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淨土獨立成宗-修訂版
2021/10/01 09:23:34瀏覽80|回應0|推薦0

       長久以來,有人認為「淨土不應獨立成宗」1,因為:「淨為三乘共庇」,此說看似有理,卻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2,也不善體彌陀救度一切眾生的大悲弘願,及末法眾生唯能仰靠彌陀的迫切需要;因此,淨土法門的真義與大利被一般化而忽視了。幸而,有許多精通三藏、善觀因緣的菩薩祖師,深見末法眾生的根機與需求,而獨具手眼的抉擇判釋一代法教,於大乘諸宗揭出淨土教門,乃至於統攝諸宗歸入淨土,完成了淨土宗的純化與獨立,讓釋尊出世本懷在中國徹底圓彰而光明遍照,這過程雖然曲折起伏,亦有其教化之意義。念佛生淨土始終是易行難信之法,千百年來附屬於聖道門,被台、賢、禪各宗分別以其宗學教理來詮釋,夾雜了種種自力修證的觀念與行法;而這種混融與夾帶,對於淨土門的慕道者,是額外的負擔與障礙,甚至因此心生焦慮,知難而退,誠可嘆息!
          太虛大師說:「律為三乘共基,淨為三乘共庇。」但歷史上南山律不僅獨立成宗,且到了民初有弘一大師弘傳此宗3;淨土在善導、少康兩大師之時曾自立其宗4,民初也有印光大師5導歸此宗。兩宗的主要文獻皆曾失傳,皆於清末從日本請回,重新發揚。因此,善導系淨土宗的復興並獨立,於今日或乃最佳時機,也責無旁貸6
         若不名為(狹義的)宗,則可稱為(廣義的)門;前者在一般佛教史上是八宗並立,淨土只居其一,其地位相對的侷促;後者乃聖淨判教之門(可通入路) 7,淨土與聖道(七宗或諸宗)平分,其門戶或許更開廣。
       若泥於「淨土為三乘共庇」而不應獨立,永遠寓於他宗,則成了隱晦、迂迴—所謂「教」在賢首(天臺、唯識),「行」在彌陀(淨土);或「參究」念佛,禪淨雙修8……,雖表面上說「淨土統攝三乘」,其實是各以自宗的義學對淨土做了不同的取捨,讓淨土宗的面目模糊而失真。這種「教、行」混搭,不只「體性」不合,且「賓主」錯亂,看似藉「賢台禪」的妙理可抬高「淨土」的行果,以爭取「上品上生」的品位,但這或許是諸宗自我暗示的理想。若依淨土三經的教示,各類眾生(智愚、貴賤、戒罪……)9唯依(彌陀)本願念佛而直入(涅槃)報土,皆平等的蓮花化生,無差別相「且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10,生前修學「賢台禪」所得功德,與守愚無知的純一念佛,差別極小,有時反而是雜用心,教觀(義學)雖高而美、深而妙,卻不相應於行持(稱名)的簡易、平實。《法然上人全集》:
          我立淨土宗之元意,為顯示「凡夫往生報土」也。……諸宗所談,其趣雖異,總而論之,不許凡夫往生報土。是故我依善導  釋義建立宗門,以明凡夫生報土之義也。然人多誹謗云:「勸進念佛往生,何必別開宗門?豈非為勝他耶!」如此之人,未知旨也。若不別開宗門,何顯「凡夫生報土」之義乎!(淨土隨聞記(二))
       這段話一針見血、義正辭嚴地說出「淨土獨立成宗」的明確性與必要性,中國宋明以來的諸宗諸派,雖也弘講「念佛往生」,但多半(如天臺宗)認為極樂淨土高勝、微妙,是菩薩大聖修行所到的境界,一般凡夫只能往生淺近的「凡聖同居土」,因此,「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彌陀悲願與淨土特色,就被抹滅、被埋藏了,因此,為了重現彌陀淨土的超世願他力救度,也為了恢復眾生念佛的不思議攝取往生,就有必要排除一切雜音,純以善導大師的(淨土)教理與教相來建立宗門,才能自在的顯明「凡夫生報土」之義。
       從上述的佛教史來看,世事或如《三國演義》開篇: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國佛教界,淨土宗與其餘諸宗的關係,似乎也如此:1.分久必合:教在台賢,行在淨土→→2.合久必分:分河飲水11,各自是非。
       前者乃為了對治時代的弊病,而主張「合則雙美」;後者則為了還原法門的特色,須了知「合則兩傷」。印光大師於「儒、佛」二教及「因果、心性」皆云「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12,唯於「通途(聖道)、特別(淨土)」二門,則云「不可並論」、不可「以通途教理,論特別法門」、「各別論之則有益,混融論之則有損」、「離則兩益,合則兩害」、「依普通法門論淨土法門,由茲自誤誤人」。引文如下:
     念佛一法,徹上徹下,即權即實,即漸即頓,不可以尋常教理批判(增廣上‧ 覆馬契西居士書二)

