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念佛防疫-對抗病毒,善待病人
2021/05/25 11:07:39瀏覽187|回應0|推薦0

念佛防疫-對抗”病毒”,善待”病人”(象山慶2021.10)

    這段期間,因為疫情的升溫、確診的暴增,國家與個人的防疫效能似乎不足,有醫師起而呼籲「隨時把自己與別人當成感染者」,因此人人自危、日日恐慌,乃至為了防範他人而怪罪病者,人際關係可能陷於孤立或敵視,這成了共業眾生的二度傷害,讓人難堪而可憫! 政府與學者多有對這種慌亂的心態,提出一些反思的建言,其中最關鍵的是:我們的敵人是病毒,不是病人[1]!

陳時中「在居家檢疫、居家隔離,甚至是病人,這都不是我們的敵人,……合作才會成功,對立就會失敗。」張國頌「我們敵人是病毒,不是病人,也不是這些醫護。……面對一無所知的病毒,我們人能更冷靜,但是心要更溫暖,多一點防備,少一點責備。

雖然每日增多的染疫確診者,影響了我們生活上的不便與心理上的的恐慌,但他們也同樣是受害者,也不想成為傳染的媒介,但在錯綜複雜的因緣下,就如此這般了。我們既要「勤洗手+戴口罩+少出門」,做好自身的防護;更要給醫護人員及染疫者打氣關懷,攜手同心才能對抗共同的敵人:Covid-19世紀病毒。網路上有許多迴響是正向而溫暖的,值得我們按讚:

陳榮基<請用愛心與同理心面對疫情>希望社會大眾能以愛心與同理心,善待第一線的醫療人員及他們的家屬,讓他們專心面對疫情,……拿出愛心與同理心,利人利己,讓社會更祥和,國家更安全。

<每個確診者都是受害人 萬華不是「毒窟」>從防疫單位分析、從確診源頭了解,萬華是代罪羔羊,……「沒有人是故意染疫的,每一個陽性的朋友都是病毒的受害人,但是碰到了,就是大家一起努力保護他們,不要再傳染給別人,他們比我們更害怕,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病毒,不是彼此。」疫情緊繃,除了保持社交距離、遵守防疫規定,我們也要給罹病者多一點鼓勵支持,……關懷是沒有距離的,……與其去責難,還不如盡自己的一份心力去幫忙。

達賴喇嘛:有多少人在這無助的時刻,轉向宗教尋求慰藉。……相互依存的世界,人類要的是同理心與建設性的行為。……唯有同心協力,才能共同解決與面對全球性的挑戰。

基督教云:人都是罪人;唯有認罪悔改信福音,才能罪得赦免,享受天上的福氣。(可1:15

上引的善意表述之外,進一步從佛法看,病毒也不是民眾的敵人,而是共同的業報,因此,信佛人或應反求諸己,除了從體內外減免病毒的侵襲,更應以身口意的懺悔、發願,及種種清淨功德,迴向超度一切冤親債主,或能減緩病毒的肆虐。

刀兵與疫病之災劫,根源是人類傷害其他物類,惡業積多了就發為天災人禍,印光大師《普勸愛惜物命同用清明素皂以減殺業說》:「食肉吃素一關,實為吾人升沉、天下治亂之本,非細故也。其有自愛其身,兼愛普天人民,欲令長壽安樂,不罹意外災禍者,當以戒殺吃素,為挽回天災人禍之第一妙法」又,《如皋募建薦孤弭災佛七道場小引》「殺生食肉一事,世俗習為固然,恬不介意。以致彼此生生世世,互相報復,釀成如此極慘之劫。可不哀哉。……若不依佛法超薦,不但死者魂識無歸,亦使生者心神痛怛。或致疫癘凶年。則如水益深,如火益熱矣。然佛法法門廣大,無量無邊。唯念佛法門,最為第一。以彌陀因中,發大誓願。若有信願念佛者,必定垂慈接引,令其往生西方也。」

疫病既是共業也是別業,是此土眾生往昔所造十惡業之果報,若依今日末法之世,面對這鋪天蓋地的疫情,或許只有「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的本願念佛,全身心依靠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才能快速而全面的消除業障、重業輕受;生者佛光攝護,安度難關;亡者蒙佛接引,往生極樂。

彌陀不縱容犯罪,但包容罪人[2]「未造抑止,防造重罪故」「已造攝取,大悲普救故」[3]。「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

仁者無敵、道者無對[4],敵人是自己的貪嗔無明,真正的敵人是自己的心魔,是貪嗔癡,自己造業自己受報,不能怪罪任何其他眾寂天論師《入行論》「吾心煩惱敵,長住無盡期;其餘世間敵,命不如是久。……強力煩惱敵,擲我入獄火,須彌若遇之,灰燼亦無餘。

病毒在人們之間流竄、傳染,是共業的顯現;但每個人對病毒危害之免疫的強弱、感受的深淺、煩惱的多寡、心情的起伏……則是別業的回應,大同(環境)之下有小異(心性),看似有人亂來、有人受害,有人無症狀、有人病情重……種種不公平,但在彌陀眼中,是微乎其微的差異、虛幻不實的分別,因為佛力不思議、救度無條件,遠勝於個人或善或惡的業力與果報,只要任何人平時或臨危能深心信受彌陀本願,並至誠稱念彌陀佛名,即能蒙佛力加護、佛光攝取而逢凶化吉,轉危為安;並可同時以念佛功德,迴向所有親友及一切同胞,勸請大家同心念佛,化度全球瀰漫的世紀病毒與集體怨氣。南無阿彌陀佛



[1] 沈曉明:我們的敵人是病毒,而不是病人--防治疫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我們要打敗的敵人是病毒而不是病人,在社區防治、收治診療等各環節既要看到“病”,也要看到“人”

 [2]慧淨法師彌陀悲智雙運,既要惡人迴心,又不縱容犯罪,故攝取中有抑止,抑止中有攝取。……十方眾生,不論善惡輕重,皆在彌陀本願大網之中無一遺漏,但能迴心,願生稱名,無一不生。

[4]程明道〈識仁篇:仁者,渾然與物同體,……此道與物無對…… 「萬物皆備于我」……若反身未誠,則猶是二物有對,以己合彼,終未有之,又安得樂!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ccc7d15&aid=16319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