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為自己出征》第二章──梅林樹林
2013/10/04 12:41:26瀏覽2006|回應0|推薦0

《為自己出征》第二章──梅林樹林

閱讀著第一期向陽讀書會的第一本書,羅伯‧費雪《為自己出征》第二章──梅林樹林。依舊花了一點的時間閱讀完規定的的第二章。內容以武士救人為職志的故事為架構,最後身陷泥沼,面對親情的衝擊,不得不要卸下代表榮譽的盔甲,方能找回即將失去的妻子、兒子。隻身在森林裡透過梅林大師和動物間的對話,慢慢地在他的內心受到衝擊,也化開一位武士的銳氣、霸氣,更為自己出征的序幕向前推進了一步。

【文章摘要】

武士他決心脫掉盔甲,在全國最有力量的鐵匠無法幫他脫掉盔甲之後,他聽從了宮廷裡的小丑──樂包的建議,到森林去求助於亞瑟王的老師──梅林大師。武士在森林迷路了,還好梅林每天給他大杯的「生命」喝,還有一隻松鼠把堅果咬爛、兔子餵他吃咬爛的紅蘿蔔、鹿則蹍碎根莖食物和野莓子和鴿子(瑞蓓卡)陪著他,讓武士有了力氣,並充滿了心希望,並要武士能夠和花朵說話。從前的武士都是到荒廢的城堡裏,恐龍的爪裡,去拯救美麗的公主。這回,他卻是為了拯救自己而出征。武士穿著一身無法卸脫的生鏽盔甲,踏上通往真理之路。

【我的觀點】

《為自己出征》第二章──梅林樹林。它所要表達的是「我們應如何學習愛自己,推而愛別人。」武士醒悟到,自己一生不是浪費在高談闊論過去的功績,就是在誇耀自己未來的計畫,卻從未享受過當下發生的事。他必須面對在梅林樹林的種種困境,以及克服獨處時的那種恐懼。在亞瑟王的老師梅林大師得誘導之下,梅林讓一隻松鼠、兔子、鹿和鴿子陪著他,要他穿過沈默、知識、志勇三座城堡,就能脫掉身上的盔甲。他由心深處真誠的說出,「接受了生命的時候,生命其實是美好的。[P37]

對這篇文章內容,我還是摘錄文章其中三段做個人淺述:

獨自一個人騎馬穿過無數的樹林之後,武士得到一個結論──他其實不是甚麼都懂。以前他一直認為自己很聰明。現在,千方百計地想在樹林裡活下去,他覺得自己真笨得可以。[P29]

青苗因雨珠的洗漱更加的青水庫因進帳解決人們為缺水之苦天空的雲絮懂得釋放飽滿的雨珠,讓人感受無私孕育大地的那一份苛求。人們是否也能學習雲絮將心理推滿了重重的罣礙給釋放!每個人都有他自己存在的價值。但武士忽略了,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最後甚至忘了自己所應該扮演的角色而身陷盔甲的束縛。這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哲理,不是嗎?「『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我喜歡這樣的人生觀,很健康也很愜意!」幸福,不在於您擁有多少事物,乃在於您用怎樣的態度去看待。

「你是要我接受這麼重的盔甲嗎?」

「哦!」梅林說「你不是生下來就穿著盔甲的,這是你自己穿上的。好,你有沒有問過自己為什麼要穿上盔甲呢?」[P37]

在科技社會,一切都在快速變遷,人的視野也不斷在改變。人活在這樣的社會裡,一定要保持學習力來調適自己,面對變遷的社會。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借人之智,成就自己,此乃成功之道。只有自覺的人,只有對人生有所領悟的人,才能品嘗到這種睿智的深重,一種情感,一種共有的、生命的──成長。如同文章有段話寫的很棒:「那是因為你想用腦子來了解,可是腦子是有限的。」「可是我的腦筋很好。」武士說。「而且還很聰明,」梅林加上一句:「就是腦子把你困在這套盔甲裡面。」[P41] 其實當一個人到了「帶冠之齡」,要過怎樣的人生其實是自己決定的,武士必須學會轉化人生的哲理,才能讓盔甲從身上卸下來。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並把它轉化成自己的長處,你就會成為聰明人;善於把握人生的機遇,並把它轉化成自己的機遇,你就會成為優秀者。登高望遠,廣裘的宇宙,充滿胸臆,而壯志難酬,這是何等的悲悵呀!

鴿子(瑞蓓卡)帶回兒子克斯的信。「是張白紙!」

武士大叫:「甚麼意思!

梅林溫和地說:「你兒子對你的了解不夠,不能回答你的問題。」[P55]

「你可以讓你的孩子住大房子,吃大餐,學鋼琴,看大屏電視,但你在割草時,也要讓你的孩子在大太陽下拔拔野草,你在吃飯後,也要讓你的孩子洗洗碗,不是你沒有錢雇人,而是你真心愛孩子。」

「你兒子對你的了解不夠,不能回答你的問題。」梅林溫和地說。

武士為了證明自己是「心地好、善良而且充滿了愛」。他屠龍,也拯救遇難的公主,到處去救人。拼了命要變成天下排名的一的武士。[P5] 最後,妻子茱莉亞終於和他攤牌:「我覺得,你愛盔甲甚過於愛我。」[P7] 我想,這是當下社會任何的家庭組織所最不願意見到的事情!

看完《第二章 梅林樹林》這篇文章,讓我想到洪蘭在20096月天下雜誌 424刊載《名片拿掉,你還剩下什麼?》一篇文章說:「他開始了解他人生的優先順序放的不對,時間不能逆轉,他們這些穿西裝、打領帶、坐冷氣房的有錢人,表面上很有成就,但是名片一拿掉就什麼都不是了。

這說明了「名片」和「盔甲」如出一轍,它都代表一個人的身分和外貌。武士沒有辦法用真心對待別人、無法體諒別人的痛苦、更無法分享別人的快樂,造就了孤芳自賞、自以為是的個性,最終自食惡果而不自知。其實當武士拿掉國王賞賜的這套盔甲後,所要面對的還是人類最基本的「親情」世界。

那麼在現實的情境之中,你我是否也同樣會犯下這種錯誤呢?這本書耐人尋味的地方,就在劇中的「演員」淺顯的對話,細說並娓娓道來為人處事的原則、真理。故當今人文社會之學沒落,並習漸受人之種種詬病,實乃人文社會之學自身已逐漸喪失上述的這些德性。故而如何找回「所學與所教」之德,實乃為人生一切心性修養功夫,與一切知識興趣與學問深化所需之共同基礎人生的意義在心靈的富足心靈的富足在對別人的關懷、照顧與奉獻,武士他在這方面太貧乏了,連自己的家人都沒有照顧好,遑論對社會、對他人。應該是這一章所要訴求的重點,我的認為,然否。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9669316&aid=8845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