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11/19 09:26:37瀏覽265|回應0|推薦7 | |
摶泥老人 陶窯位於近郊的小山坡上. 招生紙上說的是<嬤嬤陶藝班>. 大概都是些素人, 生活閒暇時滿足一下童年時未曾有的經驗吧. 我真正的目的是要寫幾篇短篇小說, 以製陶為題材的小說. 土性只有靠揉練才能體會. 從揉土開始, 手腕邊揉邊推, 擠出土中空氣的同時, 轉出菊花般的土文. 黏土帶來的手感溫柔有彈性, 泥條盤築最能體會力道與結實度的關係, 擀平的泥板有更多拼接的自由. 器面花紋的貼, 塑與雕刻各有其趣. 對於泥土, 老師並沒有給詳盡的說明. 多半用的調和土, 有時較稀, 有時較韌, 有時摻些燒製過的碎陶屑. 塑燒後的土器淺粉褐色, 看起來單薄蒼白, 全靠釉色裝飾才有色澤與光彩. 摸索了幾個月後, 因為圖書館裡資料也有限, 才想到接觸陶土工廠, 請求參訪學習, 到近郊的山裡拜訪挖土礦的師傅, 請教了礦脈和土質的關係, 也到砂石場參觀了土壤加工, 看水旋器選土分級, 除鐵, 揉練及軋乾等過程. 最近的砂石場在峨眉鄉的石子溪畔. 溪流轉彎處, 高高的沖激台地上, 小山貓在山邊忙碌的開採. 崖頭上一座加工廠, 採下來的土經過好幾道篩濾後, 將堪用的細土混合了水引入水槽, 進入水旋器重重篩洗, 分成粒徑粗細不同的等級. 那些細緻度不同的土, 最細的用在紙漿或化妝品上, 粗一些的用來製造磁磚或雕塑, 更粗的則當做研磨料使用. 至於質量不同的矽砂, 則用於玻璃和晶圓等工業上. 製陶技術需要累積很多經驗, 形塑只是最初階的. 土質的運用, 窯燒時控火的經驗, 釉藥的種類, 調配, 運用和火候等, 無一不是學問. 而且要一再的嘗試, 才能建立穩定的獨門功夫. 我老師的窯是電子控制的瓦斯窯, 不需要像柴窯那樣日夜守候. 即便如此, 努力了近三十年, 堪稱自豪的是紅色鐵釉. 曾拜訪一家柴窯, 老陶師用的是田地裡採來的棕紅色土, 柴窯火膛裡燒的是相思木, 利用相思木燃燒時產生的落灰, 在陶器表面形成釉. 釉色暗光質樸, 厚薄和紋理有時很難預期, 卻別有一番趣味. 我在作品窯燒之後, 才認識到不同土質燒製後的尺寸變化. 多次嘗試後才認識到灰釉和化妝土的簡單魅力. 燒製失敗了, 才明白每一個步驟都可能前功盡棄. 手拉坏很刺激,失敗率也很高. 徒手捏製最療愈, 需要設備最少, 是我所喜愛的表現方式. 上圖兩只貓形香薰就是徒手捏製. 右邊的貓兒造型典雅線條有力, 彷彿埃及古物. 左邊的貓兒正在酣睡, 是不是像五代石恪的<二祖調心圖>中, 那隻沉睡如泥的虎?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