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理一心,事一心"的出處
2021/12/05 11:15:29瀏覽41|回應0|推薦0
"理一心,事一心"的出處(淨慶2021.11)



    《真歇清了禪師語錄》No.1426-A較正重刻劫外錄<淨土宗要>,或《廬山蓮宗寶鑑》第三卷/真歇了禪師〈淨土宗要〉,確實查不到「事一心、理一心」的文句,但在別處則有記載:


1.元.天如惟則(1275-1354)《淨土或問》云:

    真歇亦曰:一心不亂,兼含理事。若事一心,人皆可以行之,由持名號,心不亂故,如龍得水。似虎靠山,此即《楞嚴》「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連攝中下二根之義也。若理一心,亦非他法,但將阿彌陀佛四字,做箇話頭,二六時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前後際斷,一念不生,不涉階梯,徑超佛地。


2.明.道衍(1335-1418)《淨土簡要錄》:

    真歇了禪師曰……中下之根,全憑信願,繫念即生,故一心不亂之說,兼含二意,曰理一心,曰事一心,若事一心,乃是第一義諦,人皆可以行之,即《楞嚴經》「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連攝中下二機之義也,即一憶念,如龍得水,似虎靠山;若理一心,亦非他法,直將阿彌陀佛四字,做個話頭,二六時中,自晨朝十念之頃,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前後際斷,一念不生,不涉階梯,頓超佛地……。(淨土說)


3.明.大佑《淨土指歸集》卷上<一心不亂>:

      真歇云: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接上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機。故一心不亂之說,兼含二意:曰理一心,曰事一心。若事一心,人皆可以行之,只一憶念,如龍得水,似虎靠山,即《楞嚴經》「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若理一心,亦非他法,直將阿彌陀佛四字,做箇話頭,二六時中,自晨朝十念之頃,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前後際斷,一念不生,不涉階梯,頓超佛地。得非淨土之見佛,簡易於宗門乎。信知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淨業,同歸一願,入得此門,無量法門,悉皆能入。

     又,《彌陀經略解》:「事一心者,行者繫緣憶念阿彌陀佛,相好光明,無分散意,念念無間。理一心者,了達能念之心,所念之佛,皆無自性。雖本來空寂,而感應道交,如鏡像水月,任運顯益。當處皆空,全體即假,二邊叵得,中道不存。三諦圓融,絕思絕議 。」


4.清.《角虎集》(12)真歇清了:

      又弘念佛法門,兼以自修,作〈淨土說〉。……又曰:一心不亂,兼含理事。若事一心,人皆可以行之,由持名號,心不亂故,如龍得水,似虎靠山,此即《愣嚴》「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連攝中下二根之義也。若理一心,亦非他法,但將阿彌陀佛四字,做個話頭,二六時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前後際斷,一念不生,不涉階梯,徑超佛地。


    一心不亂有「事一心」與「理一心」,是淨覺仁岳以來之事;天如惟則等,皆祖 述其說。淨覺乃天台宗四明知禮(960年-1028年)之弟子,而事理一心之說,或可以溯源於智顗《法華三昧懺儀》;而《觀音義疏》卷上:「經云一心稱名,有理一事一,二途無取,何能感聖?」「稱名有二:一、事,二、理。……或可如《請觀音》中繫念數息,十息不亂名一念;或可無量息不雜一想,心想雖長,亦名一念,一心歸憑,更無二意,故名事一心。……理一心者,達此心自、他、共、無因不可得,無心無念,空慧相應,此乃無一亦無心,知聲相空,呼響不實,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名無稱,是為理一心稱名也。」明.蓮池大師也引智者大師《觀音義疏》的「理一心」、「事一心」之說:「且《普門品疏》釋一心稱名,有事有理。存念觀音,無有間斷,名事一心。若達此心四性不生,與空慧相應,名理一心。」


      因此可說,從智者大師以來,「事一心、理一心」乃天台教理對「一心不亂」之通說,而後為禪宗及淨土宗人所引用、發揮,


      1.真歇清了的「事一心、理一心」之說,不出於《淨土宗要》或《淨土說》,但在他處,確有此說,而為《淨土或問》、《淨土簡要錄》、《淨土指歸集》…等書所引用


      2. 如上所述,「事一心、理一心」之說,並非由真歇清了「始倡」,而可上溯於智者大師及天台宗師。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ccc7d15&aid=170744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