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13 11:51:21瀏覽775|回應5|推薦108 | |
馬佳 整整五十年──一九五九年十月二十三日,時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胡適收到一封陌生人的來信,寫信人叫袁瓞(瓞,die)。 關於袁瓞的資料,很難查找,倒是《胡適之先生紀念集》中有所披露。該書中有《博士與麻餅小販》一文,為台灣《民族晚報》記者馮仁安採寫。文中說袁瓞乃江蘇清江人,一九四九年一月,正在讀高中的袁瓞作為「應徵青年軍」由上海到台灣,當年末退伍後就失了業,先在高雄賣豆腐,不久流落到台北在一家店舖當夥計,後又自製芝麻餅,成為沿街叫賣的賣餅郎。袁瓞勞作之餘喜歡研究各國政治問題,當時他遇到一個難題,竟然大膽地致函「中研院」院長胡適,向他請教英國的內閣制與美國的總統制哪個更好? 兩天後,胡適竟熱情地給這位小販回了信,並稱他「袁瓞先生」。信中說:「我細讀了你的信,很誠懇的感謝你在辛苦做餅、烤餅、賣餅的生活之中,寫這一兩千字的長信,把『積在心中多年的話,一直沒有向旁人提起過』的話寫出來寄給我……我很慚愧,我不能給你一個可以使我自己認為滿意的解答。我只能說,你說的英國制度和美國制度其實沒有什麼大分別。你信上敘述的那個『杜魯門沒有帶走一個人』的故事,也正和邱吉爾在一九四五年離開唐寧街十號時沒有帶走一個人如出一轍……我還可以說,我們這裡,有一個每天揹著鉛皮桶風雨無阻在街上叫賣芝麻餅的人,還肯忙裡偷閒關心國家大計,關心英美的政治制度──單只這一件奇事,已夠使我樂觀,使我高興了。往後如有我可以幫你的事,如贈送你找不著的書之類,我一定很願意做。」 收到胡適的回函,喜出望外的袁瓞當即致信感謝。如此的書信往來,使大學者與小餅販結成忘年交。胡適還熱情邀請袁瓞到南港寓所做客,怕袁瓞來時撲空,還詳細告知什麼時候來最好;為了安全起見,胡適還幽默地叮囑袁瓞「今後不要在信中多談政事。萬一不幸台北街上那位有趣的揹著鉛桶賣麻餅的朋友忽然失蹤了,豈不是大煞風景的事?」讀來令人在溫馨中不免莞爾。 一九五九年十月三十一日上午,袁瓞終於登門拜訪了胡博士。胡適笑臉相迎,拉著袁瓞的手道:「你這麼年輕,出乎我的意料啊!」袁瓞送給胡適的見面禮是十塊麻餅,胡適很高興,當即就津津有味地嘗了一塊。然後兩人在客廳裡促膝暢談,從人生、哲學談到杜威,胡適鼓勵袁瓞:「江浙真是人才輩出啊,你身居茅屋而心懷天下,最難得是一片赤子之心。」在輕鬆的氣氛中,兩人幾乎無話不談了,忽然袁瓞說到自己鼻腔裡有個瘤,擔心是癌。胡適一聽,馬上揮筆給台大醫院院長高天成修書一封,道「我的好朋友袁瓞前往貴院診斷,一切治療費用由我負擔」云云,交給袁瓞。時近午時,胡適要留袁瓞吃飯,袁婉辭謝絕。胡適遂親筆題贈了《中國古代哲學史》、《四十自述》等五本著作送給袁瓞,還說「以後需要什麼書,儘管隨時來拿。」 當晚,胡適在日記中記下袁瓞來訪的事。 袁瓞拿著胡適親筆信找到高院長,檢查結果為一場虛驚,馬上向胡適報了喜,兩人就此保持了兩年多的交往。一九六二年二月二十四日,胡適在台北主持「中央研究院」第五次會議的歡迎新院士酒會上因心臟病突發而猝死,袁瓞聞訊後悲傷萬狀,第一時間趕製一副輓聯送到「極樂殯儀館」弔唁恩師。他含淚對人說:「從今後我一照鏡子看到自己的鼻子,就會想到胡適先生的人情,今生今世我再難遇到先生這樣的人了!」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