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靈隨筆】媒體用「台大學霸」稱呼中職新秀藍翊誠,可能會有什麼問題?
2022/08/12 12:17:37瀏覽339|回應0|推薦2

媒體用「台大學霸」稱呼中職新秀藍翊誠,可能會有什麼問題?

中職選秀會上獲味全龍第七輪指名左投選手藍翊誠|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學歷迷思上,媒體真正該做的應是讓受眾真正對延伸出的「詞彙」進行批判性思考,重新審視「語言的重量」,關心到當事人受到標籤化影響下,可能會產生的社會壓力與未來在職棒場域上的眼光。

日前在2022年中華職棒大聯盟選秀會中,在第7輪被味全龍指名的左投選手藍翊誠,因頂著建國中學、台灣大學化學系與首位台大畢業的準職棒選手的光環,而受到各界注目。

不難想像,媒體報導也幾乎都以「台大學霸」字眼入標。

然而在相關新聞出現後,學者、探照文化執行長李明璁發文駁斥:「我相信許多台大同學並沒有在喜歡被人家叫「學霸」,畢竟這個命名是立基在一種什麼樣扭曲病態的優勝劣敗邏輯,把考試高分和名校學歷當成是一種可以「霸」的心態。」讓不少人紛紛開始討論「學霸」一詞的用語。

「學霸」這兩個字,背後有什麼涵義?

「學霸」最初被視為憑借學術地位和權勢,打壓迫害知識菁英現象的貶義詞。之後則成為中國網路流行語,正面是稱讚積極向上的好學者,負面部分則是可能被拿來嘲諷成績優異者,帶有調侃的意味。

通常在新聞輿論與媒體報導中,「學霸」常被冠名於某一領域成績優異、擅長學習的佼佼者,以試圖結合事件製造出對立性,吸引閱聽人觀看。例如:「學霸」里長夫妻拗公帑貪汙起訴、「學霸」出身熱血棒球少年竟變殺人魔。

媒體在標題元素上運用較為「流行」的字眼,目的多是為要增加新聞辨識度,並提供閱聽人對該事件的一種解讀框架;對於記者來說,這也就是一種再自然而不過的下標手法。但藍翊誠本人都親自說明,他真的不是「台大學霸」,媒體清一色用此等字眼,間接的形塑學習與運動「優/劣」的對立關係。

那麼,關於媒體的下標用詞與議題設定方向就應該要被拿出來好好的檢視。

被稱呼為「學霸」,會有什麼問題?

「學霸」字眼在社會中確實存在著不同的認知。但有趣的是,這一類稱呼在日常中聽多了,大家似乎也就習以為常,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甚至不太會有人去討論。

就筆者觀察身邊讀頂大的朋友,他們通常都不喜歡被叫學霸,部分人是真的打從心底自認配不上這個稱呼,也有另群人則是帶有點「明明說沒讀書,可是卻都考100分」的自我設限心態,而拒絕「學霸」一詞的。

以國外體壇環境來看,由名校出身的棒球員其實不罕見。舉個例子,像是史丹佛大學經濟系的洋基名投穆西納(Mike Mussina)、佛羅里達大學洛爾(Mike Lowell)與日本京都大學的田中英祐等等,皆都是由名校出身,但西方媒體並不會特別吹捧球員的學歷。

AP060705033953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MLB傳奇投手Mike Mussina

然而,台灣一直以來的升學制度講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媒體緊咬藍翊誠學歷、報導追夢成功的切點,反映出長期以來運動與學業多是被困在「二擇一」的框架裡討論。在這樣的風氣下於體育界環境裡吹捧學霸,一方面好像暗示運動員學歷很好是很「獵奇」的事,同時也忽略了更重要的議題:有多少體育班學生的讀書機會被扼殺了。

像是學歷迷思這樣被文字化的刻板印象,並非是單一案例,媒體真正該做的,應是讓受眾真正對延伸出的「詞彙」進行批判性思考,重新審視「語言的重量」,關心到當事人受到標籤化影響下,可能會產生的社會壓力與未來在職棒場域上的眼光,而非只是為了點擊率而安放一個標籤。

筆者對於藍翊誠非棒球科班出身,卻能跳脫體制勇敢追夢的抉擇深受感動。也樂見他的人生經驗,在未來能為台灣升學為重的教育環境與基層體育界帶來正面的影響,鼓勵更多人能拋開社會眼光,真正看見自己的天賦與才能。

( 時事評論雜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698&aid=176818234