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萬物供應沒有極限 多餘的會給出去
2019/08/29 00:57:28瀏覽509|回應0|推薦5

#萬物供應源源不絕

#自然平衡的力量不會過多或過少

174次知識尋求

 

里昂:我的問題是,地球的元素是經常性的保持平衡嗎?例如...有黃金50噸,不會更多,也不會更少,因為... 相較於太陽磁引力場域的緣故。所以,如果我把金子拿走,從地球飛到另一個行星。我拿走的黃金,應該一段時間後會消失。而我們的星球,會重新生產被我們拿走的這些黃金,或不管是甚麼,……

 

凱史:你的假設100%錯誤,還不只是99%而已。

 

里昂:是的。

 

凱史:星球從它太陽系的環境,吸收與轉換能量。而且,所吸收的東西,『沒有極限』。

 

它根據中心的磁引力場強吸收。所以,所以,如果我們在環境中,有這樣一個

...轉換成黃金的甘斯,磁場,你可以愛拿多少就拿多少。但如果我們在環境中處在一個位置,有個特定的磁場,可轉換成黃金,它就會自行轉為黃金。

 

這跟你說的,能量,氧氣在這個星球是恆常的,不是的;是因為地球和太陽的場域之間的相互作用,持續產生氫氣,與氧氣,與所有一切。

 

#所產生的一切到哪裡去了

在這個星球場域,生命的過程的呼吸系統裡,我們把它轉換成另一個場強。被這宇宙其他行或其他結構,所需要。

 

如果你想到,由氫氣與氮氣所產生的能量大小,藉由地球與太陽的場域的相互作用,只要有新的數量的大氣產生,我們應該就會持續不停爆炸,但我們沒有。因為我們轉換的東西,不用的,或用的,會有個界限。我們釋放到大氣裡,回到星球和太陽系,別的地方可以使用。

 

所以,如果我們經過一個定位,所在的場域,可供取用,在那一點上,我們轉換所有的東西。它會下雨不是水,而是下黃金雨。事實上,如果你收集,如果你能衡量奈米結構,在一個既定的與『金子』相同星球場強,你會發現,你就能收集黃金。

 

這是為什麼海洋,比行星,比固體的部分,持有更多黃金。因為它是動態的,

持續創造多元場強。其中一些,就在黃金的層級。所以它們,從太陽系的等離子體環境吸引。當人類在未來能了解時,我們甚至能從銀河場域的結構產生黃金。

 

我們的知識,還不足以理解,甚麼需要探測。但隨著我們所累積的知識,在未來,人們會告訴你,

『這個黃金,是來自於地球內部,自行轉變的。』

『這個黃金,是來自太陽系,等離子體的太空。』

『這個黃金,是來自銀河系,或太陽系的等離子體。』

因為當你轉移,時間是不存在的。

 

里昂:..是的,是的,我懂了。我的擔心就是當我們使用像那樣的科技,也許開始製造水,在這星球上會變太多?

 

凱史:不會,會平衡的,我們不需要的,會釋放出去

 

里昂:所以我想有些答案,可以在等離子科技中找得到。因為等離子科技,就是大自然如何運作的原理,所以這是我想提問的原因。

 

還有一個問題請教。

 

我再次以地球的金屬為例,它是不自由的被拿取,不自由被給予的。不知怎的,我想,這個磁引力位置,深入到這個東西,裡面的特別的磁引力,仍然連在這個地方;所以,如果這個磁引力,會成為機會,或可能回去,只是消失。我不知道,回到它所來之處,因為它被拿取,而不是給予。

 

史:事情是,當你住在像星球這樣的結構裡。某種程度,你已經被給予權利的自由就像別人利用你。如果你注意看...你以為你在消費所有一切。但你必須了解人體是一個轉換器所以你把能量,轉成其他人生存的餵養來源。但你都只看向放到嘴裡的食物。

 

在轉換過程中,不只你產生熱能你還創造巨大的能量,肉眼可見,不可見的 其他元素,給人們生存所需。我們都是不同強度的轉換系統。你永遠會發現,有另外一樣東西的存在。因為我們對自己身體所做的轉變,不全是單行道。

 

如果你花了這麼多的能量,全都滯留,你會變成一個氣球。到你50歲時,你就腫成一個國家那麼大。但我們沒有,因為我們會把能量放回去。我們都是轉換過程的一部分,以一個,或另一個形式。成為磚塊,成為人體,成為鳥,都是一樣。

 

如果你看,花園到處是小鳥,但每隻鳥,各自吃某些種子,或某株植物,因為東西很足夠。所以,同時,這也是一樣。人體是地球的身體,地球。你無法減少它,它拿取能量,它也給出能量。當它給出,被給予的是權利的自由,使用的道路。

 

這取決於,我們需要多少,以及要拿取多少

 

當你看到一棵樹生長時,不是因為你澆水灌溉它,是地球或實體,自由給出能量,它允許它在那一點上,拿取它所需的。是接收者,決定它想要接收到什麼,並非給予者。

 

我總是對卡羅琳娜說:「我給出我所有的一切,我的生命,我的愛。」 端看誰想從中拿取,然後他們提升到那個程度

 

里昂:謝謝

 

凱史:謝謝你...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9f15e5b&aid=128949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