     通宗通教之士,反漠然置之,若不聞知者然。其故何在?以研教者按常途教理以論斷證,不信有帶業往生之事。(增廣下‧普賢行願品疏鈔擷序)
     淨土法門,乃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不可以與通途法門並論。若不明此義,以仗自力通途法門之義,疑仗佛力特別法門之益,而不肯信受,則其失大矣。佛說難信,蓋即指此。(增廣下‧阿彌陀經白話解釋序)
     如來一代時教所說一切法門,皆令眾生修戒定慧,斷貪瞋癡。了幻妄之生死,證真常之心性者。然眾生根有利鈍,惑有厚薄。……此係依通途教理修持而論,乃仗自己修戒定慧力,斷盡貪瞋癡煩惑者,其難也難如登天。……唯念佛法門,全仗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若具真信切願,至誠懇切,念佛名號,求生西方者,無論根之利鈍、惑之厚薄,皆可於現生臨命終時,蒙佛慈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既往生已,見思煩惱,不斷而斷。以西方極樂世界境緣殊勝,一一皆能增長人之功德智慧,絕無令人起貪瞋癡者。此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不得以通途教理而論。世有深通宗教,不信淨土法門者,蓋以通途教理,論特別法門也。使彼知是特別法門,則自行化他,莫敢或違矣。(三編下‧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證據)
     淨土法門,不可以《金剛經》之道理及禪宗之道理論。各別論之則有益,混融論之則有損。(三編上‧覆東海居士書)

     淨土,乃特別法門。其餘,乃通途法門。離則兩益,合則兩害。(三編下‧上海法藏寺念佛開示)13
     淨土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其利益與普通法門大不相同。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門論淨土法門,由茲自誤誤人而又自謂宏法利生者,不勝其多。其最初錯點,在不察佛力與自力之大小難易。以仗佛力之法門,硬引仗自力之法門,而欲平論,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議,不能以具縛凡夫修持之力,相為平論,則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為烏有。(續編上‧覆善覺大師書民國二十九年二月)
     特別法門淨土宗與通途(普通)法門諸宗之間,最易於混融(糾纏)而成了「雙贏」或「兩失」的,是禪與淨的「合一」論14:理上「禪淨圓融」、事上「禪淨雙修」,從永明禪師的《四料簡》以來15,這個題目就爭論不休,而印光大師對此亦有獨到的見解16: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徹悟徹證, 不能超出生死。……古今宗師,徹悟而未徹證者,類多如此。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絲毫惑業不盡,生死決不能出。淨土則具信願行三,便可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永出生死。悟證者 頓登補處,未悟者亦證阿鞞。……彼不究法門之所以然,而妄以參禪之法破念佛,則是誤用其意。禪淨二宗,歸元是一,修法各別。禪以徹見本來面目為宗,淨以信願念佛求生為宗。(增廣上‧覆汪雨木居士書)
      宗門以開悟為事,淨宗以往生為事。開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開悟者,萬無有一。此義認不準,或致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為事,則其誤大矣。(三編上‧覆張曙蕉居士書八)
      真修淨土人,用不得禪家開示,以法門宗旨不同故。(增廣上‧覆何慧昭居士書)
      為今之計,宜屏除禪錄,專修淨業。於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或聲或默,無雜無間。必使念起於心,聲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增廣上‧與海鹽顧母徐夫人書代悟開師作)
      禪宗名為教外別傳,淨土實為教內真傳。須知即此真傳,乃別傳外之別傳也。……切不可錯認定盤星,高推禪宗,藐視淨土。致令臨命終時,業識茫茫,無本可據。(增廣下‧通智法師公堂序代悟開大師作)

