨髓,化成我們的生命。……佛法如鏡,對鏡見容,聞法知心。……便知其惡無底,深感無地自容。然而我心之惡雖無底,彌陀之力亦無邊;信機信法,機法一體,慚愧、歡喜、感恩,「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矣! 上述有關淨土宗志工的願景、理念、心態、行持、修養的條文及解釋,可總結於〈志工四喻─2020年1月4日於弘願第六屆志工研習開示〉,慧淨法師說,這四種比喻的內容引自四部佛經,談及志工的發心及應理解、把握的要點,這四點的內容互相融通:「不請」之友、「傭人」之相、「同塵」之身、「無我」之心。簡而言之,就是以現當二益的「不請之法」來「施諸黎庶」,讓眾生都能脫離六道輪迴,往生淨土成佛;又,「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讓眾生使喚、差遣,甚至為眾人的奴僕,只要「令彼安穩歡愉受樂」,即使「為他受苦,心不生悔」;又,示現與對方類似的身分、性格、性情,讓他們「同氣相求、同頻相應」而來接近,就有機會導入淨土法門,離苦得樂;又,為眾生服務而任勞任怨、無怨無悔,面對別人的讚美或詆毀,都是平常心,一切利益、成功付給眾生,所有的失敗、悲痛由我承擔。 以上四點,以我們凡夫得貪瞋癡,不可能做得到,但應以此為標竿,且學且進,在念佛中做志工,走一步算一步;生前這樣學佛,往生淨土就法爾的斷除煩惱、具足悲智,而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廣度眾生。 七、行為簡則: 若能略知或領解前六條的內容涵義,基本上完成了淨土宗志工的心理建設,接下來就是在道場的服務事相中,落實踐行,心中有佛則身語莊嚴,以法為師則行事從容,如前所說「誠於中,而形於外」;「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縱然一時犯錯,被告知,就修正;或習氣難除,則常反觀,慎言行。尤其要多念佛,求佛加持、護念,讓個人的三業越來越清淨、有人緣,做志工的行儀也越來越如法、知進退;心思與身段也更柔軟、體貼,相應於守大體、有分寸,凡事為人設想,肯吃虧、不計較。能如此,則下列的〈簡則〉就水到而渠成,不須勉強作意,如祖師云「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20]。 1.普敬三寶,敬愛同門 2.見面招呼,信函往來,皆先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 3.每天於念佛定課之餘,應隨分隨力聞薰習淨土宗法義,具備正確的淨土思想。 4.深信因果,同見同行;慎護口德、正向思維。 5.進出道場,應禮佛問訊及告假。 6.遵循「淨土宗宗風.俗諦」以待人處事。 7.盡可能清淨三業,莊嚴威儀。 8.不干涉僧事;不在會中結會。 9.不談論政治;不在道場推銷物品;不互相借貸及金錢往來;不得收取任何紅包供養。 10、男女志工結伴進出,應以三人以上為宜。 有些事,知而後行;另些事,行乃能知;大愛無言,做就是了。下列之衣著,亦如此。 八、衣著:道場之團體活動,應穿著宗服。有職事者,外加志工背心。(見附件說明) 結語: 感謝您參與「志工訓」,並恭喜您成為淨土宗的志工,一起共事,做彌陀手腳、服務眾生。人命幾十年,能值遇佛法,且能信受阿彌陀佛平等大悲的救度,在本願力攝取下,一心念佛,願生淨土;進而「自信教人信」,做淨土法門的志工,這是何等難得可貴。期許我們共同珍惜這萬劫難遇的佛緣,善用我們短暫的人生,發揮最高最珍貴的功用,「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淨土宗未來的存續與弘揚,有賴全體志工的支持與合作,讓我們在彌陀的名號光明下,同願、同見、同行。茲附短歌一首以隨喜、讚嘆: 阿彌陀佛 我歸命 您建設了淨土 邀眾生 齊往生 阿彌陀佛 我歸命 十二光 照無礙 攝眾生 都成佛 念佛恩 盡此身 稱佛名 自信教人信 就這樣 一路走到底 報佛恩 生淨土 速成佛 迴向度眾生 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南無一佛一法一淨土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不念彌陀更念誰 [1]《慧淨法師講演集》(一)「淨土宗宗風」略講(講於台北象山淨宗書院2005年1月16日):「我本無意建立宗派,只是想到:從來自稱淨土宗的行者,可對於立宗所據的內容,並不了解。我現在不試著架構這體系,不知要等何時才有人做。」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內政部登記)設立日期101.06.11 [2]立法院會三讀修正通過民法部分條文等案,將民法成年年齡下修為18歲,並設緩衝期,定於民國112(2023)年1月1日施行。人類世界大多數國家及地區的法律訂立18歲為成年標準。因此,當地居民至18歲,就可享有各種相應的權利:參政權、結婚等,但亦要負起一些義務:軍訓、承擔法律責任等。 [4]也安排了「毗尼日用切要」的舉例,及「學佛行儀」「佛門儀軌示範」「助念現場/告別法會之儀軌說明」之類的演示。可參閱「北北區第一期志工培訓」電子報(FLBOOK) [6]〈第一屆淨土宗志工研習會勉言─2015年1月21日於弘願念佛會為志工開示〉 [7]慧淨法師〈以仁為己任的淨土法門〉 [9]《孟子.公孫丑上》:「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 [13] 《往生論》「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從略出廣,由體起用,「南無阿彌陀佛」這一清淨法句,包含極樂淨土依正「二十九種莊嚴」,與「五念門行」之稱念佛名,為往生極樂世界成佛之正因。 [14]陳素雲,《星雲大師「四給精神」與其宗教情懷之探討》,南華大學宗教所碩士2019/第26期青年義工研習營「三好四給」結好緣 [15]《法句譬喻經》:「心豫造處,往來無端;念多邪僻,自為招患。……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雜阿含經》卷43:「龜蟲畏野干,藏六於殼內,比丘善攝心,密藏諸覺想。」民俗藝品有「四勿」猴(捂眼、堵耳、掩嘴、垂手),取意於《論語.顏淵》之「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16]慧淨法師〈《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二)〉 [17]〈為新戒比丘開示--2013年5月13日講於悟真寺〉、〈2013年5月16日於悟真寺為新戒比丘尼開示〉〈2013年6月10日於台北念佛會為僧眾開示〉、 [18] 這段引文的釋義,可參閱慧淨法師〈宗風學習(六)─2012年2月1日於淨宗書院為僧眾開示〉、〈宗風學習(七)─2013年6月10日於台北念佛會為僧眾開示〉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