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12 07:37:23瀏覽943|回應3|推薦28 | |
引用文章認真思考國土規畫問題 每次一遇颱風水患,就有人提水土保持的問題。山區的過度開墾,河川地的不當使用,養殖業的超抽地下水,這些都是超過二十年的問題了。 二十多年的老問題,為什麼一值沒有解決?除了因循苟且,應該還有別的原因。 誰不希望居住在一個平安健康的環境;有誰希望辛苦一世的產業一下子付諸流水?為什麼那麼多人明知水患的風險,還要在陡坡和河川地種植水果蔬菜,在沿海養殖魚蝦貝類? 還有溫泉地行水區的飯店旅社,又是怎麼產生的? 可以怪主管機關沒有認真取締違法濫墾;也可以責怪不肖商人利慾薰心,以鄰為壑。但是從純粹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有需要才有供給。 因為原木有好市場,於是有合法或非法的砍伐。因為有人喜歡住空氣新鮮風景好的別墅,建築商就在山邊大興土木。高冷蔬菜和水果受歡迎,所以有人墾植栽種。養殖的水產可以行銷島內和海外,沿海居民自然運用這種地利之便。而溫泉區的旅社,誰說他們不是在為「拼觀光」盡一分力呢? 在思考「國土規劃」問題的時候,是不是也該討論產業調整? 要這些從事農、林、漁、觀光、營造業的人放棄原有的基礎,必須要有足夠的誘因。否則不管法律再完備,執法再嚴謹,只要有利可圖,還是會有人圖僥倖、鑽漏洞的。 如果有適合的產業,讓原本在「超載」地區從事開發養殖的農民或養殖戶可以轉業,讓旅館業投資在更有效的地方,會比純粹的國土規劃更能解決問題。 台灣缺乏豐厚的天然資源,以往的經濟奇蹟完全來自居民的辛勤努力,可是這努力也造成生態環境的損傷。媒體中已經有許多關於平衡「開發」與「生態」的文章。 可是只禁止過度開發是不夠的。政府和各「智庫」中,有沒有替代產業的點子?如何引導這些勤奮的人運用他們的經驗知識從事別的行業? 不能一直責怪「不聽話」的業者,也要為他們想一想:除了現在與天争地争水的作法,還有什麼頭路?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