      或分或合,各有道理,也各有著重,從有阿彌陀佛西方淨土教以來,中國佛教界對該不該獨立宗,就爭論至今,仍無共識與定論,或許也不須強同一致,就繼續兩案並存,而學佛人可依其不同因緣的現實與信仰,而各取所需、各行其是吧。
      從上所見,淨土門以善導大師的思想為主為正,乃直抒釋尊出世之本懷,乃易行速證、平等普攝之法門,不應摻雜聖道門之知見與功夫,令行者事萬倍而功未半。是故,阿彌陀佛與善導大師普為墮入雜修困境的念佛人而悲而急,純正的淨土宗不能也不應長久被混淆,而失去廣度十方眾生的功能,印光大師之後,仍須有悲心慧眼的宗師出而整理弘傳,這個因緣就顯應在千禧年的21世紀初,以慧淨法師為代表,專依善導大師法脈的教團,致力於恢復久寓他宗而面目模糊的淨土宗,這個復興之路的艱難,或可謂「補苴罅漏,張皇幽眇。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障百川而東之,迴狂瀾於既倒」17並依當代時勢及眾生根機而訂出六個宗旨18;從《大正藏》中整編淨土三經以及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本系祖典,並略作註解、講述而出版流通,一步一腳印,踏實而堅定的走了十餘年,著作與講演同步,顯正與破疑並行,平實的門風、淺易的教理以及信受得安心、念佛得往生的實效,讓越來越多迷離失所的學佛人找到歸宿,重回彌陀的懷抱,在法師與蓮友同心合力的宣導下,略具教團的規模與成效,善導大師創建的淨土淨土宗思想重新顯揚現於世,且教團逐漸擴大其影響力,華人世界信受奉行者眾日益增多,「光明遍照 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的悲願,再次煥發出光芒再次溫暖了五濁末世的人心,聞信,隨學者莫不因此心開意解,信願持名,自知往生決定、成佛有望。如此自信教人信的輾轉引導下,讓更多更廣的學人歡喜踴躍、攜手踏上了念佛成佛的光明大道。
      就純而不雜的(本願稱名)念佛人,於獨立的淨土宗,須建立三點共識:
      1.決不許以聖道門的學理(他宗他教)而詮釋淨土門教行
      2.聖、淨分流,各修其法之後,於他宗他教存而不論、敬而不評,合掌令歡喜
      3.回歸純一淨土門,堅定信念,不雜餘想,專一稱名畢命為期不為異學異見所動搖。
 
      註釋:
    1 淨土宗在佛教,是極重要且普遍流行的法門。太虛大師說:「律為三乘共基,淨為三乘共庇。」  (戒律與淨土是佛門各宗派都應修習而弘揚). 印順導師說:「戒律與淨土,不應獨立成宗。」「戒律是三乘共同的基礎,不論在家出家的學者,都離不開戒律。淨土為大小乘人所共仰共趨的理想界,如天臺、賢首、唯識、三論以及禪,都可以修淨土宏揚淨土。」戒律是三乘共同遵守的基礎,在家或出家佛弟子,皆不應離戒。淨土為大小乘人共仰共趨的最高理想。三論宗、華嚴宗、天臺宗、法相唯識宗及禪宗,都可兼修淨土行,弘揚淨土宗。這是佛教學者共同的傾向,淨土絕對不是囿限於某一宗派的。站在整個佛教的立場來說,淨土宗是統攝三乘的。
    2 末法時期須以稱名念佛得救的看法,是道綽個人的主張,他從約機廢立的觀點,結合 《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下生」的教示,發展出末法與淨土門的關係。這一發展的結果,不僅讓淨土門得以獨立成宗,亦確立了淨土門的實踐方向。依太虛、印順一系的看法,戒律和淨土是不應獨立成宗而為中國佛教各家所奉持的共法。不過,各家對淨土的取捨抉擇,都鮮明地表示了自宗的立場。如天臺、賢首均以判教的形式會通淨土,但台宗詳於觀門和心具的說明,賢首則重於法界緣起和理事意義上的圓釋。即使禪宗內部各家,對淨土念佛的融攝也有相當複雜的不同。〈從彌陀淨土信仰的漢化到淨土宗的成立〉/淨土信仰蔚然成風。千經萬論指歸淨土,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盡虛空遍法界,十方無量諸佛無不出廣長舌盛讚彌陀淨土,歷代淨土高僧大德也無不殫精竭慮,不遺餘力,親躬力踐,著述立說,闡發幽微,弘仰淨土。彌陀信仰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說明瞭阿彌陀佛與此土眾生深重的緣分!迄至今日,彌陀淨土法門不但沒過時,反而歷久彌新,更大放異彩!其盛行之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有人說,淨土宗不應獨立成宗,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淨土法門是幾乎所有學佛人必修的,可見淨土法門是如何的深入人心! 
