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0/28 09:02:00瀏覽4261|回應1|推薦1 | |
小人物、大歷史-讀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文/陳榮昌 ●由大江走向大海的流離 「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所有的生離死別,都發生在某一個車站、碼頭。上了船,就是一生」。 今年 這是一本醞釀十年、走過三大洋五大洲,耗時三百八十天,所寫就的一部充滿歷史感的報導文學。龍應台行腳香港、長春、南京、瀋陽、馬祖、台東、屏東,從父母親的1949年出發,看民族的流亡遷徙,看上一代的生死離散,傾聽戰後的倖存者心聲。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全書分為八部: 第一部-在這裡,我鬆開了你的手;第二部-江流有聲,斷岸千尺;第三部-在一張地圖上,和你一起長大;第四部-脫下了軍衣,是一個良善的國民;第五部-我磨破了的草鞋;第六部-福爾摩沙的少年;第七部-誰丟了他的兵籍牌?第八部-隱忍不言的傷。 藉由文學的溫熱,龍應台希望引領讀者一同誠實地、認真地重新梳理六十年前的這段歷史,看見一整代人「隱忍不言的傷」,重新凝視關於人的尊嚴以及生命價值,用最謙卑的心,寫出跨民族、跨歷史、跨省籍的一本書。 ● 這是一張小人物的流民地圖 龍應台所寫的這一段歷史,逢甲大學中 這本書的內容,講述發生于動盪大時代裡的一個又一個的小故事,從西到東,由北到南,再由中心轉進邊陲,編織出那一個烽火世紀的流民地圖,透過小人物的真實故事,照見大歷史的無情。 ● 透過口述歷史,還原歷史真相 龍應台「大江大海1949」以感性的「美君離家」作前導,從自己的母親談起,二十四歲的母親 「大江大海1949」的起首,一方面交代了身世來歷,同時也展開兩岸的記憶卷軸。就像在水底沉睡的淳安古城,湖底深處有鬱鬱的水藻,有老屋花窗石台的一角,歷史就在那兒,並不因為遺忘而消失。在1949的六十年後,透過真人口述歷史,龍應台打撈的戰火殘骸,遍及南洋、德國、滿州、香港、日本與台灣,娓娓向世人細訴那無法言喻的痛楚,還原這一段歷史的真實面貌。 ● 戰爭沒有永遠的勝負,歷史沒有永遠的對錯 龍應台認為,在戰爭中沒有人是勝利者,於是,她寫下,請凝視我的眼睛,誠實地告訴我:戰爭,有「勝利者」嗎? 她指出,「如果,有人說,他們是戰爭的「失敗者」,那麼,所有被時代踐踏、污辱、傷害的人都是。正是他們,以『失敗』教導了我們,什麼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價值。」 也因此,龍應台說,她,以身為「失敗者」的下一代為榮。因為,正是,「他們那一代承受了,戰爭的重壓,忍下了離亂的內傷;正因為,他們在跌倒流血的地方,重新低頭播種,我們這一代,得以在和平中,天真而開闊地長大」。 ● 歷史是一面鏡子,藉由不同的觀照,化解彼此的痛 龍應台表示,過去,因為對立雙方彼此的傷痕,從未有機會讓對方瞭解,因此歷史仍然繼續,荒謬從未停止。 她說,從1949年開始,帶著不同傷痛的一群人,在這個小島上共同生活了六十年。 六十年來,我們從來沒有機會停下腳步,問問對方,你痛在什麼地方? 每個人都有難言的痛與無奈,就算是敵對雙方,亦復如此。龍應台嚐試由各個方面進行書寫,寫保國衛民的殘破國軍,寫為理想奮戰的共軍,也寫貫徹命令的日本兵、無所歸依的哀怨台灣兵,以及被迫流離中國各地的大小難民。由不同的立場紓發不一樣的心境。 藉由文學的溫熱,龍應台希望引領讀者一同誠實地、認真地重新梳理六十年前的這段歷史,看見一整代人「隱忍不言的傷」,重新凝視關於人的尊嚴以及生命價值,用最謙卑的心,寫出跨民族、跨歷史、跨省籍的一本書。 歷史,是一面鏡子,照見自己,鑑古知來;但這面鏡子更應照見對方,只有同時照見對方,才能以同理心領會對方的處境。也才能由鏡子中,記取教訓,避免愚昧的一再重演。 ● 歷史的深度,豐厚了這部報導文學 龍應台「大江大海1949」文字簡潔收斂,分章都在緊要處,節奏快慢合度,尤其深諳分進合擊之術。這種多線作戰的手法相當高明,她讓不可能產生連結的並列在同一時間平台,用來拉高視野,產生歷史的縱深。 例如透過運送中國軍隊登陸基隆港的運輸艦年輕美國水兵鮑布的眼,形容「七十軍」上岸的樣貌;又如將二戰中德國攻打俄國的列寧格勒圍城,取與共軍圍剿國軍的長春圍城並列,同樣是屍骨堆積成山、人與人相食的煉獄。林百里、席慕蓉、白先勇、錢穆,甚至年幼時的馬英九,1949年前後都曾落難於香港或九龍;同樣出生於1928年窮鄉僻壤的張拓蕪和卑南族吳阿吉,差不多同時從軍,行進路線卻正好反向。 龍應台在「大江大海1949」中繼承了報導文學的傳統,不單娓娓細說每一個在那個年代「失敗者」的經歷,更向大家展示她的人文關懷,關心的不只是國家-勝利者,而是千千萬萬個在歷史洪流下卑微掙扎的生命個體。 ●真感情、夠用心,讓文章引人入勝 龍應台的文風僕實,沒有太艱難的寫作技巧,但為何常常讓人一讀就著迷?我想,與她的用心及真感情有關。 這本新書花了她將近十年,找資料,進行田野調查,反芻、吸收,再用了四百個日子專心寫作,難怪讀來引人心有戚戚焉。一本好書,一篇好文章,真的需要時間蘊釀、打造。 另外,真摯感情是龍應台一貫的特色,用心傾聽,每一段真實的人生故事,再化為質樸的文字,清蒸的原味,比任何山珍海味都讓人流連。人的故事,真實深刻的情節,讓龍應台的文章,百看不厭。 而經歷豐富的龍應台,總能以不同的視野,帶領讀者觀看世界的不同面象,也是引人驚喜之處。 ●期待金門人的一九四九 一九四九,像個斷裂的年代,切割現代中國人的命運,何嘗不也硬生生造成金門人的流離?由大陸遷台的二百萬個故事中,也有不少的心酸是灑落到金門的這塊島地上,龍應台寫就了這部大時代的故事,不知何時,金門人也能以文學寫成一部島鄉流離史? 金門的口述歷史作品不在少數,以小人物為主角的口述歷史也時有所見,但是,為甚麼我們成就不了一本廣為人知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龍應台筆下的小人物,從此被看見,而飽經戰亂的金門呢? 有那個有志的金門少年,也能花個十年,為殘破不堪、即將散落的戰地命運身世,重新綴補? 那個有遠見的金門地方父母官,肯花一點點預算零頭,贊助文學人,寫出金門完整的身世命運?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