    3 南山三大部,南宋時失傳,清末由徐蔚如居士從日本請回,於天津刻經處重刊。弘一大師一生弘揚淨土不遺餘力。他的佛學思想體系,是以華嚴為境,四分律為行,導歸淨土為果的。他對佛教戒律精專研學,與對淨土行的認同,是相資為用、不可分裂的,都出於自己對佛法的真切體認。弘一大師念佛,並非為成就一己之私的利益,而是始終抱著「救濟眾生之宏願」,甚至有「以身為抵押品,贖出一切惡道眾生」的大無畏氣概。因此,為了得到成就,必須要發大菩提心。他鼓勵念佛學人多做慈善事業,認為此事業也能成為成佛的資糧。
    4 善導在長安,少康在新定,念佛之聲,盈於道路;其往生者,當不止百千萬億。(《印光大師文鈔》續編.下《淨土經聖賢錄序》,民二十二年)善導少康,宏揚淨宗;閭巷道路,佛聲廣播。 如唱秧歌,人人願聽;如傳聖詔,各各遵行。(《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卷三,覆淨善居士書)
    5 印光大師的生平與思想/總歸現代淨土宗有二,一為隋唐淨土,一為宋明淨土:隋唐淨土為傳承龍樹菩薩、天親菩薩、曇鸞大師、道綽大師至善導大師一脈,完全依止《淨土三經》;宋明淨土為加入了天臺、華嚴、禪宗的思想,其教理雖為豐富,但已非純粹之淨土思想。因佛教法難,善導大師著作於中國失傳,使淨土宗依附於他宗成為「寓宗」,失去淨宗獨立之綱格。直至清末,善導大師之著作由楊仁山居士經其日本友人之協助,引返中國。因民國之印光大師,曾見善導大師之著作,故於《文鈔》以善導大師之思想解釋淨土,並譽為「所說當作佛說看」。今臺灣之淨土宗文教基金會為弘揚善導大師之淨土思想,復興善導大師之弘願念佛。/淨宗法師:印光大師《文鈔》對善導大師的讚歎列成十條:讚大聖不測德、讚彌陀化身德、讚所說等佛德、讚觀經四帖疏、讚楷定專修德、讚發明助念德、讚弘超諸宗德、讚化度普廣德、讚至極慈悲德、讚懸護萬代德。印光大師專弘淨土,他的立場較多維護傳統觀念,而傾向於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從通途的淨土門轉到善導大師的專宗淨土,這個彎是轉得較大,印光大師起了寬緩轉彎的作用,只有他這樣的祖師,級別、德行的人,才可把握這個歷史因緣,起到順勢導入的作用。
    6 佛海居士,〈復興淨土宗和我們的責任〉
    7 道綽大師《安樂集》: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8 龔曉康,〈參究念佛與禪淨雙修之辨〉、楊惠南,〈禪淨雙修的種類及其理論基礎〉
    9 法照大師:「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但使迴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10《無量壽經》:「極樂國土,所有眾生,無差別相;......其諸聲聞、菩薩、人天,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11 張雪松,《法雨靈岩:中國佛教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的印光法師研究》:晚清以來,由於擬制宗族制度等原因,佛教界內「分河飲水,各自是非」的弊端很明顯,從楊文會開始,就自覺地希望以「教在賢首,行在彌陀」等重構整合,來糾正教內「分河」的弊病。
    12 《萬善同歸集》:「合之雙美,離之兩傷。」印光大師:「盡性學佛.方能盡倫學孔。盡倫學孔.方能盡性學佛。試觀古今之大忠大孝.與夫發揮儒教聖賢心法者.無不深研佛經.潛修密證也。儒佛二教.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以世無一人不在倫常之內.亦無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倫常心性.而以佛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克己復禮.閒邪存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盡倫盡性.以去其幻妄之煩惑.以復其本具之佛性.非但體一.即用亦非有二也。」《文鈔》之《復安徽萬安校長書》因果、心性,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故夢東雲:「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增廣上‧與佛學報館書)
    13 智隨法師:法門不同,宗旨迥異,不可一視同觀。自視一法通、法法通者,尤當善思。佛本應機說法,因緣各自有別。各行有緣之法,各守本門宗旨,各得相應之益,方為善學法者。不可強作主宰,自視通家,妄欲圓融,擬議他法,如是則彼此具害、自損損他矣。
    14 顧偉康《禪淨合一流略》
    15 (永明壽禪師)深恐後世學者,不明宗要,特作一四料簡偈,俾知所趣。……禪與淨土,乃約理約教而言,有禪有淨土,乃約機約修而論。理教則二法了無異致,機修則二法大相懸殊。語雖相似,意大不同。極須著眼,方不負永明之婆心矣。(三編·卷四·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第四日說成佛大因果並略釋《四料簡》要義)
    16 印光大師嘉言錄〈分禪淨界限〉
17 唐.韓愈〈進學解〉:填補儒學的缺漏,闡發精深的道理;尋找那茫無頭緒、行將失傳的儒家道統,孤獨地廣泛搜尋,遠遠繼承;阻止百川泛濫亂流,把它們引導向東流;力挽已經傾瀉的狂瀾回到正途。
    18 一、組織淨土宗之教理架構。二、確立淨土宗之教界地位。三、建設淨土宗之僧信教團。四、弘傳淨土宗之救度法門。五、推廣淨土宗之念佛生活。六、擴大淨土宗之信仰領域。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ccc7d15&aid=168760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